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我和朋友聊天時,她的一段話深深觸動了我。她說:“我對女兒嚴格管教,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希望她能養成自覺學習的好習慣,從而變得更加優秀,以便將來在激烈的競爭中更具優勢。現在,她每天只有30分鐘的時間看動畫片,時間一到,她就會自覺地關掉電視去學習。當然,如果我不時刻盯著她,她也會偷懶,所以我們家長只能管得嚴一些。”
我的朋友以及我遇到的許多父母都希望培養出自制力強、自律自覺的孩子。然而,他們采用的方法幾乎都是緊盯不放。短期內,這種方法確實效果顯著。但是一旦外界的壓迫消失,或者孩子產生了反抗情緒,問題就會暴露出來。要么是孩子習慣了被盯著,覺得學習只是父母交給他的任務,自己毫無學習熱情;要么是父母這邊催著、盯著,孩子卻想盡辦法逃避、拖延。這時,父母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孩子天生懶散懈怠,只有靠父母嚴格督促,才能變得勤奮自律。
但是真的能盯出自律的孩子來嗎?答案不言而喻。父母盯出來的不是自律,而是他律。
一位小學老師講述了一個故事。這位老師的班里有個極其自律的學生,他每節課都坐得筆直;老師說的每句話他都聽得極其認真;作業本永遠干凈整潔,幾乎看不到任何修改的痕跡。這樣的學生成績自然優異,每次考試都是全班第一,也時常得到老師的表揚。
然而,老師也注意到,這個孩子非常焦慮。有一次小考,他未能奪得第一名,下課后便趴在桌子上哭泣。老師將他帶到辦公室安慰了很久,但效果并不明顯。
第二天,老師接到了孩子媽媽的電話。孩子媽媽急切地說:“老師,這次考試的卷子我看了,我的孩子和第一名差了3分,他錯的都是不應該錯的題,這是學習態度問題。”老師試圖解釋,一次小考并不能代表什么,孩子偶爾的馬虎大意也是正常的。但孩子媽媽卻打斷道:“馬虎怎么行?這次考了第二名,下次就可能考第三名,這樣很快就會被甩在后面。我了解我的孩子,他長相不出眾,做事也不夠機靈,學習成績也就只能在班里看看,放到年級里就不突出了。要是連個好的學習態度都沒有,他將來可有苦頭吃。我已經批評過他了,以后絕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請老師多加監督。”
聽完孩子媽媽的這番話,老師才真正明白孩子為何考了第二名還如此惶恐。很明顯,這個孩子的自律是建立在對未來的恐懼之上的,他只有不斷贏過別人,才能獲得價值感。一旦被別人超越,他就會心理失衡。
有人可能會說:“這樣不好嗎?有了危機意識,孩子才會自律,并不斷進步啊!”我并不否認競爭會給人帶來成就感,但靠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來讓他自律卻是錯誤的。因為童年階段有著自己獨特的任務。
我觀察了身邊那些真正自律的人,很容易在他們身上感受到自信和篤定。一時的輸贏不會讓他們焦慮緊張,反而會激發出他們面對困難的勇氣。因此,我們不應該打擾孩子的自我發展,應該給他們留出積蓄內心能量的時間。競爭只會過早地消耗孩子的精力,讓其內心變得脆弱不堪。現在看似自律的表現,也可能在他們內心崩塌的那一刻瞬間消失。
我們先探討一個問題:學習究竟是誰的事情?答案無疑是明確的——是孩子的事情。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卻將學習視為自己的任務,孩子則成了執行這一任務的“工具人”。你或許聽說過這樣的案例:小A自初中起,父母就為他規劃好了一條詳細的未來發展路徑。
由于小A在理科方面存在短板,父母便開始自學數理化知識,力求在小A詢問時能夠迅速給出解題思路。小A進入高中后,父母更是費盡心思購買了所有能找到的數理化學習資料,并將最典型的題目整理好供他練習。每當小A做錯題目時,父母都會先分析為什么出錯,然后再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講解給小A聽,直到他完全理解。
在這樣的訓練方式下,小A的理科成績穩步提升,并考上了一所985院校。然而,當父母以為可以松一口氣時,卻發現小A竟然不去上課,整天躲在宿舍里睡覺、打游戲,無論父母如何勸說都無濟于事。最終,小A因表現不佳被學校勸退。
這是因為小A缺乏自律意識、懶惰成性嗎?并非如此。真相是,小A的自由意志被父母剝奪了。他從小就必須聽從父母的安排,沒有玩樂的自由、沒有安排自己時間的自由、沒有發展個人愛好的自由,甚至都沒有靠自己改正錯誤的自由。小A在父母的強力管控下勉強維持著學習,一旦不受父母的控制,他的內心就開始崩塌。在這種情況下,父母還能指望小A自覺自律、奮發圖強嗎?
因此,我們應該先放棄對孩子的控制,讓他們獨自掌控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只有當孩子把自己視為負責人,并進行自我規劃時,他們才會具備自律的動力。
當然,不是說父母完全不能管孩子。有一個男孩非常想學架子鼓,于是他的媽媽為他報了興趣班。然而,這個男孩性格靦腆,一旦有人盯著他看,他就會感到緊張。老師讓他獨自打鼓時,他要么打錯,要么就躲到一邊。他學習新樂曲的速度也很慢,通常是班上的其他孩子已經能夠像模像樣地打上一段了,他還沒掌握節奏。
但這個男孩從未放棄過。他的媽媽經常鼓勵他說:“你跟別人的學習方法不一樣,等你熟練掌握樂曲之后,幾乎不會打錯。”她還告訴男孩:“你很努力,也很勤奮,據我觀察,你們班上像你一樣經常練習的人很少,你一定會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時間一天天過去,興趣班里有的孩子逐漸失去了打架子鼓的興趣,但這個男孩一直堅持每周練習三次。而且他還慢慢克服了緊張的情緒,即使面對很多人,他也能流暢準確地表演一段。
這個故事正好印證了《原生家庭》的作者蘇珊·福沃德所說的那句話:“孩子總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可以說,孩子的生活態度是積極還是消極,是樂觀向上還是退縮自卑,是自發自覺還是回避拖延,或許都是在父母的“暗示”中不斷被塑造的。
確實,當父母試圖通過獎勵來“暗示”孩子時,往往會在不經意間轉移了孩子的學習目標,使學習本身變得不那么純粹。
學習本應是孩子靠內在力量驅動的過程,需要持之以恒的態度,保持對知識的熱愛。然而,當父母將獎勵與學習成績掛鉤時,孩子可能會將學習視為獲取獎勵的手段,而非追求知識和自我提升的途徑。這樣一來,一旦達不到獲取獎勵的標準,孩子就可能會感到挫敗,從而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
孩子天然地知道好成績的重要性,他們也會盡力去取得好成績,因為好成績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快樂,從而對他們形成內在的激勵作用。
因此,父母應該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內驅力和自我感知力。當孩子在學習上取得進步時,給予他們肯定和鼓勵,讓他們感受到被看見、被關注,同時,也要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愉悅感、成就感,這樣,孩子才會更加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總之,父母應該避免用簡單的獎勵來“暗示”孩子,而是要通過更加細膩和深入的方式激發孩子學習的內驅力,培養他們自律的習慣。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曾經說過:“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扮演著那棵搖曳的樹、那朵移動的云,以及那個發出輕聲呼喚的靈魂。我們的任務是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和啟迪孩子,而不是簡單地用成績和物質去衡量和激勵孩子。
責編/季守芳
E-mail:14835819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