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分,母親興奮地給我打來電話,說花了幾天時間為我們一家三口每人制作了一雙棉布鞋。給我挑選的布料,還是我特別喜歡的圖案。老式布鞋的縫制過程相當繁瑣,光是納鞋底的工序,就得耗費兩三天的時間。我無法想象,年逾花甲的她,鼻梁上架著老花鏡,與針線奮力“搏斗”的情景。
月光溫柔地灑向窗邊的鞋柜,角落里那個落滿灰塵的黑色塑料袋引起了我的注意,里面裝的是母親去年給我納的幾雙鞋墊。
我不想讓母親失望,畢竟在這個繁華喧囂的大城市,老布鞋這種稀罕物似乎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了。我像個做錯事的孩子,小聲嘀咕道:“東西太多了您就別帶了,太重了。而且家里那幾雙鞋還沒穿壞呢。”然而幾天后,母親還是帶著她的“寶貝”們,準時出現在了我家門前。我只得收下,然后夸贊道:“喲,可真舒服!”
我們坐在茶幾邊喝茶聊天。那些陳年舊事她翻來覆去地講述著。“你小時候可機靈了,你爸不小心把你的手剪破皮了,你就……”我急切地打斷了她:“媽,這個故事您講了好多次了,我都會背了。”她尷尬地笑了笑,不一會兒又恢復了念叨模式,不厭其煩地把往事一遍遍地回憶著。
歲月在她臉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她眼角的皺紋深陷如溝壑,黑眼圈在眼眶周圍暈染開來,而那鬢角的碎發已經花白得刺眼,盡管前不久她才染了發。
她曾寫得一手好字,過年時,鄰里街坊總愛夾著紅宣紙跑來我家請她提筆揮毫。我上小學的時候,她風雨無阻地騎摩托車載著我和弟弟上學放學。那時候的母親身姿輕盈,頭發還散發著淡淡的芳香。
她過生日的那天,我帶著她去商場買衣服。“喜歡什么就試穿,不要去看標簽!”她左看看右瞧瞧,遲遲不愿下手。我麻利地挑了幾件衣服,盯著她試穿完畢后,直奔柜臺買單。“還是不要了……”她絮絮叨叨地念著。我只管屏蔽她的聲音,做一回霸道的“大人”。
回到家后,她對著鏡子照了又照,歡喜的模樣像個孩子,還不停地說:“你挑的衣服真好看,我太喜歡了!”我寵溺地望著她,眼中也溢滿了笑。時光仿佛又回到了小時候,我戴著她給我買的發夾歡呼雀躍時,她也是那樣疼愛地看著我。
那天晚上,我讀到了賈平凹的《我不是個好兒子》。里面說:“人生的旅途上,母親是加油站。即使遭受了挫折萎靡不振,想到母親就會有力量變得堅強。人生也就因此有了希望和動力。”過往的回憶一幕幕重現,我的眼眶濕潤了。從前無能的我只知道在難過、迷茫的時候向母親尋求幫助。我取得的一丁點兒進步、走對的每一步路都離不開她周全的庇護。如今,她已從一個稚嫩的少女蛻變成一個操勞的婦女,我也理應接過她手中的接力棒,把一份份母愛復刻下來,將自己曾經歷的暖意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