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四川以前,在行篋里放進了幾冊舊書。其中清初朱鶴齡的《杜詩輯注》是部頭最大的,雖然覺得有些累贅,可是最終還是放進去了。半月以來,枕上燈前,有時間就拿來翻翻,真也給旅途增添了無限趣味。盡管已經是平日熟讀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讀,還是會帶來更為新鮮的感受。詩人的寫景抒情、用字遣詞,有時候也只有面對真實的山川風物,才體會得出那嚴肅的創作態度和可貴的才華。
杜甫在成都住過一段不短的時日,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詩,約占他全部留下來的作品的六分之一。人們就從他的詩里追尋他當日所居草堂的遺址。從宋代開始,人們就在成都的西郊為他建了一座祠堂,這就是“浣花草堂”。歷經十次以上的大小修繕,直到今天,才修整得煥然一新,成為游賞的登臨勝地。
走進祠里去看,廳內一排三龕,當中塑著杜甫的像。雖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卻也還清疏,沒有怎樣的仙氣,可以說是很難得了。旁邊兩座龕里是陸游和黃庭堅兩位宋代詩人的塑像,好像是怕他獨居寂寞,所以才在這里排排坐的。黃、陸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在這間廳堂背后的墻上,還嵌著兩塊更舊的杜甫石刻畫像碑。
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從草堂的右側繞了出去。前面有回廊曲檻,可以憑欄欣賞池里的圓荷。草堂簡樸卻不失規模,給人一種清疏而幽峭的感覺,和杜甫當年居處的風格是近似的。這個新修繕的草堂,和幾百年前重修的原樣相去不遠。在最外面一進過廳的墻上有一塊石刻舊圖,看那里勾勒出來的輪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像這種地方,不用說,大紅大綠的建筑、大屋頂之類的鋪陳,都是完全不合適的。
這里還新修了一個文物陳列室。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題的一副對聯: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這副對聯概括了杜甫偉大成就的主要方面。人們一直非常喜歡杜甫,說他的作品是“詩史”,并在中國文學史上留給他一個最光輝的席位——詩圣。
坐在水檻上休息。默默地在心里復誦一下杜甫的草堂詩,會使你像一個夢游者似的走入四時不同、風光各異的如許境界。仿佛看到了在曉霧里沾濕了露水的籠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發出幽香的紅蕖、往還追逐的蝴蝶、相并相親的白鷗、隨風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裊裊猶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輕得只經受得住兩三個人的野渡,柴門月色,江路梅香……
杜甫是一個多么勤懇的詩人!他從不放過一切刻畫現實的機會,他的詩里有豐富的人民生活的寫照,也不缺乏對自然風物的描寫。因為這一切都出現在祖國的土地上,也都是詩人所摯愛的。
(選自《黃裳散文選集》,有刪改)
思考練習
1.這篇游記為什么從杜詩寫起?請結合全文分析其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畫線句子有什么含義?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對杜甫有哪些認識?請結合上下文,簡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