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心理韌性水平會影響學生的心理素質。鑒于此,作為未來教師的師范生,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心理韌性水平呢?
ERG理論是生存、相互關系、成長三核心需要理論的簡稱,是由美國耶魯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克雷頓·奧爾德弗提出的。他認為,人存在三種核心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相互關系(Relatedness)、成長發展(Growth)的需要。下面基于ERG理論解析師范生心理韌性培養面臨的生存、人際及發展3種類型的挑戰。
1.生存需求的挑戰
公立院校的教師崗位逐步達到飽和狀態,大量非師范生也紛紛涌入教師行業,增加了師范生的就業競爭。另外,大部分免費師范生或公費師范生的家庭經濟條件一般,存在較大的生存壓力。
2.人際交往壓力的挑戰
一些高校師范生存在人際交往壓力,會出現孤獨、寂寞等情緒。由于在校期間缺乏專門的社交技能等課程,社交能力可能得不到充分的鍛煉和提升,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師范生與他人的互動,導致人際關系緊張。
3.發展提升問題的挑戰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師范生需要適應新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等,進而因發展提升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另外,公立學校的教師需求量逐漸減少;同時,學校鼓勵師范生到鄉村或偏遠學校,但部分鄉村或偏遠學校的待遇和工資較低。
1.文化養成:培養適應師范生特點的“心理韌性”文化
當師范生面臨生活、學業、家庭和人際交往等多方面的挑戰時,他們可能會感到無助,無法做到有效處理,這種持續的問題累積可能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困擾。因此,培養“心理韌性”文化非常重要。它可以將被動的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轉變為積極提升自我心理健康的行動,同時創造一種有益于增強師范生心理韌性的環境。
2.環境塑造:構建師范生“心理韌性”的學校-家庭-個體支持系統
心理學家拉扎勒斯和福克爾曼指出:“應對壓力的主要方式有對于個體資源的利用及環境資源的利用。”師范學校可以優化心理問題的預先防范與管理系統,構建學校-學院-專業-班級-宿舍層級管理體系。學校層面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中心,各學院則組織舉辦心理健康活動,各班都配心理委員及舍長,以定時報告本班學生的心理狀態及特殊事件,如此能實時了解學生的最新動態,并在發現異樣時盡早行動,避免事情惡化。
3.逆境成長:重組心理韌性,培育自決能力
提升師范生的心理韌性,有助于增強在經歷創傷后自我恢復的能力。自我決定論認為每個人都有巨大的潛能,能克服挫折與困難,進而有助于茁壯成長。積極引導師范生以樂觀的心態面對人生,面對雙減政策的變化,將其當做逆境教育課程,通過親歷性經驗等方式,強化自我決定,于逆境中提升自我效能感。
基金項目:廣東第二師范學院校內科研項目學生工作專項《后疫情時代大學生心理韌性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ERG理論》(項目編號:2023XKY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