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小販正在販賣自己的痛苦,售價是別人的關心和鼓舞。
剛開始,偶爾還會有人來買,但很快大家就都不來了。于是,他的痛苦越積越多,堆積在一起,這讓他的生活難以為繼。
這時來了另一個小販,也開始販賣痛苦。沒想到第二個小販的生意很好,來購買的人很多,有的人還變成了常客。第一個小販很羨慕,問第二個小販是怎么做到的。第二個小販說:“你得懂得‘包裝’的作用。你看,雖然我販賣的是自己的痛苦,但其實很少有人真正喜歡別人痛苦的滋味,所以,我把自己的痛苦包裝了一下再賣出去。”
他說,有時,他把痛苦作為販賣快樂時的贈品,顧客嘗到了太多快樂的愉悅滋味,就不介意再搭一點兒痛苦,作為襯托快樂感受的點綴;有時,他把只有自己才懂的痛苦包裝成大眾都有共鳴的痛苦,顧客以為自己買到的是別人的理解和憐憫,心里得到了滿足,就會愿意把關心和鼓舞付給販賣者;有些痛苦無論怎么包裝都不好賣出去,那就干脆降價打折,不按痛苦的價格賣,按笑料和談資的價格賣,多少能收回一點兒關注。
第二個小販得意地說:“這樣買的人就多了,每人或多或少地買一點兒,有時候我自己的痛苦都快不夠用了,還得向別人借一點兒才行呢。”第一個小販很吃驚,也很猶豫:“可我只想簡簡單單地販賣一點純粹的痛苦。”
第二個小販嗤笑道:“這樣的痛苦每個人都有很多,你的痛苦并不特別,人家為什么要來買你的?”
第一個小販沒有再問。但第二個小販教他的方法,他也沒有學會。
后來的日子里,他只能默默地吞咽自己那些無人問津的痛苦……
點評
這則故事以獨特的視角展現了兩種對待痛苦的方式。第一個小販堅持販賣純粹的痛苦,他的做法體現了一種質樸和真實。第二個小販則展現了高超的營銷手段,雖然看似功利,卻吸引了顧客。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面臨如何處理自己痛苦的問題,是像第一個小販一樣保持純粹,還是像第二個小販一樣學會包裝呢?其實,這兩種方式并無絕對的對錯。堅持純粹的痛苦,雖然可能會孤獨,卻保持了內心的真實和堅守;而學會包裝痛苦,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與他人溝通和交流。
這個故事以樸實的語言、簡潔而深刻的表達方式,引發了我們對痛苦、人性和生活的思考,具有很強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