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律不齊,也稱為心律失常,指心臟跳動頻率或節律異常,是一種常見的心臟疾病,會給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不適和健康風險。本文將介紹心律不齊的治療和預防,幫助大家更好地認識和應對這一疾病。
1.定義與分類
心律不齊是指心臟跳動的頻率、節律、起源部位、傳導速度或激動次序的異常。根據不同的標準,心律不齊可以分為多種類型。按照心率的快慢,可以分為心動過速和心動過緩;按照心律失常的發生部位,可以分為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和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等。
2.病因
心臟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心臟瓣膜病等疾病,會影響心臟的結構和功能,導致心臟電活動的異常。
全身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減退、貧血、電解質紊亂(如低鉀血癥、高鉀血癥、低鎂血癥等)、感染等疾病,會通過影響心臟的代謝、內分泌或免疫功能,引起心律不齊。
藥物因素:在使用某些藥物過程中可能會導致心律不齊,如抗心律失常藥物、洋地黃類藥物、降壓藥、平喘藥等。
生活方式因素:長期吸煙、酗酒、過度勞累、精神緊張、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會誘發心律不齊。
3.癥狀
心律不齊的癥狀因人而異,主要取決于心律失常的類型、嚴重程度和患者的個體差異。常見癥狀包括:
心悸:患者自覺心跳加快、心跳不規則或心跳停頓感。
胸悶:胸部有壓迫感、憋悶感或不適感。
氣短:呼吸急促、呼吸困難或喘息。
頭暈:感到頭暈、眩暈或失去平衡感。
乏力:身體疲倦、無力或缺乏活力。
黑曚:眼前突然發黑或視力模糊。
暈厥:短暫的意識喪失。
1.病史采集
醫生會詳細詢問患者的癥狀、發作時間、發作頻率、誘發因素、緩解方式等病史信息。同時,還會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藥物使用情況和生活方式等。
2.體格檢查
醫生會對患者進行全面的體格檢查,包括測量血壓、心率、心律、心音、心臟雜音等。還會檢查患者的頸部血管、肺部、腹部等部位,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3.心電圖檢查
通過記錄心臟電活動的變化,可以確定心律失常的類型、起源部位和嚴重程度。常見的心電圖檢查包括常規心電圖、動態心電圖和運動心電圖等。
常規心電圖:是一種在安靜狀態下記錄心臟電活動的檢查方法,可以檢測出一些常見的心律失常,如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早搏、心房顫動等。
動態心電圖:也稱為Holter監測,是一種連續記錄24小時或更長時間心臟電活動的檢查方法,可以檢測出常規心電圖難以發現的短暫性心律失常,如陣發性心房顫動、室性心動過速等。
運動心電圖:是在患者進行運動時記錄心臟電活動的檢查方法,用于檢測運動誘發的心律失常,如運動性心動過速、運動性早搏等。
4.其他檢查
除了心電圖檢查外,醫生還可能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其他檢查,如心臟超聲檢查、心臟磁共振成像檢查、心臟電生理檢查等。
心臟超聲檢查:可以評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排除心臟瓣膜病、心肌病等結構性心臟病。
心臟磁共振成像檢查:可以提供更詳細的心臟結構和功能信息,對于疑難病例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心臟電生理檢查:是一種有創性檢查方法,通過將電極導管插入心臟,記錄心臟內部的電活動,以確定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和機制,主要用于診斷復雜的心律失常和評估治療效果。
1.一般治療
(1)調整生活方式
對于輕度的心律不齊患者,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戒煙戒酒、避免過度勞累、保持充足的睡眠、減輕精神壓力等。
(2)去除病因
對于由全身性疾病或藥物因素引起的心律不齊,去除病因是治療關鍵。例如:對于甲狀腺功能亢進引起的心律不齊,應積極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對于由藥物引起的心律不齊,應調整藥物劑量或更換藥物。
2.藥物治療
(1)抗心律失常藥物
鈉通道阻滯劑:如奎尼丁、普魯卡因胺、利多卡因等。通過阻滯心臟鈉通道,減慢心臟傳導速度,延長心肌細胞的不應期,從而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β受體阻滯劑:如普萘洛爾、美托洛爾、阿替洛爾等。通過阻滯心臟β受體,減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從而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鉀通道阻滯劑:如胺碘酮、索他洛爾等。通過阻滯心臟鉀通道,延長心肌細胞的動作電位時程和有效不應期,從而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鈣通道阻滯劑:如維拉帕米、地爾硫卓等。通過阻滯心臟鈣通道,減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縮力,從而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2)其他藥物
除了抗心律失常藥物外,還有一些藥物也可能用于治療心律不齊。例如:對心力衰竭引起的心律不齊,可使用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藥物進行治療;對低鉀血癥引起的心律不齊,可通過補充鉀離子進行治療。
3.非藥物治療
(1)心臟電復律
心臟電復律是一種通過電擊心臟,使其恢復正常節律的治療方法,主要用于治療嚴重的心律失常,如心房顫動、心室顫動、室性心動過速等。心臟電復律分為同步電復律和非同步電復律。同步電復律是在心電圖R波的觸發下進行電擊,適用于除心室顫動以外的快速性心律失常;非同步電復律是在心電圖上沒有R波的情況下進行電擊,適用于心室顫動。
在進行心臟電復律前,醫生會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確定其是否適合進行電復律,并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電復律后,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預防并發癥發生。
(2)心臟起搏器治療
心臟起搏器是一種植入體內的電子設備,通過發放電脈沖來刺激心臟,使心臟保持正常節律。心臟起搏器主要用于治療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等心律失常。
根據不同的適應證和患者的具體情況,醫生會選擇不同類型的心臟起搏器。在植入心臟起搏器前,醫生會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以選擇適合患者植入的心臟起搏器類型。
(3)心臟射頻消融術
心臟射頻消融術通過導管將射頻電流送入心臟特定部位,破壞異常電活動的起源點或傳導途徑,從而達到治療心律失常的目的。心臟射頻消融術主要用于治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心房顫動、室性心動過速等心律失常。心臟射頻消融術屬于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療效確切等優點。
(4)植入式心臟除顫器治療
植入式心臟除顫器是一種植入體內的電子設備,能夠自動檢測心臟節律,并在發生嚴重心律失常(如心室顫動、室性心動過速等)時自動放電除顫,使心臟恢復正常節律。
植入式心臟除顫器是一種有創性治療方法,需要在醫院內進行。植入后,患者需要定期去醫院復查除顫器功能,以確保其正常工作。
1.治療選擇
心律不齊的治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對于輕度心律不齊者,調整生活方式和去除病因是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法;對于癥狀明顯或有嚴重并發癥者,需要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或聯合治療。在選擇治療方法時,醫生會考慮患者的年齡、性別、基礎疾病、心律失常的類型和嚴重程度,以及患者的意愿等因素。
2.注意事項
(1)遵醫囑治療
患者應嚴格按照醫囑進行治療,按時服藥、定期復查,不得自行增減藥物劑量或停藥,以免影響治療效果。
(2)注意藥物不良反應
抗心律失常藥物可能會引起一些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頭暈、乏力、心律失常加重等。患者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過程中,應密切觀察自身的變化,如有不適及時就醫。
(3)避免誘發因素
患者應避免誘發心律不齊的因素,如吸煙、酗酒、過度勞累、精神緊張、熬夜等。同時,患者還應注意飲食健康,避免過量攝入含有咖啡因和酒精的飲品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1.定期體檢
兒童青少年應定期進行體檢,包括心電圖、心臟超聲等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心臟疾病和心律不齊。對于有心臟病家族史、先天性心臟病史、暈厥病史等高危因素,應適當增加體檢頻率。
2.預防感染
加強個人衛生,勤洗手,避免接觸感染源。及時接種疫苗,預防流行性感冒、風疹、水痘等病毒感染。患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的兒童青少年,應及時治療,避免病情加重引發心肌炎等并發癥。
3.合理飲食
保持均衡飲食,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營養的食物。減少高脂肪、高鹽、高糖食物的攝入,避免肥胖。適量補充鉀、鎂等電解質,有助于維持心臟的正常功能。
4.適度運動
鼓勵兒童青少年進行適度運動,如跑步、游泳、騎自行車等。運動可以增強心臟功能,提高身體抵抗力,但應避免過度運動和劇烈運動,尤其是在炎熱天氣或身體不適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