摘 要:民族舞作為文化多元化的生動展現,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并以其舞蹈語言的獨特性、舞蹈情感的深刻性、舞蹈形式的創新性和舞蹈傳承的接續性,深深吸引著人們,成為一種極具魅力的藝術形式。然而,民族舞的當代傳承在傳承主體、元素運用、資源開發、宣傳推廣等方面也面臨著明顯困境與阻礙,制約著民族的有效傳承與演進發展。基于此,需要以前瞻性的視角和創造性的手段積極探索并踐行有效的路徑:加強主體培養與人才保護、創新舞蹈元素與表現形式、強化資源挖掘與施教質量、促進宣傳推廣與文化交流,以此推動民族舞在現當代的有效傳承,促進民族多元魅力的全面展現。
關鍵詞:民族舞;多元魅力;剖析;傳承;路徑
中圖分類號:J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4)25-00-03
民族舞又稱為“民間舞”,指的是流傳于民間、受民俗文化制約、即興表演但風格相對穩定的舞蹈形式,具有載歌載舞、自由活潑、技藝結合、情節生動、形象鮮明等特點。我國地域遼闊且民族眾多,每個民族都有獨特的舞蹈形式,諸如漢族的龍舞、秧歌舞;苗族的木鼓舞、笙舞;侗族的多耶舞、蘆笙舞;傣族的孔雀舞、象腳鼓舞等。隨著時代的發展與人們審美的變遷,民族舞的傳承與發展正面臨著諸多困境與危機,因此需要明確民族舞的多元魅力,以其在現當代傳承的具體阻礙為導向,踐行有效的傳承路徑,才能為民族舞的持續性傳承和現代化發展夯實基礎,為其在舞蹈和藝術領域大放異彩注入不竭的內生動力。
一、民族舞多元魅力的深度剖析
(一)舞蹈語言的獨特性
民族舞的動作與姿態具有較強的豐富性。民族舞的舞蹈動作與演繹姿態通常來源于民族生活的各方面,包括耕作、狩獵、祭祀、慶典等,這些動作除了實用性以外,還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意義。例如,傣族的“三道彎”生動展現了熱帶雨林中美麗女子的靈動與柔美;蒙古族的“馬步”充分體現了游牧民族的騎馬生活;維吾爾族的“賽乃姆”中包含摘葡萄、繡花、祈禱等舞蹈動作,全面呈現了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和美好向往。
民族舞的節奏和韻律具有較強的多樣性。不同的民族舞在舞蹈節奏和韻律方面各具特色,這與各民族的音樂、語言、地理環境等因素息息相關。例如,朝鮮族的舞蹈具有豐富的內在韻律感,動作以流暢細膩著稱,彰顯了其內斂含蓄的文化特質;維吾爾族的舞蹈節奏較為明快,活潑且充滿活力,是其熱情奔放民族性格的藝術性展現[1]。
(二)舞蹈情感的深刻性
民族舞在情感表達方面通常具有明顯的直接性。民族舞借助舞者的肢體動作對情感進行表達,不需要借助語言交流便可將愉快、喜悅、悲傷、氣憤等較為復雜的情緒傳遞給觀眾。直接的情感表達方式使得民族舞成為一種可突破語言障礙與壁壘的藝術表達形式,因而可以有效觸動人心,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
民族舞在情感表達上注重與文化的深度融合。從起源、傳播、用途等維度分析,民族舞中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因而其情感表達通常側重于與文化的有效融合,借助習俗、信仰、價值觀等文化性因子進行情感表達,使舞蹈情感更加充實、立體、深刻,情感表達與民族文化的結合也使得民族舞成為一種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藝術形式。
(三)舞蹈形式的創新性
民族舞在其發展過程中充分進行了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依據自身的地理環境、生活習俗、文化傳統及審美觀念,創造了各具特色的舞蹈形式,這些舞蹈一方面充分展現了各民族的生產生活,另一方面也在傳承和發展中不斷吸收并融合現代化理念和創新性元素,這也是民族可以始終保持活力與吸引力的本質成因。例如,民族舞在保留傳統舞蹈精髓的基礎上,融入了現代舞蹈表演技巧、現代服飾、流行音樂等因素,提升了舞蹈動作與姿勢的多樣化和新穎性,因而更具觀賞性和時尚感。
民族舞在舞蹈編排方面具有較強的創意性和新穎性。民族舞通常以巧妙的編排手法實現民族元素和現代審美觀念的有效融合,使舞蹈作品更具獨特魅力和審美價值,這種創意性有效加強了民族舞的藝術感,并在創新性融合和創造性轉化中進一步迎合時代的發展潮流。
(四)舞蹈傳承的接續性
民族舞的傳承與民族文化的傳承息息相關。有效傳承是民族舞保持其文化連續性和多樣化的有力抓手,在民族舞的傳承過程中,各民族以師徒相傳、口傳心授的方式保證了民族舞舞蹈技藝和文化內涵的代代相傳,一方面確保了民族舞的完整性和純正程度,另一方面也保證了民族舞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重要紐帶。
民族舞的傳承跟隨時代發展與科技進步不斷演化新的方式。在全球化進程和媒體創新的時代背景下,民族舞的傳承也隨之不斷創新,借助數字化技術可以有效保存舞蹈資料及影像、憑借新媒體可以立體化呈現舞蹈動作及姿態、依托國際文化交流可以實現民族舞的世界性傳播與推廣,這使得民族舞的傳承更加有效、便捷,為民族舞的創新演進與全面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民族舞當代傳承的現實困境
(一)舞蹈傳承主體面臨缺失
在民族舞的傳承過程中,傳承群體年齡段偏大屬于普遍現象,且“老齡化”現象日趨明顯,年輕群體對民族舞的興趣不高,更樂意學習充滿現代化色彩的街舞、拉丁舞等舞蹈,導致民族舞的傳承鏈面臨斷裂危機。例如,佤族舞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佤族舞蹈在傳承人方面面臨巨大危機,年長的傳承人因年齡原因難以繼續傳授技藝,年輕群體對佤族舞認知不足、興趣不濃厚,致使佤族舞的傳承出現斷層。同時,民族舞蹈傳承主體缺失的另一原因在于院校和培訓機構的忽視,一方面對民族舞的施教缺乏重視程度,另一方面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失偏頗,通常過于重視舞蹈技巧的訓練,而忽視了舞蹈文化內涵的傳授,這也使得學生難以全面而深刻地了解民族舞的內在價值,導致學生對民族舞的興趣和認同感逐漸降低[2]。
(二)舞蹈元素運用方法陳舊
舞蹈元素運用方法陳舊極大地制約了民族舞的創新發展,不能與時俱進地融入新的舞蹈元素和方法,使得民族舞的傳承之路愈發艱難。以苗族舞為例,苗族舞具有歷史悠久、舞種豐富的特征,包括古瓢舞、木鼓舞、蘆笙舞等。然而,苗族舞在當代傳承的過程中,依舊沿用傳統的舞蹈元素和表現方法,導致舞蹈的動作和姿勢缺乏藝術創新性和變化的靈動美感。例如,在木鼓舞演繹過程中,舞者習慣圍繞木鼓進行舞蹈,使得舞蹈的動作與節奏具有較強的固化式和程式化意味,動作的變化性和舞姿的多樣化不足,難以滿足現代觀眾的普遍審美需求。此外,部分民族舞在表演和編排方面也存在缺乏創新的困境,部分舞蹈節目將形式上的傳承置于首要位置,忽視了對舞蹈內涵的充分挖掘與合理創新,難以有效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也削弱了舞蹈的藝術性、吸引力和影響力。
(三)舞蹈教育資源開發薄弱
部分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的中小學,其舞蹈教育軟硬件資源較為匱乏,設施、教材、教師等施教要素明顯不足,難以推動民族舞的廣泛普及。例如,傣族的孔雀舞是具有較強代表性的民族舞,舞蹈動作包括孔雀飛跑下山、漫步森林、飲泉戲水等,然而,在缺乏教育資源的情況下,學生僅僅能學到表面的動作,難以有效理解孔雀舞各種動作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使得民族舞的傳承難以順利開展。同時,關于民族舞的施教資料往往只側重對舞蹈動作上的模仿和姿勢上的訓練,缺乏對學生在舞蹈創新性方面的引導,制約了民族舞的傳承與發展。例如,蒙古族的頂碗舞融合了頂碗雜技、柔術、平衡技巧等因素,學生僅僅能學到基本的舞蹈動作,難以通過領略頂碗舞動作蘊含的蒙古族文化和精神而進行舞蹈創新,使得頂碗舞的傳承缺乏內生動力[3]。
(四)舞蹈推廣效果有待提升
對于民族舞的推廣與傳播,目前依舊存在認識不足、意識薄弱和力度不足的問題,導致民族舞在現代社會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高,不能有效吸引更多的觀眾和傳承者。現階段,民族舞的推廣依舊過于依賴傳統方式,以傳承者講座、舞蹈演出等為主,這種推廣宣傳方式雖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效果,然而在推廣范圍和傳播力度方面仍有拓展與提升的空間。同時,我國的民族舞蹈種類豐富,其中一些舞種由于推廣宣傳不足被冠以“小眾化”的標簽,諸如藏族的鍋莊舞、蒙古族的頂碗舞、苗族的蘆笙舞等。其中,藏族的鍋莊舞是一種流行于藏區的圓圈歌舞,不僅包含舞姿熱烈、節奏歡快的快板歌舞,還包括舞姿舒展、節奏緩慢的慢板歌舞,因而其動作多樣、形式豐富,具有較強的文化價值。然而,因推廣的力度不足、效果不夠,且缺乏系統性和持續性,導致大部分人不了解甚至沒有聽說過這種舞蹈。
三、民族舞當代傳承的實踐路徑
(一)加強主體培養與人才保護
以田林瑤族銅鼓舞、天等打榔舞、京族哈節儀式舞蹈等廣西地區少數民族舞蹈為例,這些舞蹈在傳承過程中承載著當地人民大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見證了我國民族繁衍生息的進程。廣西各級政府與文化藝術保護部門為推動這些民族舞蹈的傳承,實施了一系列有效舉措,值得各地區借鑒。一方面,政府應以舉辦交流活動、組織舞臺演出、開設培訓班等方式提升傳承人的文化素養和技藝水平,使傳承人更加深刻地領略民族舞的文化內涵、更加全面地掌握民族舞的精髓,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為民族舞的創新發展注入不竭動能。同時,地區的高校應積極開設民族舞蹈課程并組織民間采風活動,致力于培養兼具專業知識和民族舞技藝的全面人才。另一方面,區、市、縣、鄉等各級政府需要強化協同聯動,通過建立保護機制、構建人才數據庫、設立專項資金等方式,為民族舞傳承人提供必要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支持,有效推動民族舞藝術的傳承。
(二)創新舞蹈元素與表現形式
民族舞的當代傳承是對歷史文化的珍視,同時也需要重視對藝術創新的追求。促進舞蹈元素與表現形式的創新,是促進民族舞傳承的有力抓手。以傣族的孔雀舞為例,該舞蹈以模仿孔雀的姿態和動作為主要形式,象征著傣族向往和諧自然的美好愿望。在其傳承過程中,需要融入更多的現代化元素,可以將現代流行音樂、科技化舞臺效果、智能化燈光程序等進行有效融合,提升孔雀舞表演的表現力和生動性。同時,舞者也需要在保留孔雀舞傳統韻味和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嘗試創新舞蹈編排、舞蹈姿勢、動作要領等,以此將孔雀的靈動與優雅更加飽滿、立體地展現出來,進一步迎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促進孔雀舞的有效傳承。此外,民族舞的創新需要重視跨界融合的實施,可以將現代舞、古典舞、街舞等不同風格的舞蹈元素融入民族舞,以此創造出獨具風格的藝術效果,滿足現代人在藝術審美方面的多元化發展趨勢,為民族舞的傳承注入新的活力[4]。
(三)強化資源挖掘與施教質量
強化民族舞的教育普及及施教質量,可以保證民族舞文化的延續,使更多人了解并欣賞民族舞的文化內涵和獨特魅力。以云南的彝族火把節舞蹈為例,該舞蹈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充分彰顯了彝族人民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熱愛。為了推動該舞蹈的普及,云南部分學校與舞蹈培訓機構逐漸開始將火把節舞納入課程設置,以理論教學和實踐訓練的方式促進學生了解彝族文化,掌握火把節舞的動作和技巧。對此,學校與舞蹈培訓機構需要積極開發民族舞教育資源,完善軟硬件設施,加強師資力量建設,重視舞蹈教材的編寫與更新,逐漸提升民族舞在課程設置中的地位,不僅使學生掌握民族舞的動作要領與表演技巧,更需要使其領悟民族舞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同時,政府、文藝主管部門、民間藝術團體等主體需要強化協同配合,通過落實制度、設立基金、搭建平臺、資源整合等方式強化民族舞教育資源挖掘與利用,以此為民族舞的當代傳承和多元化發展筑牢根基[5]。
(四)促進宣傳推廣與文化交流
民族舞的宣傳推廣需要摒棄固化的傳統模式,以積極創新的意識和方式提升宣傳推廣效果。例如,借鑒《新民族舞大會》節目的設計創意,以“民族+時尚”的核心理念,推動傳統民族舞蹈與現代流行元素的有效融合,以此擴大民族舞的宣傳范圍,強化民族舞的推廣效果,充分展現民族舞的內涵與魅力,并促進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同時,還可以借鑒廣西壯族螞拐舞的傳承方法,將民族舞與專業渠道賽事、休閑娛樂健身、少數民族運動會等活動進行融合,有效實現民族舞的跨界傳承。此外,民族舞的當代傳承需要充分依托新媒體的信息資源優勢和技術功能手段,將民族舞優秀作品推送到大眾眼前,并通過網絡的即時性宣傳民族舞大賽、民族舞藝術節等活動,為民族舞提供更多的展示機會。文藝主管部門、民間藝術團體、藝術院校等主體需要積極組織民族舞文化交流活動,積極邀請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舞者進行表演和交流,以此增進彼此的了解和友誼,全方位推動民族舞的傳承、創新和發展。
四、結束語
在多元化發展的當下,民族舞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是一項兼具綜合性、系統性及持續性的工程,同時也是保護本土文化和民間藝術的重要舉措。對此,應全方位明確民族的多元魅力和藝術影響力,深度分析民族舞當代傳承面臨的阻礙及困境,進而堅持問題導向,以前瞻性的眼光、創新性的意識和創造性的方法推動民族舞的傳承與發展,憑此推動藝術的創新發展、文化的多樣性保護及公眾民族認同感的增強。
參考文獻:
[1]薛思然.基本功訓練在民族舞中的作用探討[J].藝術評鑒,2024(12):68-73.
[2]張萬子曌.芻議國標舞藝術與民族舞元素的融合[J].文學藝術周刊,2024(07):44-47.
[3]楊旭東.“形”“神”“勁”“律”在民族舞中的表現特征[J].藝術研究,2023(01):126-129.
[4]饒燕,楊洋.探析民族舞蹈的美學特征——以《古韻新春》中的民族舞為例[J].電影評介,2023(02):108-112.
[5]劉暢.新時期民族舞的特點和發展趨勢研究[J].戲劇之家,2022(32):138-140.
作者簡介:林文君(1992-),女,福建泉州人,本科,助理講師,從事舞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