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感情的世界里,我總是缺乏安全感,心中常懷莫名的不安和憂慮。盡管,我和男友都很喜歡彼此,他對我更是體貼入微,但我還是擔心時間久了他會變心。每當男友回復消息稍慢、約會時遲到,或者說話時有些心不在焉,我就會有一種莫名的失落感和擔心,擔心他是否不再重視我、關注我了,甚至憂慮以后他會不會一直這樣對待我……
我總是很容易因小事聯想到不愉快的結局。男友也不斷安慰我,并且一直向我保證他會一直對我好,但我就是很容易胡思亂想。
我厭惡自己這般的悲觀、緊張、焦慮且患得患失。可明明他都對我已經不錯了,為何我仍然如此缺乏安全感呢?面對這樣的困境,我該如何是好?
親密關系中,缺乏安全感是常見的問題之一。它有時會激化矛盾,有時也能成為自我探索和療愈的契機。
安全感源于父母和家庭。當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溫暖和愛,以及充滿愛的關注、鼓勵和肯定時,孩子便能建立起存在感和安全感。在安全的親子關系中,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感受生活的美好,并自發地向上成長。長大后,這份安全感與信任感會被帶入伴侶關系中,相信自己的價值,也相信伴侶對自己的愛。
然而,如果父母無法給予家人愛,或不懂得如何與他人建立依戀關系,孩子的安全感便難以建立。孩子無法確信自己是有價值的、值得被愛的,總認為自己隨時會被拒絕、忽視、懲罰,內在的安全感、信任感便難以建立。
早期成長經歷中,未被滿足的心理需求并未消失,而是成為我們內在缺失的一部分,并在今后的親密關系中尋求滿足。原本很獨立、堅強的小茹在進入親密關系后變得焦慮不安,并對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極其敏感,導致內耗、迷失自我,甚至抑郁。這其實是心理防御機制退行的一種表現。
在親密關系中,面對內心的不安和缺失,我們可能會不自主地去選擇孩童般的應對模式。過去的我們習慣討好父母,長大后我們討好伴侶,以獲得愛與親密關系;過去的我們憋回了憤怒與委屈,長大后希望伴侶用愛與寬容來擦拭我們的淚水;過去的我們對父母敢怒不敢言,長大后我們便會頻繁地對伴侶發怒,將曾經的壓抑都釋放出來;過去的我們面對父母的威脅與忽視,感到恐懼又無力,長大后的我們一旦感到痛苦,就會選擇立刻逃跑——在對方拋棄我們之前,我們先拋棄對方。
加藤諦三在《擺脫不安》一書中寫道:要想獲得安全感,就要回溯源頭,審視自己的經歷,學會接納自己的恐懼,這樣,才能擺脫內心深處的不安感,實現個人的成長。
在親密關系中,退行現象是不可避免的,同時也是必要的。它雖然看似讓我們重陷過去的陰影,但實際上也給了我們審視過去的機會。當我們在親密關系中感到不安時,不妨試著與這種情緒共處,不要急于排斥它,思考一下產生這種情緒的根源是什么,試著去理解它為何存在,并回憶過去是否有類似的體驗,它讓你想到了什么……
通過抽絲剝繭,我們穿透內心的層層防御機制,看到過去被抑制了的需要,觸碰到了內心真實的情感體驗,在關愛自己、察覺內在時,成長的大門也悄然開啟,我們將療愈自己,重新出發,重構自我與他人的關系,重建親密關系與安全感,并最終發展出與伴侶相處的新模式。
責編/劉璐
E-mail:76864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