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地方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如何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農村創業,成為教育領域的熱點議題。本文探討了地方高校大學生農村創業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提出了相應的策略,為推進鄉村振興和大學生農村創業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大學生;農村創業;教育策略
鄉村振興是我國為解決“三農”問題,加快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而實施的重大戰略。要加快發展鄉村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關鍵在人,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是穩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抓手。在此背景下,大學生農村創業教育成效和實踐能力成為社會焦點。大學生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創新能力,通過農村創業教育,可以引導和鼓勵更多的大學生到農村地區創業,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因此,研究大學生農村創業教育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其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對于推進鄉村振興和大學生農村創業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1 大學生農村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1 大學生農村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是創業教育的覆蓋面較窄,目前仍有許多高校沒有開設相關的課程和培訓項目;部分高校雖然將創業教育列入人才培養方案作為必選的課程,但在專業、行業方面缺乏針對性。二是創業教育的質量有待提高,一些高校缺乏專業的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導致教學質量不高,甚至部分教師只是純課堂理論教學,自身缺乏創業或企業的實踐經歷。三是大學生農村創業的環境和條件仍需改善,資金、土地、人才等關鍵要素供給不足,尤其在新冠疫情后,社會經濟發展都面臨一定的難處和就業壓力,制約了大學生在農村地區的創業發展。
1.2 大學生農村創業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
大學生農村創業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涉及多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大學生農村創業的積極性與實踐效果。
1.2.1 創業教育導向不明確,理念落后
許多高校雖然已將創業教育納入學生培養計劃中,但并未將其置于重要位置,只是作為公共基礎課的教學任務來完成。創業教育的導向不清晰,缺乏先進且成熟的教育理念,導致教師與學生對創業教育的認知不足,使得創業教育趨于形式化,大學生難以形成對創業的明確概念,往往認為“畢業的最好出路就是就業找工作”,缺乏對鄉村創業的針對性正確教育和認知,一提到鄉村就產生“落后、不便、臟亂”等心理排斥,向往城市生活,從而也縮小了自身的就業渠道,難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
1.2.2 創業教育師資力量薄弱
創業教育課程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素質與經驗。然而,目前許多高校存在創業課程專職教師少、兼職教師講課多、授課教師經驗不豐富等問題,部分教師自身缺乏創業或企業履歷和經驗,對鄉村生活認識不足,只是純粹的課堂理論講授,導致創業教育課程水平參差不齊,難以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和指導。
1.2.3 創業教育內容與實際需求脫節
當前的農村創業教育往往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實際操作技能的培訓。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不僅需要了解創業的基本理論,更需要掌握市場調研、項目策劃、資金籌措等實際操作技能。然而,高校創業教育內容的實用性不強,難以滿足大學生的實際需求。
1.2.4 與農村的實際結合不緊密
農村創業具有其特殊性和復雜性,需要深入了解農村的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特點。然而,目前的農村創業教育往往缺乏對農村實際的深入研究,導致教育內容與實際需求存在較大的差距,使得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難以融入農村生活環境、人文環境,也難以解決農村的實際問題。
1.2.5 政策宣傳與落實機制不完善
政府從頂層設計上為大學生的農村創業提供了許多優惠政策,但由于宣傳等多方面原因,很多大學生并不掌握細節,執行過程走樣,如項目審核流程過多、手續繁瑣等,提高了創業者的時間等成本,打擊了創業積極性[1]。這些問題使得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難以充分利用政策優勢,降低了創業的成功率。
2 大學生農村創業教育的實施策略
盡管大學生到農村創業就業前景廣闊、意義重大、價值突出,但是針對大學生農村創業教育存在實際問題和諸多挑戰,通過實地調研、實際案例的分析,結合主客觀因素,為了推進大學生農村創業教育,提出以下實施策略。
2.1 加強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
高校應根據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結合農村實際情況,加強開發針對性強的創業教育課程,包括創業理論、創業技能、創業實踐等內容,針對不同專業特點,進行項目化課程設計,考慮通過本專業特性賦能農村創業,從而激發專業社會服務功能。如:
(1)李紀珍[2]教授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研究,提出了區分普及性與專業性的創新創業教育,強調由創意到創新再到創業的螺旋上升和遞進發展邏輯,參考了歐美創業型大學理論與實踐、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建設創業型大學的成功經驗,以及《美國創業教育國家內容標準》(2016版),建立了循序漸進、特色鮮明、通專結合、精準給力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2)實踐導向型的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強調了將創業教育課程與創業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并總結了創業教育中可能出現的十大問題,提出了基于實踐導向的創業教育體系構建思路,如圖2所示。(3)成立鄉村振興學院,重點推進人才培養。福建農林大學不但成立了鄉村振興學院,還設立了鄉村振興班,由“三農”問題專家、當代鄉村建設的引領者溫鐵軍教授發起,由福建農林大學鄉村振興學院聯合北京大學鄉村振興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協同舉辦,旨在響應中央關于推動實施生態文明與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致力于培養具有寬廣的國際視野、堅實的社會責任擔當、“三農”品質教育、跨學科綜合應用和解決在地化實踐問題能力的“新農科”人才[2],在鄉村振興班學生遴選、培養模式探索、師資力量配置、課程設計、就業優惠政策等方面都進行大膽創新,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省情的大學生農村創業教育新路徑。福州軟件職業技術學院成立數字鄉村振興學院,重點研究結合數字相關專業如何賦能鄉村振興,怎樣推進學生的農村創業實踐。
2.2 建立完善的創業教育師資隊伍
高校應加大對農村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吸引更多具有豐富創業經驗和教學經驗的教師參與農村創業教育工作。例如,應針對農業高校的特點,重視師資隊伍的共建共享,擴充師資規模,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并開展師生同創的創業指導。同時,投入一定資源以保障兼職教師的待遇,從而有效加強農業高校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一項針對100所雙創示范高校的研究指出,當前高校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存在教師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遴選、培養和激勵措施不夠完善等問題。上海理工大學在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強調了頂層設計、制度保障和發展平臺的重要性。該校的實踐表明,理念引導、投入基礎、能力提升是構建有效師資隊伍的關鍵要素。
2.3 加強校企合作和實踐教學
高校應與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開展農村創業教育項目和實踐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創業資源。
(1)共建共享實踐基地。高校應主動作為,與地方政府、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建立合作關系,共同建設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農村創業環境,讓學生沉浸式體驗,在實際操作中學習農業技術和企業管理。例如,清華大學與河北省政府合作,共建“清華大學—河北雄安新區實踐基地”;浙江農林大學與多家農業企業合作,共建現代農業實踐基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與當地農民合作社共建實踐基地,學生可以在農場實地操作,直接參與合作社的農業生產和管理,了解農業生產的全過程,學習現代農業技術,合作社也能從中獲得技術和人才支持。
(2)多元化實踐內容。實踐基地提供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如農業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創業需求。例如,云南大學何永群的“紅嶺金”項目通過養殖豪豬帶動了3 411戶貧困戶脫貧,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豪豬養殖后,依托云南大學的創新創業項目轉型家禽養殖、菌菇種植和鄉村旅游,創收529.7萬元,帶動近2 000人就業,激勵了近百名云南大學學生加入。井岡山大學的“百年好合”項目、潘維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齊曉景的展翼農民專業合作社都是大學生通過結合自身所學知識和農村實際需求,在農村創業取得了顯著成就,其成功不僅體現了個人努力和創新精神,也顯示了創業教育在培養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業精神方面的重要性。
(3)專業導師指導。實踐基地應配備具有豐富農村創業經驗的導師,為學生提供專業的指導和咨詢,幫助學生解決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3]。如,福建農林大學在鄉村振興學院的建設和發展中,對專業導師的邀請和配置體現了其對于鄉村振興教育和研究的專業性和深度。全國著名的“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教授擔任院長。溫教授的加入不僅提升了學院的研究和教學水平,也為學生提供了與知名專家學習和交流的機會;還有陳清西、蘇時鵬、張國防、范水生等十多位博士、教授組成的專業師資團隊,確保鄉村振興創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4)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實踐基地的教學活動應與高校的理論課程相結合,確保學生在實踐中能夠運用和驗證所學的理論知識。福建農林大學鄉村振興學院不僅重視理論研究,還積極開展鄉村振興的人才培養和推廣服務。例如,學院承擔了福建省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實施了服務鄉村振興的十大行動,探索形成了“五個一”社會服務模式,即圍繞一個特色產業、成立一個校地研發平臺、組建一個服務團隊、帶動一批專業合作社、助推一方鄉村振興。
(5)模擬創業項目。學生可以在實踐基地嘗試模擬創業項目,從項目策劃、資金籌措、市場調研、產品開發到營銷推廣等環節,全程參與,體驗創業過程。例如,浙江某高校的“農創客”模擬創業項目,讓學生模擬創辦一家農業科技公司,專注于開發智能農業設備。
(6)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政府和高校應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確保實踐基地的設施完善、技術先進,能夠滿足教學和科研的需要。例如,2015年以來,廈門市通過政策和資金扶持高校畢業生創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55家、扶持資金達1 310萬元,培養了一群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農人”。他們逆行歸鄉,活躍在田間地頭,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生力量,他們創新創業,挑起“金扁擔”,有從法律專業畢業生到“草藥村”領頭人的王紫娟;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廈開辦家庭農場的陳振于;每天觀察苦瓜數小時,大家叫他“苦瓜湯”的湯永強;回到家鄉創業,致力鄉村振興的林木權,受益于政策的同時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活血。
2.4 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和文化
高校和社會各界應加強對大學生農村創業的宣傳和推廣工作,在校內舉辦各類涉農創新創業項目大賽、農產品網絡直播大賽、農村創業策劃書大賽、農村商業項目設計與運營大賽等;策劃組織學生參加農村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大學生志愿服務鄉村振興;同時為大學生農村創業搭建網絡服務平臺,提供靈活高效的數字化信息服務、人力資源服務、金融投資服務、創業創投導師服務、財務服務、知識產權服務及法律咨詢服務等[4](圖3),鼓勵更多的大學生投身農村創業事業,形成濃厚的創業氛圍和文化。
3 結論
本文通過分析大學生農村創業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加強大學生農村創業教育,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大學生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通過教育資源整合、實踐平臺搭建、支持政策制定、創業文化營造、創業能力培養、創業指導與服務、構建多元化合作機制等策略,可以有效地推動大學生服務鄉村的質量,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 井文.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農村創業的困境及對策[J].農業工程技術,2022,42(15):103-104.
[2] 李紀珍,王毅.《創新與創業管理(第17輯):跨學科視角的創新創業研究》[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
[3] 吳家欣,廖冰,黎燦,等.新農科背景下“鄉村振興班”模式構建與路徑選擇——以M大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2(14):89-92.
[4] 李向民.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能力提升相關問題思考[J].產業創新研究,2024(2):184-186.
[5] 秦海鋒.農村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模式研究[J].鄉村科技,20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