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河北吹歌是流行于我國河北省地區的一種民族音樂表演形式,因其活潑熱烈的表演風格和較為接地氣的表演特點深受當地老百姓的喜愛。河北吹歌這種藝術形式可謂是代表了河北人民質樸豪爽的性格,是河北省一張特殊的文化名片。近年來,隨著國家傳播媒體業的盛行讓更多的人通過網絡等方式認識并了解到了河北吹歌,人們驚嘆于我們如此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河北吹歌。本文將通過三個部分來探討研究河北吹歌藝術,分別為河北吹歌的藝術形式、河北吹歌的風格特點及河北吹歌的傳承與發展。通過對河北吹歌這一藝術形式的深入剖析和研究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一民間藝術,讓這一生長在河北地區的音樂藝術在新時期再次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關鍵詞:河北吹歌;藝術;研究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4)25-00-03
一、河北吹歌的藝術形式
河北吹歌屬于我國傳統吹打樂的演奏形式范疇,因其常常演奏一些地方戲曲或當地民歌故被人們稱為河北吹歌。河北吹歌的樂器編制與我國其他地區的吹打樂相差無幾,基本主要組成為吹管樂器管子、嗩吶、笙、竹笛;打擊樂器小鼓、大鼓、鈸、大鑼、小鑼、梆子等。相較于其他地區的吹打樂,河北吹歌更注重的是吹管樂器旋律聲部,一般由管子或嗩吶為主奏樂器,打擊樂聲部群一般為鑼鼓點伴奏,起到的作用多為樂曲襯托和增加樂曲的音樂色彩,使之更加富有層次性。
河北吹歌的演奏人員大多是民間藝人或務農的農民,大家在田間勞作之余圍坐在一起吹吹打打,這種藝術形式最早被大家稱為“吹歌會”“吹打班”等。演奏樂曲主要有古曲、民歌或一些戲曲移植作品,近年來也有時下流行的歌曲改編曲加入進來,可謂是曲目曲風風格多樣、豐富多彩。河北吹歌主要流傳在河北省的冀中、冀東、冀南地區,較為有名的是冀中的定州市、安國市;冀東的唐山市和冀南的邯鄲市永年縣。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演奏風格特點,如果按照更詳細的分法來研究的話,可以發現即使是同一個地區的不同村落中的河北吹歌都略有不同,可謂是“各地一風俗,村村各不同”。這主要是因為每個地方的吹打團隊大多以班為單位,人數不多但是有較為嚴格的班規,即每個吹打班都有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和絕活,這些絕活一般在婚喪嫁娶等演出場合中,與其他吹打班“打擂臺”時展現,成為自己吹打樂班演奏中的重要撒手锏。通過這些演奏絕活吸引更多觀眾觀看,吹打樂班能夠在打擂臺中獲勝,從而獲得更多的演出機會和報酬。久而久之,每個吹打樂班都形成了獨特的演奏模式,擁有自己的一些演奏特色或絕活。這些民間絕活有很多被保留下來,也有很多因無人傳承現已失傳[1]。
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冀中地區河北吹歌樂曲《打棗》,其中就有很多的民間演奏絕活,首先是演奏者需要同時演奏三件樂器,分別為含在口腔中的口琴、左手持嗩吶、右手持咔戲,三件樂器交替演奏、亂中有序,這首作品對于演奏者的演奏要求很高,不但要熟練掌握這三件樂器,更要有一定的舞臺表現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吸引觀眾。樂曲中演奏的口琴子含于口腔,利用口腔的氣流變化發出不同音高的聲音,非常適合模擬人聲唱段,但演奏此樂器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口琴子的演奏位置處在口腔中喉頭部位,稍有不慎就會發生吞咽,這對演奏者來說是十分危險的;另一個樂器咔戲,則需要演奏者靠聲帶振動帶動哨片發聲,長時間的咔戲演奏對演奏者的聲帶有很大的損耗,大多數演奏者表演完嗓子會處于半嘶啞狀態,這些表演對于觀眾來說是一種演奏絕活,但對于演奏者來說演奏這些絕活確實需要很多的表演經驗和演出勇氣。
河北吹歌的演奏一般是用于民間的婚喪嫁娶、祭祀慶典等民俗活動場合,演奏人數在十人左右,其中吹管樂聲部站在或坐在前面一排,打擊樂聲部站在或坐在后面一排,演出方式較為靈活。演奏的主要形式有一領眾和式和齊奏式,一領眾和有點類似于我們常常聽到的勞動號子,即主奏樂器演奏完一句旋律后,其他樂器一起與之對奏,旋律具有一問一答的形式,主奏樂器發問,伴奏樂器回答,舞臺演奏效果十分詼諧有趣。例如,河北吹歌《放驢》中,管子作為主奏樂器站在樂隊中間以短小激昂的旋律進行主奏,旁邊的嗩吶、笙、竹笛等樂器以齊奏的方式應和,樂曲就在這種一問一答的演奏中不斷地加花變奏,進而逐漸加速達到樂曲的高潮,這種形式不但讓人看得有趣,更讓人聽得過癮,既接地氣又富有民俗文化傳統。另一種演奏方式為齊奏式,這種演奏形式更加大氣,更適合于祭祀慶典等大型場合,演奏的曲目多為古曲,如樂曲《小二番》《脫布衫》等,一般齊奏類樂曲的演奏速度為前慢后快,演奏情緒為先抒情后熱烈,樂曲風格傳統質樸。
二、河北吹歌的風格特點
第一,以管子為主奏樂器。管子這件樂器是一件吹管樂器,由古波斯經由絲綢之路傳入我國,這是一件雙簧樂器,演奏的姿勢和形態與嗩吶相像,管子多為木制,古代也稱管子為篳篥、蘆管等。這件樂器在河北吹歌中體現出了極高的演奏價值,管子的音量不如嗩吶,在演奏技法的豐富性上相較于嗩吶也無優勢,據筆者觀察,管子之所以在河北吹歌中任主奏樂器,最大的原因是在于其音色。管子的音色兼具了低沉與高亢,聲音醇厚溫婉,給人一種凄涼、悲憤之感,雖然在絕對音響上不如嗩吶,但其音色獨特,即使在吹管樂器大齊奏時,也能迅速憑借其獨特的音色脫穎而出,讓聽者印象深刻[2]。
河北人民賦予了管子新的演奏特點,創新和發展了眾多的管子演奏技巧并運用在了河北吹歌的演奏中。比如“涮音”技巧,由于管子的哨片較大,嘴巴控制不同的哨片位置會發出不同音高的聲音,故管子的同一音孔也因此原因可以一孔多音演奏,這是管子演奏的一大特色。“涮音”技巧是通過嘴巴快速的前后抽動哨片演奏,使聲音具有很激烈的聲響效果,這種技巧具有一定的演奏難度,是河北吹歌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演奏技巧。另外,還有齒音演奏,齒音就是利用口腔中的牙齒進行演奏的一種特殊技法,通過牙齒對管子哨片的控制變化來改變其音色效果,如齒顫音、齒滑音等技巧。除此之外,河北吹歌的管子演奏還有很多在氣、指、唇、舌等方面的創新與突破性技巧,這些技巧的產生與發展不但使河北吹歌整體的藝術性和表現性大大增強,更增加了管子樂器的技術豐富性,極大地拓寬了這件樂器的演奏特點,對于發展管子這件傳統的民族樂器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二,十分接地氣的表演風格。河北吹歌來自民間、扎根于民間,深受廣大老百姓的喜愛,這是河北吹歌這一藝術形式的生長使命。河北吹歌的表演風格十分接地氣,演奏動作較大、面部表情豐富,與觀眾的互動性較強。其演出場合多見于婚喪嫁娶、祭祀慶典等民俗活動,這也決定了河北吹歌的觀眾主要是基層的老百姓。為了讓廣大百姓感到演奏精彩,演出就需要在曲目選擇和演出風格上多下功夫。
首先,在樂曲選擇上,河北吹歌既可以演奏傳統樂曲,又會選擇一些戲曲唱腔和流行歌曲等,這些作品老百姓都耳熟能詳,因此大家都喜歡聽。比如,河北吹歌的咔戲模仿戲曲演奏。咔戲是一件富有地域色彩的吹管樂器,哨片靠演奏者喉部振動聲帶發聲,對模仿人聲十分擅長,咔戲不但有戲曲原汁原味的味道,還有自我突破與創新,所以我們能在很多河北吹歌中聽到咔戲演奏的戲曲。例如,河北當地觀眾都很喜歡的河北梆子、河北老調、京劇等,大家本來對這些戲曲唱段就十分熟悉,用河北吹歌的咔戲演奏出來惟妙惟肖,別具一番風味,讓聽眾獲得不一樣的聽覺享受。其次,對時下流行歌曲改編也是河北吹歌的重要表現形式。這些改編作品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詳的,通過河北吹歌這種吹打樂形式進行全新演繹和加工,使音樂的層次更加豐富。由于關東對流行歌曲的熟悉和喜愛,他們往往對這些改編作品也情有獨鐘。最后,河北吹歌的舞臺表演十分接地氣。河北吹歌的演奏場地不限,有一塊平臺或空地就能演奏,十分貼近百姓,觀眾圍坐在一起可以近距離觀看演出,演奏者與現場觀眾的互動會更加容易,觀眾很容易參與進來[3]。
第三,從民間向專業領域的跨越。河北吹歌的藝術源自民間,扎根于民間,但隨著民族音樂專業化的進程不斷前進,一些河北吹歌的民間藝人和民間樂曲逐漸被專業領域所接收和吸納。這些民間藝人為我們專業音樂院團培養了很多的專業型人才,為民族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0世紀50年代左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些專業的藝術院團開始興建,很多民族音樂教師和演奏家都是在民間被發掘的,其中有很多河北吹歌的民間藝人被專業院團吸納進來,較為有名的是河北吹歌藝人趙春峰被中央音樂學院聘請為嗩吶專業教師;季文義被天津音樂學院聘請為嗩吶專業教師;趙春亭被中國歌舞團聘請為嗩吶獨奏演員;王金山被河北省藝校聘請為嗩吶專業教師等。這些河北吹歌手從一個普通的民間藝人轉變成了專業院校的教授、演奏家,這不但是專業院校對他們的認可,更是對河北吹歌這一藝術qycYoiLA9QBKo32PLzuYFg==形式的認可。這些源自河北民間的藝人不但在教學上傾囊相授,更是在舞臺上把河北吹歌的種子撒向了更廣闊的天地,越來越多的人在專業的音樂廳可以聆聽到最原汁原味的河北吹歌,感受河北吹歌的魅力,一些河北吹歌的代表性曲目《打棗》《放驢》等更是在世界各地的音樂廳頻繁上演。
三、河北吹歌的傳承與發展
河北吹歌藝術時至今日雖然依然備受人們關注,但這項藝術的傳承隨著社會發展、城鎮化的建設也面臨一些很大的挑戰。很多來自農村的青年選擇到城鎮中工作,農村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學習河北吹歌的人也隨之越來越少,這一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正在面臨著青黃不接的現狀。如何做好河北吹歌的藝術傳承也是我們所要關注的,從上層政策的引導,到中層相關部門人員的具體實施,再到基層人們的有效學習傳承,各個層面都要統籌配合,走出一條適合河北吹歌藝術良好發展的道路[4]。
首先,發展河北吹歌藝術需要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的政策引導,盡可能地為民間藝術發展創造出更加良好的環境,鼓勵人們多多學習和關注河北吹歌。我們需要多興建一些用于教授河北吹歌的機構或學校,聘請一些當地有名氣有能力的藝人前來授課,讓大家可以更近距離、更有效率地去學習這一藝術;為河北吹歌藝術多搭建一些專業性的舞臺和交流平臺,讓更多的老百姓去欣賞這一藝術;增加官方媒體的報道力度,讓更多的人通過新聞媒體可以了解河北吹歌。
其次,當地的文化館或群藝館等部門應對河北吹歌的曲譜和演奏技藝進行系統收集和保護。將各地的演奏曲譜逐一整理并編撰成冊;對河北民間藝人進行專訪和記錄,保存這些珍貴資料;對河北吹歌的演奏技巧進行記錄和分類等。這些具體的保護舉措需要準確落實,保護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地方相關人員的專業支持。
最后,河北吹歌的發展需要普通百姓發自內心的認同和積極學習。河北吹歌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應培養更強的民族文化自信,更多地了解和關注河北吹歌藝術。從娃娃抓起,鼓勵孩子們去現場聆聽河北吹歌音樂會,掌握一種民族樂器。學習民族音樂不僅僅是掌握演奏、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像播下一粒種子,時間長了便會生根發芽,直至長成參天大樹[5]。
發展的前提是繼承,在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有效倡導下,學習環境越來越好,大家對河北吹歌的了解和學習也會越來越正規和高效。我們需要扎根傳統著眼未來,用更廣闊的文化視野去規劃和發展,一手抓傳統,一手抓創新,只有這樣才會走得穩。發展河北吹歌藝術最重要的是大家上下一心、共同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河北吹歌藝術必將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四、結束語
時代在發展,河北吹歌藝術也正在蓬勃發展的路上,越來越多的河北吹歌新作品被創作出來,音樂的藝術形式也正在慢慢得到豐富,藝術的審美追求也越來越和這個時代所相接。更多的演奏者站上了舞臺宣傳這一傳統文化,同時也有更多的音樂工作者和音樂評論家在對河北吹歌這一藝術發表積極的評論并進行專業報道。河北吹歌誕生在中華大地,這一傳統藝術富含我們中國普通老百姓的樂觀主義精神。繼承和發展河北吹歌藝術是我們的目標,這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我們要正確地認識這一藝術,走出一條適合河北吹歌藝術發展的道路,期待讓更多的人認識河北吹歌、了解河北吹歌、喜愛河北吹歌。
參考文獻:
[1]吳玉輝.音樂藝術奇葩——河北吹歌[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0,24(01):53-55.
[2]劉海濱.河北吹歌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大舞臺,2011(07):197-198.
[3]劉振華.河北吹歌的形成與發展[J].音樂學習與研究,1991(01):42-45.
[4]梁昕.河北吹歌中的管子演奏藝術探討[J].當代音樂,2021(07):85-87.
[5]李坤.淺談河北吹歌[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10):191-192.
基金項目:2022年上海音樂學院博士研究生科研課題“河北吹歌藝術研究”(項目編號:SHCMDP202241)。
作者簡介:焦點(1990-),男,河北保定人,博士,副教授,從事嗩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