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9日,神舟十九號載人航天飛船航天員乘組的名單一經公布,笑起來眼睛彎彎、如春風般親切的王浩澤就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作為中國首位女航天飛行工程師,從火箭發動機設計員到航天員,從在辦公室設計系統參數到乘坐火箭飛向太空,王浩澤創造了諸多新紀錄。

王浩澤于1990年3月出生在河北省灤平縣,父親是一名交通警察,母親是一名中學教師。父母非常注重對她的培養,從她小時候起,母親就會陪著她一起跑步鍛煉,這也使王浩澤擁有了過硬的身體素質。在王浩澤的成長過程中,母親是她的偶像。母親幼時家貧,家里無錢供養她上學,雖然她被迫離開校園,但并沒有放棄對知識的渴望與追求,而是一邊干農活,一邊借來教材自學,最終考進師范學校,畢業后成了一名教師。
母親的經歷告訴王浩澤,唯有奮斗才能改變命運,想要獲得成功,就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在灤平縣第二中學就讀期間,王浩澤嚴格要求自己,很早就顯露出“學霸”的潛質。她的各門學科都出類拔萃,甚至考試時,別的學生都是單手答題,而她能左右手輪換著寫答卷。
2005年,王浩澤從灤平縣第二中學畢業,并以全縣第二名的成績考入唐山市一中。有一年除夕夜,吃完年夜飯后,孩子們都結伴去玩耍了,唯獨王浩澤回到房間里繼續學習。她的這種自律精神成為堂弟堂妹們學習的榜樣。
高考那年,王浩澤憑借優異的成績考入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大學期間,她的成績一直處于年級前列,并先后獲得國家獎學金、江蘇省三好學生等獎勵和榮譽,之后被順利保送至本校研究生院,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
王浩澤并不是只會讀書,她還有很多“隱藏技能”。她喜歡跑步,大學時參加了校田徑隊,多次獲得校運會長跑比賽前幾名。她還曾代表學校參加江蘇省第十七屆運動會高校組田徑比賽,并獲得女子4×400米接力項目冠軍、女子400米項目亞軍。
讀碩士研究生時,王浩澤研究的課題是等離子體爆震,是她從未涉足過的全新領域。一次,她忍不住向導師顧璠抱怨:“以后我不打算走學術研究這條路,能不能不做這么難的課題?”顧璠認真地回復道:“雖然你以后不一定要搞科研,但你一定要保持認真做事的習慣。如果你現在因為不喜歡一件事就不認真去做,那么以后當你遇到喜歡的事時,也許就沒有認真做事的習慣了。”
導師的話深深地刻在了王浩澤的心里。所以,盡管王浩澤只有碩士研究生的知識儲備量,但她的結業課題完成得非常好,還提出了自己獨特的想法。
導師常常引導王浩澤從事航天方向的研究,這也讓她對航天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畢業時,王浩澤分析了自己擅長從事的工作,并結合用人單位的需求,精準投遞了簡歷,最終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錄取,在火箭發動機預研崗位工作。
研究新型發動機,對她而言又需要從零起步。但她并不畏懼,反而很享受探索未知的過程。
作為系統總體設計師,她主動深入研究各分系統的設計原理。復雜的方程式、謎一樣的參數、天書一樣的運算邏輯,都成為她探索鉆研的對象。
剛入職沒多久,王浩澤就負責研制一個新設備。她查閱大量文獻、精心設計圖紙、協調生產廠家、進行實驗驗證,獨自負責了新設備研制的整個流程。第一個作品出爐,她就得到了一位知名專家的贊揚。



2003年,楊利偉一飛沖天,實現了中國人的千年飛天夢。那時,王浩澤還在上初中。她怎么也想不到,未來的某一天,她也會在全國人民的期待中飛向太空。當國家選拔第三批航天員的通知到達單位時,她滿懷激情地報了名。最終,她憑借過硬的素質通過了層層選拔,于2020年9月入選第三批航天員隊伍。
走進航天員大隊,看到那些曾經出現在電視鏡頭里的航天英雄就在自己的面前時,王浩澤有種做夢的感覺。那天,她在日記本里這樣寫道:“人生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在年富力強時肩負起自己的使命。成為一名航天員,我是幸運的。同時,能夠將個人價值和祖國需要相結合——為國出征,我更是幸福的。”同時,她暗暗下決心:“我一定要對得起‘航天員’這三個字;一定要盡最大努力,給這個集體增光添彩。”
在航天員大隊,每個人都鉚足了勁兒,時刻準備著飛向太空。不管是飛過一次還是飛過多次的航天員,他們載譽歸來后都會迅速投入新一輪的學習和訓練中,繼續等待下一次的飛行任務。在這樣的氛圍中,王浩澤既感到自豪,又倍感壓力。
王浩澤仍然記得第一次坐離心機時的感受。短短幾十秒,6個G的負荷,讓她呼吸困難,仿佛肺部都快裂開了。當時,她握著一個從來沒有航天員按下過的警鈴,內心掙扎不已,“按還是不按?雖然很難受,但我覺得我不能按,我不能成為第一個按警鈴的人。”最終,她挺了過來。
王浩澤在學習訓練中巾幗不讓須眉,是大家公認的“拼命三娘”。在出艙程序訓練中,航天員需要穿上100多公斤重的艙外航天服,模擬出艙過閘段的動作。由于航天服內加了0.4個大氣壓,王浩澤舉手投足都異常費力,加上頭盔內頭部活動受限,她的視野也變得狹窄,只能借助腕部反光鏡來擴大視線范圍。比如,將一個軟管束的接頭插入腰際直徑僅約1厘米的兩個插孔,這個看似很簡單的動作,對于身著艙外航天服的航天員來說卻絕非易事。第一次訓練這個動作時,王浩澤的手只能勉強觸及目標,但因為視線受限,加之戴著厚厚的手套,基本沒有觸感,王浩澤試了幾次后,胳膊就沒力氣了。最終,她以失敗告終。課后,王浩澤主動找教員一遍遍加練,反復揣摩手抓握扶手的位置、反光鏡的方位和身體的扭轉角度。慢慢地,她找到了巧勁兒,再做這個動作時便能一氣呵成。
最難的是交會對接訓練,短短10分鐘的操作,曾是橫亙在王浩澤面前的一座高山。于是,她向當過飛行員的同批隊友們取經,“太空穿針”第一人劉旺也手把手給她傳授經驗。經過近千次的交會對接練習后,王浩澤終于成了百發百中的高手。
在太空,航天員要承受各種復雜、嚴峻的考驗,挑戰的是生理和心理極限。為了確保航天員能安全往返,航天員的訓練也充滿了對身體和精神的雙重磨礪。“我們現在走的是一條充滿挑戰、人跡罕至的路,但是我愛這條路。如果它荊棘叢生,我們就披荊斬棘;如果它寂寞荒涼,我們就結伴前行!”每次大型訓練后,王浩澤都會認真撰寫訓練小結,這既是她的心得體會,也是她激勵自己勇往直前的戰斗宣言。
在進行48小時沙漠野外生存訓練時,王浩澤既感受到了沙漠中早晚巨大溫差的殘酷,又享受到了躺在傘布上看著星漢燦爛的浪漫柔情。
72小時狹小環境心理適應性訓練,是在一個門窗緊閉的房間內進行。王浩澤和另外兩名隊友組成“666”團隊,3個人和生物鐘奮力對抗。最終,靠著頑強的毅力和團結協作精神,他們熬過了三天三夜。
進行海上搜救訓練時,直升機掀起的風浪直撲過來,即使背過身去,王浩澤也能感覺到呼嘯的海風拍打著后腦勺。尤其是直升機臨近海面時,海上猶如下起了瓢潑大雨,密密麻麻的水花噼里啪啦地向他們砸過來,海浪變得更加兇猛。但當她登上船,看到藍天白云展現在眼前、感受到清爽的海風拂面而過時,所有的不適在一瞬間都煙消云散,整個人精神煥發。
經過3年的訓練,2023年,王浩澤被選入神舟十九號載人航天飛船航天員乘組,和蔡旭哲、宋令東一起執行任務。回憶起自己一路走來的經歷,王浩澤感覺到身上是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我是從萬千航天人中選拔出來的航天員,代表著千千萬萬的航天科技工作者,祖國信任我,我就一定要好好干,不辜負祖國的培養和人民的信任。”
ly+O+qDLvn0JY8WsKYeHQg==
2024年10月29日上午,神舟十九號載人航天飛船航天員乘組名單公布,王浩澤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踏上了她的首次太空之旅。次日凌晨4時27分,隨著點火指令的下達,神舟十九號載人航天飛船在夜色中騰空而起。這一振奮人心的時刻,在1500多公里外的河北省灤平縣,王浩澤家鄉的親友們,正屏住呼吸,聚在一起觀看直播。
神舟十九號載人航天飛船進入正常的發射流程:逃逸塔分離、一二級火箭分離、拋整流罩……約10分鐘后,載人航天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20分鐘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宣布神舟十九號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成功,這時,王浩澤的親友們才松了一口氣。
面對為期半年的太空之旅,主要負責空間實驗項目、物資管理和站務管理工作的王浩澤充滿信心。星河滾燙、夢想發光,她期待著讓每一個日出日落都成為宇宙精彩的記憶。王浩澤說:“我做夢都想去天上的空間站看一看,想在咱們的‘太空豪宅’里飛來飛去,體會失重的快樂;我想盡心完成好每項任務,守護好咱們自己的‘太空家園’;我還想在深邃的太空里遨游,向星星揮一揮手。當然,我更想看看生我養我的祖國母親。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無論身處何方,祖國母親永遠是我最深的眷戀。”
責編/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