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雖小,但連著千家萬戶,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
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斷提升,對城鄉社區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
11月30日,第二屆城鄉社區高質量發展論壇暨2024全國城鄉社區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發布會(以下簡稱“論壇”)在人民日報社舉行。本屆論壇由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雜志社主辦,論壇聚焦“黨建引領,筑牢社會治理共同體”。
來自全國20多個省份的領導干部、專家學者和城鄉社區代表等近200人參加了論壇,就基層治理的先進經驗和創新模式展開交流,探討如何進一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及凝聚城鄉社區治理合力等問題。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也是基層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會長馬利表示,我們要堅持黨對基層治理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各方面。以黨建引領,凝聚多方力量,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策部署的實踐舉措?!敝泄仓醒朦h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民生保障教研室主任李志明說。
李志明認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就是要更加注重黨的基層組織體系建設、發揮黨組織領導作用,通過政治引領、組織引領、能力引領、機制引領,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落實到基層治理的各環節和全過程,將黨組織的政治優勢與政府的資源整合優勢、企業的市場競爭優勢、社會組織的群眾動員優勢結合起來,不斷增強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不斷增強基層治理創新的整體性和協同性,形成“一核多元”的基層治理格局,使得各方行動主體在制度化的權責框架下達成治理共識,共同推動基層社會走向“和美善治”。
據統計,截至2023年底,全國黨的基層組織已達517.6萬個,比2022年底凈增11.1萬個,增幅為2.2%。在城市構建了市、縣(市、區)、街道、社區四級聯動的工作體系,在鄉村形成了鄉鎮、村、組三級聯動的網絡結構,實現了基層治理的黨建網絡全覆蓋。
近年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方面涌現出很多典型案例,比如,河北雄安新區容西片區堅持黨建引領,共建完整社區。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以“小牛哥”黨建之鑰開啟快遞物流業融入基層治理之門,山東省魚臺縣強化黨建引領推動物業服務管理有效融入基層治理。
論壇上發布了“2024全國城鄉社區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名單,這些案例有的來自組織部門、社會工作部門、政法委、紀委,有的來自民政部門、農業農村部門、住建部門、法院,還有的來自高校、企業、社會組織。這些部門和單位團體從不同的角度開展社區建設和治理,增強社區的公共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社區高質量發展是基層治理的核心問題。”民政部原部長黃樹賢在致辭中表示,全國城鄉社區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征集活動,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關于基層治理論述摘編》,挖掘、總結并推廣城鄉社區高質量發展的新做法、新經驗的具體行動。
黃樹賢認為,梳理、總結、發布基層治理典型案例,加大宣傳推廣力度,以點帶面推動各地基層治理水平整體提升,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要在典型案例中領悟問題解決之道。”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院教授王水雄說,“共建共治共享”原則中三個“共”之間其實是相互依存的,沒有共建時的同甘共苦,就不會有共治時的責任擔當,也就不存在共享時的雨露均沾。
王水雄提出,社會治理需要不斷提高包容性,動員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在黨建引領下推進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暢通渠道、集思廣益,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把小矛盾、小問題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同時,社會治理需要實現有效性,實現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切實提高社會治理的系統化、社會化、精細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
在各類問題的解決中,各地探索出城鄉社區治理和高質量發展的新做法。比如,四川天府新區創新實施小區架空層改造提升工程,有效推動“民生痛點”變“治理亮點”。北京市海淀區永定路街道找準痛點,系統施治,探索國企改革住宅小區治理之道。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強化物技合力,多維賦能守護社區安全。
“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新時代新征程,必須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中央社會工作部一局(籌)原牽頭負責人、中國社區發展協會會長陳越良表示,社區治理共同體具有厚重的時代價值。治國安邦,根在基層,重在社區,社區既是黨的執政根基所在,又是社會治理的重心,更是建設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前沿陣地。
他認為,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小處入手、精心謀劃、因勢利導,循序漸進、穩步推進。構建社區治理共同體能夠有效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增進人民福祉。
“妥善協調各類利益關系,有效防范和化解各類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安定有序,日益成為社區治理的重要任務。”陳越良說,通過社會治理共同體,建立起社會聯系、社會關系,有利于找回傳統熟人社會特征,形成現代社會發展所需的社會整合,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在鄉村治理方面,農業農村部原巡視員、首席農業經濟專家關銳捷認為,不斷完善創新農村經濟體制和鄉村治理,是新時期深化農村改革、促進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
關銳捷提出,必須將維護農民權益放在首要位置,堅持尊重廣大農民的首創精神,堅持農村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著力于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制度,構建適應農村經管的組織保障,牢牢把握至關重要的底線思維:一是不以減少基本農田為代價,二是不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三是不以損害農民權益為代價,四是不以顛覆集體所有制為代價。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主任楊雪冬在調研中發現,在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見物不見人、重投入輕情感、重形式輕實質、重行政命令輕公眾參與、重統一推進輕分類指導、重眼前輕長遠等。
“社會治理共同體本質上是一種情感共同體、認同共同體。”楊雪冬表示,在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中,一定要發揮人民的主體性,要通過多種渠道讓他們參與,將個人情感與社區的認同連接在一起。
在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方面,很多地方進行了探索,比如,福建省石獅市用好“加減乘除”法,打造全域社會治理共同體;江蘇省南京市江北新區通過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建設,進行“關系空間的重構”,構建基層公共服務治理共同體;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探索“商戶共建聯盟”治理商圈新模式。
“社區治理共同體建設的要訣在‘合’?!标愒搅急硎荆鐣卫砉餐w的共識根基來自人民發自內心地擁護和自覺遵從的社會通行的規范體系。
陳越良提出,建設社區治理共同體需要在黨建引領下,發揮社區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要堅持主流價值導向,堅持文明共識引領,把社會認同貫徹始終。要堅持依法治理、良法善治。要不斷創新組織動員居民群眾的形式路徑,切實做到社會治理為了群眾,治理依靠群眾,治理的成果由群眾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