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6000年前,這里就已經有了人類的生存和繁衍。青島地區昔稱膠澳,公元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清政府議決在膠澳設防,青島由此建置。
127年,由一個小漁村迅速崛起,從建置到如今,青島經歷了德租時期、日占時期,解放后,乘著時代浪潮和改革開放的東風迅速崛起,進入21世紀之后,這里發展成為擁有世界最美海灣、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化大都市。

風雨同舟,砥礪前行;新中國的懷抱,醞釀著青島城市發展的沃土和良機;青島與共和國母親同呼吸、共命運、共生長……
新青島的城市進程波瀾壯闊,新城市的拔節生長翩躚而來!“特大城市”青島,猶如一艘承載著千萬人使命與夢想的巨輪,正迎著朝陽、加大馬力、駛向深藍。
布局謀篇,規劃大美青島。城市的發展躍升離不開規劃先行,在開埠之初,1897年青島市區人口14965人。據中德簽訂的《膠澳租界條約》顯示,當時的青島將陸地553平方公里、水域560平方公里的地域劃為德國租借地,初步確定了城市的規模。

1900年,《青島城市規劃》規劃區面積20平方公里,城市劃分為青島區、鮑島區、臺東區、臺西區。1910年《青島市區擴張規劃》,將市區沿西海岸向北,順著較平坦地區向東發展,初步形成南北長、東西窄的帶形城市。1913年,青島市區人口為53312人。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自此75年來,青島多次編制城市規劃,城市經歷了沿灣發展重心在南,即行政經濟中心在市南老城,然后向東、向西、向北,全域統籌發展的歷程。1950年,《青島市都市計劃綱要(初稿)》編制,確定城市性質為“輕工業、吞吐口、海軍基地、風景和療養區”。市區計劃面積為200平方千米,計劃人口100萬人。主要包括市街地計劃和綠地計劃。其中,市街地計劃將青島市區劃為市中區、大水清溝區、滄口區、白沙河區和李村區5個區。

1960年,《青島市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完成,城市性質為“具有國防、工業、港口和休療養的綜合性城市”。規劃將嶗山郊區、膠縣、即墨縣的部分公社作為城市近郊區統一規劃。規劃城市用地98平方千米,市區人口100萬人。1963年,青島市人民委員會《關于調整城市布局的規劃意見》指出,城市民用建筑分別在樓山工業區、滄口區、水清溝區、四方區進行建設,主要是新建住宅和相應的文化福利設施。
青島從1978年開始修訂城市總體規劃。規劃范圍為市區、所屬四縣的縣城、小城鎮、風景區。規劃1985年人口規模116萬人,2000年124萬人,市區行政范圍為244.4平方千米。
城市性質確定為“經濟中心城市,是重要港口和外貿基地,是全國重點保護環境城市,是全國自然風景保護區?!睂儆凇拜p紡工業、外貿港口、海洋科研和風景旅游城市”。城市布局根據帶形城市特點,采取以李村河、海泊河兩條自然帶將市區分為三個組團和獨立的黃島區總體布局形式。市區三個組團相對獨立,自成一體,發展各有側重海泊河以南的南組團以發展風景旅游和港口為主,東部建設科研和高教區;李村河與海泊河之間的中組團重點進行居住區的改造和建設;李村河以北的北組團逐步完善樓山工業區建設,以滄口區為中心在東部發展新居住區.黃島區發展成為以港口、旅游、外貿加工為主的工農結合、城鄉結合的新區。這種總體布局結構,初步改變了青島南北狹長發展的格局。
1995 年以來,青島城市空間進入飛躍發展階段。城市性質確定為中國東部沿海重要的經濟中心和港口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游勝地。城市主體功能為以港口為主的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國際海洋科研及海洋產業開發中心,區域性金融、貿易、信息中心,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綜合化工、輕紡工業基地,旅游、度假、避暑、文化娛樂中心。城市實際居住人口2000年為220萬人,2005年為256萬人,2010年為310萬人。市域人口規模2000年控制在720萬人,2010年控制在750萬人。城鎮化水平2000年達到50%,2010年達到60%。城鎮體系等級結構規劃分為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重點城鎮、一般城鎮4級,中心城市1個、次中心城市5個、重點城鎮37個、一般城鎮91個。

2016年1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復《青島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該規劃實施“全域統籌、三城聯動、軸帶展開、生態間隔、組團發展”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圍繞國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濱海度假旅游城市、國際性港口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以現代化、國際化、特色化為目標,構筑“一軸、三城、三帶、多組團”的城鎮空間布局,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要求,推進陸海統籌和城鄉一體化,將青島建設成為經濟繁榮、和諧宜居、生態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國際城市,努力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走在全國前列。






點燃記憶的火花——火柴廠廠房“變身”咖啡工場
昌邑路4號的老火柴廠,曾經是青島工業輝煌時期的標志之一。如今,這處充滿年代感的老廠房被賦予了全新的使命——成為一家獨具特色的咖啡工場。
在95年的歷史長河里,老火柴廠見證了青島民族火柴工業的勃興,走過了國有工廠的輝煌時期,經歷了生產木制工藝品的轉型,再到零散出租,用途幾經輾轉。

曾經的老火柴廠如今變身為四分時咖啡工場,舊時的生產線變成了現代吧臺,機器的轟鳴聲被輕柔的音樂所取代。
無處不在的“火柴廠生活制造局1928”logo,隔著玻璃的咖啡豆烘焙,還有那抹濃郁的咖啡香氣,以及每一個網紅地標的標配——客流高峰期排起的長隊,都在直觀地告訴每一個來訪者:那個早已退出人們生活的老火柴廠,換了一種方式又“回來”了。
推開門,一陣濃郁的咖啡香氣撲鼻而來,仿佛能瞬間喚醒所有感官。這里將工業極簡設計風格和建筑結構融入了現代咖啡店,紅色復古磚墻襯著大片綠植,打破了場景化的咖啡空間,設置原木風的桌椅,低調質樸的吧臺,陽光透過落地窗灑落桌前,咖啡、沙發、原木餐桌、帳篷,文藝氣息濃郁。


坐在窗邊,一杯香濃的咖啡伴你度過悠閑的午后,窗外是歷史的沉淀,室內是現代的舒適,讓人不禁感慨時光的魔力。在這里,讓老廠房以另一種方式盛放著它的生命力。
織就一方鄉愁——國棉五廠蝶變新生紡織谷
沿著四流南路走,國棉五廠的影子依稀可見,現在的身份是充滿活力和藝術氣息的紡織谷。作為青島紡織業的驕傲,這里經歷了從輝煌到落寞的過程。幸運的是,它沒有像其他工廠那樣被徹底拆除,而是保留了下來,并經過改造,成為獨具特色的創意產業園區。
1902年是青島紡織工業的發端年?!按撕笕嗄昀?,膠州灣風云變幻,轟鳴的機器、瘋狂的資本,沿膠濟鐵路線積極布局”,因此紡織業被譽為“母親工業”,并為青島贏得了“上青天”的美譽。當時云集在四流南路附近的青島九大國棉廠,成就了島城紡織工業的輝煌。
國棉五廠的轉型,更是讓人驚嘆于歷史的厚重與時代的輕盈如何進行完美融合。紡織谷不僅是對過去紡織業的一種紀念,更是對未來生活方式的一種探索,活出了新的“藝術人生”,并為城市源源不斷地輸出著“生活美學”。

紡織谷以其獨特的姿態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水塔、鋸齒形建筑、藝術家工作室、主題咖啡館、墻體涂鴉、當代藝術館、復古百貨店……這里保留了工廠的原始風貌,同時融入了時尚元素,成為藝術與創意的聚集地。紡織博物館,更是國內唯一一家動線紡織主題博物館,也是中國紡織“上青天”文化傳播基地。
漫步其中,每一步都能觸摸到歷史的痕跡,每一處都是新舊交織的風景。
機械與夢想的交織——四方機車車輛廠化身機車公園
四方機車車輛廠,一個見證了中國鐵路工業發展歷程的地方。隨著城市的發展,這個老廠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不過,它的故事并未結束,而是以另一種形式繼續著。


四方機車車輛廠化身的機車公園,將工業遺產與自然景觀完美結合,這里更像是一座活的博物館,講述著鐵路發展的故事,見證著技術的進步。
廢舊的鐵軌間,綠草如茵,野花爛漫,孩子們在這里追逐嬉戲,老人在此散步聊天,一幅和諧共處的畫卷徐徐展開。
在這里,你可以近距離接觸那些曾經轟鳴的機器,了解中國鐵路工業的輝煌歷程,還可以參與各種互動體驗項目,感受科技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