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提高苗木的品質和造林效果,對林木工程中苗木繁育技術進行了研究。文章首先對苗木繁育的基本概念和意義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論述,并指出苗木繁育是我國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中心。在此基礎上,對林木種苗的選擇、播種方式的優化、生長環境的調控、病蟲害的防治和無性繁殖等方面進行了較為詳盡的闡述,以期達到提高苗木成活率、生長速度和適應能力的目的。同時,對基因工程、遙感監測、精細農業等現代科學技術在種苗繁育中的應用進行了探索,為苗木繁育的科學化、智能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本課題將以我國多個林業建設項目苗木繁育為例,對本項目提出的技術方法進行實證研究,以期為我國林木良種繁育提供新的思路并對林業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林木種苗;培育技術;林業工程;育種方法;生長環境
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森林的可持續發展對維持地球生態平衡,促進人類健康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惡化的背景下,森林工程在提供木材資源、碳匯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苗木繁育是林木生產的基礎,其科學高效與否,將直接影響到林木效果和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加強苗木繁育技術的研究,對推動生態環境修復與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系統地闡述了苗木繁育技術在我國林業項目建設中占據的關鍵地位,并深入探討了該領域在理論探索與實際應用層面所取得的最新成就與進展,從而為后續更為深入的討論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參考,構建綠色、高效、可持續的林木種苗繁育系統,促進我國林業的長期發展。
1 林業工程建設與種苗培育的關系
近幾年,全社會都對林業工程的發展狀況給予了高度的關注,也對苗木的培養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同時也對苗木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業科技的展示,需要一片又一片的森林作為襯托,而項目的建設,也要從幼苗的培育開始。在實踐中,要實現引人注目的種植場面,必須將種植的地質環境、氣候環境、水資源,以及幼苗本身的特點等綜合考慮,選擇合適的幼苗種類,然后才能進行技術培育。在生態環境持續改變的情況下,幼苗的承受力也要繼續提高,因此,培養技術要持續地進行變革和創新,真正站在幼苗培養價值的角度,來設計不同的培養方法和培養環境[1]。只有持續地培養出對生態環境更有價值的幼苗,推動植物保護行動,才能使林業工程建設工作有更多的資金投入,維持自然環境的穩定,為人類的生存提供良好的保證。
2 林木種苗培育技術概述
2.1 育種方法和原理
選育優良種源是林木良種選育的第一步,采用科學的育種技術和原則,保證苗木成活率高、生長快、適應能力強。繁殖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傳統的繁殖方式,另一種是現代的生物技術。選擇、雜交、突變等經典育種方式已被廣泛應用于林業生產實踐。選擇育種是一種最根本的手段,它是經過多年的反復篩選,逐步積累、強化優良性狀的。雜交育種就是利用不同的物種或物種間進行雜交,形成一個既有雙親優勢又有親緣關系的新單株。突變育種是利用物理方法(如射線)或化學方法(如化學藥劑)對幼苗進行遺傳變異,以獲得新的性狀,從而獲得優良的種質資源。目前,利用基因工程、分子標記輔助育種以及細胞工程等手段,已經可以實現從分子水平上對幼苗進行遺傳改良。遺傳工程就是對幼苗的基因組進行改造,對種子的基因進行插入、刪除或改造,從而獲得具有特殊特性的幼苗。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是指通過分子標記來實現對幼苗性狀的快速篩查,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育種工作的效率和準確性。而細胞工程技術是利用組織培養、體細胞雜交等手段,可獲得較快的繁殖速度,并能進行基因材料的重組。繁殖原則在很大程度上是與遺傳、生態相結合的。孟德爾遺傳規律、基因分離與重組、基因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等遺傳學原理,為育種工作者通過基因的篩選與操縱,提高幼苗的品質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生態學的基本原理是研究幼苗對特殊生活環境的適應,包括幼苗對光、溫、水、土等生態因素的反應,以及病蟲害,從而直接關系到幼苗的存活與生長[2]。利用對繁殖方法與原則的理解,育種家能更好地規劃與實施種子培育策略,提升種子品質及提升造林成效。本項目的實施,將為我國林木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更準確、更有效的苗木品質保證。
2.2 種苗生長環境調控
苗木生長環境的調節是苗木繁育的關鍵環節,直接關系到苗木的品質及造林的成功率。最理想的生長環境,應能滿足幼苗各生育階段對光、溫、水、氣、土的要求。通過對環境的科學調節,能有效地提高苗木的生長速率,增強抗逆性,從而達到提高造林效果的目的。
光是決定幼苗生長的一個關鍵因素。不同種類的植物對光的需求有很大差異,有些喜光的樹木,如松樹、楊樹等,需要足夠的日照;而有些耐陰的樹木,如楓、杜鵑等,卻更適應于半陰的環境。采用遮陰法或選用適當的苗圃地,能給苗木提供足夠的光照,保證苗木的正常生長。
溫度對幼苗的生理活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溫度是植物種子萌發、幼苗生長發育及分化的重要因子。一般情況下,種子發芽要求一定的溫度,溫度太高或太低,都會使發芽受阻。因此,在秧苗培育過程中,要采取大棚栽培、覆膜等技術,對棚內溫度進行調節,為苗木的發芽和苗木的生長提供有利條件。
水的管理對幼苗的培養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幼苗生長對水分的需求較大,過量或過低都會影響幼苗的生長。在育苗過程中,要根據幼苗的需水量、土壤的持水性以及降雨情況,進行適當的澆水,使土壤保持一定的濕潤度,避免因缺水而造成根病,也避免因缺水而影響作物的生長。
通風可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緩解高溫、高濕度對作物生長的不利影響。苗圃地要選在通風良好、不積水的地方,要經常清除雜草,安裝通風設施,以利于通風。
土壤營養對幼苗的生長至關重要。由于樹木對土壤養分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在對土壤養分的要求上,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土壤改良與施肥。合理選用化肥品種及用量,是保證苗木獲得充分養分、促進苗木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
通過精確的環境調控,既能為苗木營造適宜幼苗生長的微環境,又能增強苗木的抗逆性,增強苗木對不同環境的適應性。隨著環境傳感、智能控制等先進技術的應用,苗木生長環境的調控日趨精細、自動化,對提高苗木繁育效率與品質具有重要意義[3]。
3 林業工程中的種苗培育技術應用
3.1 種苗培育與林地更新
苗木培育既是林木工作的出發點,又是林木更新的重要一環。林地更新是指利用人工造林、樹種結構調整、林木撫育等人工措施,實現對林地生產力、生物多樣性及生態服務的恢復與提高。苗木繁育技術是林木更新過程中的關鍵環節,也是影響林木更新效果的重要因素。優質苗木是林木更新成敗的根本。采用科學的繁育方法進行精心地栽培管理,可以使苗木成活率更高、生長更快、適應能力更強。因此,本項目擬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對林木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進行系統研究。樹種選擇是林木資源更新的關鍵。在育種實踐中,最常用的兩種方式就是定向選育和引進。定向培育是指依據林木的木材品質、固碳能力或生物多樣性等指標,對林木進行人工選育。引進是指通過引進外來樹種,提高造林地的生態穩定性。苗木繁育技術的革新也對林木資源的更新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利用遺傳工程、生物技術等現代科學手段,將植物的抗病、抗蟲、耐寒、抗旱等特性導入到林木中,培育出更適宜于林木更新的苗木。
遙感與精細農業能夠對苗木進行精確管理,并針對林地條件進行相應的育苗策略,提高苗木更新效率。在苗木的生產中,苗木的運輸與處置也是十分重要的。將優質苗木以最好的狀態運往造林地,以減少運輸途中的損壞。通過對幼苗進行適當的整枝、根培養等處理,可使幼苗更快地適應新的環境,提高移栽成活率。
苗木繁育和林地更新有機地結合起來,是保證造林項目順利實施、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修復的重要途徑。本項目的開展將為我國林木資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論依據。如,利用生物技術培育的耐逆性幼苗,可有效促進退化林地的更新,既可提高造林成活率,又可促進林木生態服務功能的提升。因此,加強苗木繁育技術的研究,對提高我國現有林地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4]。隨著林木資源的日益開采,導致林木資源日益枯竭,林木生態系統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種苗繁育技術,可以為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3.2 種苗培育與抗災防治
林木良種繁育和災害防控是保證林木成活和林木健康的重要一環。在面臨洪澇、干旱、病蟲害和氣候變遷等自然災害時,幼苗必須具有一定的抗逆能力,以適應復雜的環境。因此,苗木培育應在注重苗木生長速率與品質的同時,更應注重苗木的抗逆性,以提高造林項目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種子抗逆育種是苗木選育的第一步。通過對種子發芽機理的研究,可為選育耐逆境的親本提供理論依據。如在潮濕條件下可選用抗澇性好的親本,在干旱條件下選用抗旱性好的品種。通過對苗木生長環境的調節,提高苗木的適應能力。比如,通過對不同類型人工林的溫度、濕度、光照等進行模擬,可促進幼苗逐漸適應其生長過程中所面臨的環境脅迫。這樣既能提高苗木成活率,又能提高苗木對病蟲害的抵抗力。利用扦插、嫁接、組織培養等無性繁殖方法,可以在保留親本良好抗逆能力的前提下,能在短時間內迅速獲得大量優質苗木??寺》敝骋材鼙苊庖蜻z傳變異而引起的不確定性,也能增加植物對環境脅迫的抗性。在防災減災方面,生物技術的應用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價值,如將抗蟲基因導入幼苗,就能降低殺蟲劑的用量,改善綠化環境。在苗木繁育中,防治病蟲害與及早防治同等重要。采取生物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法,不僅可以減少農藥的用量,減輕對生態環境的沖擊,而且還可以保證育苗過程中不發生病蟲害。另外,通過對蟲害的定期監測與測試,建立蟲害預警體系,可以及早發現和處理可能出現的蟲害。在實際應用中,將遙感與精細農業相結合,能夠對幼苗生長環境進行實時監控與管理,進而對其進行預警與應對。比如,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對土壤水分、溫度、植被覆蓋度等進行實時評估,從而實現對土壤水分、溫度、植被覆蓋度等的動態監測。將幼苗培養與災害防控相結合,可增強幼苗應對自然災害的適應能力,為實現林業項目的長遠穩定性、促進林業生態系統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5]。本項目旨在建立適應氣候變化的苗木繁育系統,為我國林業生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4 林木種苗未來培育方向分析
在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不斷創新的情況下,苗木的培育技術也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當前,林業工程正以極快的速度向產業化、商業化方向發展,在經濟效益的推動下,林業的集體開發和種苗的規模化培育,將是今后林木種苗的主要培養方式。要使我國林業長期發展,必須從提高苗木繁育效率、提高經濟效益、增加投入進行技術改造等方面入手。在貫徹和執行國家建設政策的同時,結合對不同樹種的培育價值進行監測,在確保造林工程順利進行的同時,也要開發出更多的新品種,為園林營造提供資源。提高苗木繁育技術水平,并在產業化、環保等方面加以推廣,充分利用苗木科技的重要作用,從而培育出更多高品質的苗木,推動林業工程建設,推動國家環保事業的發展。
5 結語
在林業工程建設中,苗木的培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苗木培養的技術方法進行了深度剖析,分析了苗木培養技術的使用要點,以期將其積極的功能發揮到極致,為林業工程的建設提供優質的苗木資源,提升林業工程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本文對國內林木種苗繁育技術的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各個環節的不斷優化與創新,最終建立起一套綠色、高效、可持續的苗木繁育系統,使之適應我國日益增長的對木材資源的需求,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為我國林業的長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苗木繁育在保證林業資源穩定供應、促進生態修復、增強碳匯功能上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盡管我國在造林技術上已有了一些進展,但是與國外的造林技術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缺乏專業人才,嚴重制約了林業工程的全面發展。深入開展苗木生物學的基礎研究、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強產學研相結合,是促進林木種苗繁育技術產業化、規模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 謝錦堅.林木種苗培育技術在林業工程建設中的應用[J].城市建筑空間,2022,29(9):137-139.
[2] 劉東輝.林業工程建設中的林木種苗培育技術研究[J].林業科技情報,2022,54(3):87-89.
[3] 梁兮.林木種苗培育及管理的反思與探索[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2(6):22-23.
[4] 楊萬科.林業種苗培育技術與種苗管理工作優化分析[J].種子科技,2022,40(8):109-111.
[5] 董大瑞.芻議林業種苗培育技術[J].種子科技,2021,39(20):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