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字化和智能化打破了原有影視作品的制作流程,網絡化和信息化打破了原有影視作品的傳播邏輯。過去單一介質的影視作品依靠單一傳播媒介的方式逐漸被打破,針對單一介質的工作流程和技術手段也出現了相互借鑒、相互融通的趨勢,原有的媒介邊界和技術界限日益模糊。當前具備核心創作能力、具有跨媒介思維、熟悉影像制作全流程、能使用AI驅動的技能復合性運用成為當前視聽創作表達的趨勢。過去以單一介質或單一流程為分類標準的影視視聽創作思路無法適應當前的產業需求,本文針對大融合背景下的影視產業,厘清各類影像產品的內在邏輯,以技術牽引為手段,以產品思維為載體,探討適用于當前媒體語境的視聽表達手法。
關鍵詞:媒介融合;技術融通;視聽表達
數字時代的到來,除了影像介質的物理邊界被打破,影像獲取的方式逐步智能化、輕量化、經濟化,影像獲取的技術入門門檻降低、影像獲取的經濟成本大幅降低。非專業的愛好者可以用極少的時間和經濟成本完成初級的影像制作。而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打破了原有電影院線、廣播電視的傳統傳播方式,網絡渠道使每個人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影像。技術的賦權和影像傳播的“去中心化”,表面上看似乎已經打破了原本進入行業的“顯性門檻”,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影像的制作者和傳播者。因此,影像的制作與傳播不再局限于專業從業者,大量的生產型消費出現在UGC平臺,單純從數量來看,受眾于基數上甚至超過了專業從業者,在帶來行業表面繁榮的同時也充斥著大量的廉價低質制作。技術的融通加上影像傳播渠道的多樣性,讓原本進入行業的“顯性門檻”似乎消失了。新媒體讓影視產品的形態更加多樣,越來越多的觀眾離開傳統放映和播放渠道,很多聲音認為傳統影視行業和影視技術成為落后產能。但新媒體相對于“舊媒體”改變的是信息數據傳輸的方式,改變的是傳統被動接受的觀看模式。由于受眾不同,產品邏輯存在差異,盡管在這樣“技術與媒介大融合”的背景下,不同的影視產品依然存在顯著差異,只是這種差異不再以“介質”為標志。只有厘清其變化,方能找準適應當前媒介融合、技術融通大背景下的視聽表達方式。
一、大融合背景下的產業運行邏輯
(一)媒介融合,但圈層差異明顯
第一圈層是以流量轉化為邏輯的大眾娛樂產品,以平臺應用型的方式完成影像制作,即依托手機利用平臺提供的軟件進行快速拍攝、編輯和上傳。或者運用少量攝影器材拍攝,但以平臺提供的工具軟件為主進行制作加工。觀影方式以手機等小熒幕為主,以“快餐速食”的方式生產與消費,對影像整體質量要求不高,以“短平快”的方式呈現內容。該圈層的影像不聚焦影像技術與藝術,注重最大程度聚集流量以提升賬號和平臺的規模效應,以此提升其平臺的廣告價值并轉化銷售價值[1]。
第二圈層是以信息傳播為邏輯的社會消費產品,以技術應用型的方式完成影像制作,運用專業攝影技術和專業的影像制作技術,用略高于大眾審美水平的表達方式,以傳播知識信息、商業信息、社會咨詢等為內容的影像產品。該圈層的典型為廣播電視類內容、宣傳片、視頻課程等。其影像產品注重信息內容傳播,注重實際價值的內容傳達。
第三圈層是以文化產品為邏輯的現代工業產品,以技術引領創意加持為生產準則,運用先進的攝影技術和影像制作技術,用遠高于大眾審美水平的表達方式,以先進技術運用為基礎,以藝術手法為追求的高質量的影像內容生產。該圈層的典型為電影、電視劇集、高端廣告等優質視聽內容。其影像產品注重品質與內涵,是文化水平和文化影響力的重要體現。
第四圈層是以觀念意識為邏輯的影像藝術品,以更抽象化的表現手法,以更稀缺化的表達手段,以差異于大眾欣賞習慣的表達方式創作。該圈層的典型為藝術電影、實驗電影等,以稀缺性和觀念性為標志。其影像產品注重與內容內涵的協調一致性,不能以單純的影像精細度和工藝復雜度來評判。影像藝術品是區別于工業產品價值評判體系外的,雖然藝術品交易產生價值,但與文化產品版權交易的邏輯不同。
(二)技術融通,但隱性門檻依舊
在影像介質數字化之前,介質的不同決定了生產工具的不同,也就決定了工藝流程不同,由此相對應的學科內容也不相同。能夠進入專業院校學習電影膠片,掌握膠片攝影機的使用,掌握膠片曝光控制技術,便能夠作為合格的電影攝影師進入電影行業;能夠進入專業傳媒院校學習電視攝像,掌握攝像機的使用,掌握攝像拍攝技法,便能夠作為合格的電視攝像師進入廣播電視行業。彼時能夠成為職業從業者的標準在于能否正確熟練地使用生產工具,由于專業器材的昂貴與稀缺性,注定絕大多數的從業者都是在相關院校進行專業訓練后合格的畢業生。因此,能夠進入專業院校進行專業訓練,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成為能否進入行業的“顯性門檻”。
由于影視作品不同于常規工業產品,盡管生產工藝和技術手段能夠工業化,對于最終影像的客觀技術標準能夠實現量化,但由于生產資料(一般指內容,如劇本等)的特殊性,其具體的生產過程(一般指拍攝過程,具體的場景、畫面等)從來都沒有重復性,無法像常規工業產品進行絕對意義上的重復性、機械性的流水線工作方式,常見的影視制作流程更多的是以“節點”的方式來“標準化”關鍵的生產步驟和對應的技術要點,具有參照性的指導意義,整個行業中并沒有統一明晰的生產圖紙。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定的隨機性,也確實存在一定的創作主觀性,然而以極個別的“個例”去質疑絕大多數的“比例”顯然不是客觀的。任何一個行業的專業性必定是需要系統化的專業知識學習和專業化的實踐創作后才能實現的,而并不是單純地是否會使用生產工具為評判標準[2]。
當前從業入門的“顯性門檻”看似消失了,但職業提升的“隱性門檻”卻逐步提高。特別是在人工智能時代,單一以眼前的“會”與“不會”界定專業與否,而不以長期的“有益”與“無益”評判價值與內涵,只會讓自己受困于互聯網的“信息蠶房”。讓以流量轉化邏輯的影像內容走向大眾,擴大產業基數和基礎;讓信息產品和文化產品邏輯的影像內容品質提升,提升產業質量和內涵。讓專業“更專業”是未來影視產業發展的有效方式。
二、大融合背景下視聽創作表達的核心價值體現
(一)技術牽引為手段
利用先進工具和方法來實現創意和藝術目標是影視行業發展和進步的基石。技術與藝術在任何時候都不是矛盾的雙方,技術革新賦能藝術創作,藝術創造需求驅動技術創新。歷史上電影從黑白到彩色,從無聲到有聲,技術的變革拓展了藝術表達的空間。而藝術表達的需要又進一步促進了彩色膠片和錄音技術的進一步完善。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注定會改變部分崗位的工作內容,甚至替代部分崗位,這在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過程中都是難以避免的。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取代人完成重復性的工作內容,為創意的呈現提升了效率和質量,也為新的影像藝術創作帶來了新的可能。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劇本分析、圖像增強與修復、實時渲染技術、素材自動分類與匹配等技術不僅提高了制作效率和質量,還為創意和藝術表達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技術驅動是實現創意和藝術表達的重要工具,人工智能技術是效率提升工具,而非替代思考的創造工具。以技術牽引為手段,了解技術原理,探索技術邊界,駕馭技術核心,是影視創作首要解決的問題[3]。
(二)理實融通為基礎
專業理論與專業技能的高度融合是視聽創作的基礎,回避理論,依據“說明書”式樣的模仿雖然能夠快速入門,但是沒有思考的機械化操作使得后續綜合創作能力不足。注重技術復合運用,能以“現場工程師”角色依據前期設計在現場解決復雜技術問題和創作瓶頸的專業人才成為各類媒體趨之若鶩的人才。能夠基于現場問題引入分析,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倒推理論支持,找到理論支持實踐的邏輯契合點和現實應用點,做到真正的理實融通是應對不同創作環境的必備基礎。
(三)產品思維為載體
在媒介融合、技術融通的背景下,傳統影視行業的內容生產與傳輸渠道邊界被侵蝕,在事實上已經打破了原本影視傳媒產業的“護城河”。從了解目標觀眾的偏好、觀影習慣和文化背景出發,結合影視產品的實際定位,依據信息傳播邏輯或文化產品邏輯進行前期策劃,而不是單純地從學科概念的角度出發制作策劃。同時,分析關聯產品的敘事結構、視覺效果、聲音設計等,從觀眾的視聽體驗角度進行項目實施。以產品思維為載體意味著將創作過程直接視作生產過程,針對不同影視產品的觀眾定位制定相應的視聽表達策略,而不是僵化地以單一理論指導創作。
三、大融合背景下視聽產品的創作邏輯
(一)以影視產品的圈層差異為梯度
第一圈層以流量轉化為邏輯的大眾娛樂產品,由于存在大量的“生產型消費者”,UGC平臺通過點擊量、完播率、點贊評論數、粉絲數等量化其作品受喜愛程度,由于對作品沒有技術門檻限制,因而出現了很多為了追求數據而“博眼球”的內容。絕大多數“生產型消費者”更多是滿足自我價值,不直接產生商業價值。少部分會將量化指標作為依據,轉化為衡量其廣告植入、銷售帶貨等其他收入的指標數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媒體從業者。盡管以影像為載體,但其實質并不是影視產品[4]。
第二圈層以信息傳播為邏輯的社會消費產品,以滿足觀眾的影像閱讀需要為目標。創作需要明確影像作為信息傳播載體,要有準確精練的視聽設計,能夠針對不同的影像傳播媒介設計以符合該媒體傳播特性的視聽元素。
第三圈層以文化產品為邏輯的現代工業產品,以觀眾追求優質內容與優質觀賞感受為需求,需要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水平的影像創作能力。在強調技術運用的同時注重美學原理和人文元素的融入,提升整體作品的文化價值。從跨媒體的高度對不同類型的影視產品從產業鏈條、產品規范、運營管理等層面進行解析,強調在認知層面與產業實際運行邏輯的對接。
第四圈層以觀念意識為邏輯的影像藝術品,更多從欣賞與理解的角度進行整體設計,可適當使用抽象化、差異化表達手法,同時將藝術化的表達方式通過通俗化的表達方式“下沉”到傳統影視產品中。
(二)以技術藝術的相互融合為目標
數字技術改變了傳統影視制作的流程和人員組織構架,現代影視制作流程打破了原有前期策劃、中期拍攝、后期制作的單向線性流程。多樣化的數字影像制作流程和解決方案要求從業人員能夠準確地從影像實現需求的角度出發,準確高效地對應到相應的技術解決方案,要求從業人員能夠在藝術效果和技術節點之間建立準確的認知,能夠在技術實現的理性層面和藝術創作的感性維度找到巧妙的結合點。影像的實現變成在各個技術節點和崗位之間的交叉和互動中完成,影視制作的流程變成了網狀交叉的工作方式。影像最終的實現效果也是由導演、攝影、視效等多部門的聯動下共同完成的,這就要求在專業創作人員需要注重藝術理論指導下的影視技術運用,以及技術運用過程中的藝術表現原理的感受。過去“技術”“藝術”兩條線索,兩類型崗位的平行工作方式在創作過程中被交織在了一起[5]。
以典型工作任務如何保證特效鏡頭的“視覺真實感”為例,需要在拍攝前將前景實體和待后期合成背景的光線結構、透視關系、運動交互等進行預先設計,拍攝時需要特效在現場對拍攝素材進行判斷,在拍攝階段后期特效制作就需要與攝影師在同時段進行工作,甚至需要在現場進行預合成。因此,在視聽表達策略上除了注重單項技術節點的應用外,還需要考慮與該節點關聯度最高或工作場景中與之匹配度最高的技術節點應用,并強化流程意識,掌握和相近崗位的協同工作意識和能力。
(三)以全媒體傳播理念為方向
影視創作的全媒體傳播思路是在媒體融合背景下,通過多平臺、多形式、多渠道的協同傳播,最大限度地覆蓋目標受眾,增強傳播效果。借助短視頻平臺、社交媒體、流媒體平臺等新媒體提升傳播速度和互動性,制作多版本預告片適配不同受眾。利用電視臺、電影院等傳統媒體擴大權威性和覆蓋面。以“多平臺聯動+多階段發力+精準化運營”為核心,通過全媒體矩陣覆蓋、多形式內容輸出和跨媒介聯動,最大化傳播效果[6]。
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文化強國,講好中國故事,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建設目標。影視產品集文化創意與數字技術于一體,正在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隨著觀眾審美水平的提升,知識付費時代的到來,根植現實、堅守審美、富于內涵的優質視聽產品始終會是未來行業的主流。影視產品的視聽表達策略應當從全局性的產業形態、持續性的政策解讀、成長性的行業趨勢出發,既要與學科歷史和當前的發展規律結合,又要參照未來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而不是只看到短期紅利,盲目跟從熱點。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影視創作邏輯從傳統的線性生產轉向多元化、技術驅動、用戶導向、跨媒介協同的新模式。創作者需要更敏銳地捕捉技術發展和用戶需求,以構建具有市場競爭力和文化價值的作品。
參考文獻:
[1]李偉.借鑒、傳承與發展——北京電影學院與美國綜合大學影視制作的實踐教學比較[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2,(03):11-16.
[2]盧文超.影視攝影與制作建設探究——以南京藝術學院影視攝影與制作專業為例[J].大眾文藝,2020,(22):171-172.
[3]宋魯.基于數字技術背景下的影視攝影與制作專業課程體系改革[J].藝術評鑒,2020,(20):124-127.
[4]胡智鋒,劉俊.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傳媒藝術學建構的意義與價值[J].山東大學學報,2021,(04):163-169.
[5]唐乘花.媒介邊界消融時代高職傳媒專業教育的思維創新初探[J].創新與創業教育,2020,(02):56-61.
[6]林瑋,曾逸文.智能互聯時代傳媒藝術泛文本生產的五種模式[J].傳媒藝術,2022,(04):102-109.
作者簡介:楊征(1988-),男,山西太原人,碩士,講師,從事影視創作、影視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