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資料顯示:在寒冷的冬天,室內工作的人群中有40%的人會感到程度不同的情緒低落,常見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其中尤以性格內向、體質較弱或缺少運動者居多,主要表現為睡眠障礙和早上起不來、午后犯困、自卑等消極狀況,“不高興”成為生活的常態,對朋友、同事、家人也存在諸多抱怨。這就是冬季“情緒感冒”,隆冬時節更為突出,不僅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往往還會給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中醫認為:從“天人相應”來看,冬季“情緒感冒”是一些中老年人由于身體與精神方面的原因,如目睹寒風落葉、花木凋零、景物蕭瑟的情形,常在心中引起悲愁、凄涼、垂暮之感,從而產生的抑郁情緒。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冬季“情緒感冒”是身體生物鐘不能適應環境氣候寒冷、晝短夜長、日照時間減少的季節變化;同時受到自然界萬物凋零、景象蕭條的不良心理影響,容易引發由陽光控制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分泌減少,加上被稱為情緒穩定劑的神經遞質——5-羥色胺的合成和分泌不足,就會使細胞興奮性降低,從而出現情緒低沉、心情抑郁。
此外,冬季的低溫、干燥和較高的氣壓,對許多生理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哮喘、腦動脈硬化癥等)均有不利影響,患有這些病的人,常常會有一種恐懼心理。冬季又是死亡率較高的季節,一些老年病患者常常在心里就把冬季視為一個“坎”,總怕自己過不了冬,于是產生一些消極情緒。
那么,為了度過一個愉快的冬天,日常中如何預防或緩解冬季“情緒感冒”呢?以下十個妙招可供大家參考。
保持生活規律
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日常工作,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到起居有常、作息有序、勞逸結合,確保每天獲得足夠的休息,有助于維持機體內部生物鐘的穩定,保障神經等各系統功能正常運轉,從而減少因晝夜節律紊亂導致的心理不適。
經常曬太陽
冬季日照時間短和天氣冷造成人體內分泌變化是引發該癥的關鍵因素。所以,除加強保暖外,應盡可能到戶外空氣新鮮、環境優良的地方多曬太陽。陽光照射既可幫助身體驅散寒氣,又能有效減少松果體分泌有催眠作用的褪黑素,使人精神振奮、情緒愉快、心懷寬闊。
增加戶外運動
只要身體健康和天氣適宜,就要多到陽光充足處進行力所能及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打羽毛球等,以促進機體血液循環、新陳代謝和大腦興奮,使腎上腺素分泌增多,不僅身心得到放松,還能保持精神飽滿、精力充沛,是化解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
適當調整飲食
醫學研究證實,飲食與人的情緒密切相關。因此,在注意一日三餐按時定量、保證營養均衡的基礎上,適當多吃點“快樂食物”,如海魚、番茄、菠菜、香蕉、櫻桃、柚子、巧克力、牛奶等,它們所含的一些有益成分,有的可以促進血清素、多巴胺等“快樂激素”的分泌,有的可以調節神經、穩定情緒而改善精神面貌,有利于擺脫焦慮抑郁的困擾。
積極進行社交互動
良好的社交活動,可以幫助個體從與他人的互動中獲取情感支持,對緩解冬季帶來的孤獨感和抑郁情緒大有裨益。平時除主動與親朋好友及志同道合者保持密切聯系、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感受外,還要積極參加興趣小組或志愿者組織,不僅能夠提升心靈境界,還可促進內分泌穩定,既改善精神倦怠又排遣意志消沉。
適應季節更替
冬季寒風凜冽、萬物枯萎殘落,容易引發悲傷之感,常會讓人觸景生情而郁郁寡歡。但“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要明白這種嚴冬造成的環境“冷酷”景象,是春夏秋冬四季更換、年復一年的自然規律,必須學會適應、坦然面對,心情自然也就隨之樂觀、開朗起來。
善待慢性病
患有心腦血管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要以平常心對待疾病,并堅持按醫囑規律用藥和做好生活護理;同樣可以帶病長壽,從而使自己心情得到放飛。
靜心閱讀書報
養心莫如靜心,靜心莫如讀書。日常空閑或業余時,不妨專心致志地閱讀一些積極向上、鼓舞斗志的文字,能活躍人的思維,有效地轉移注意力,減輕或消除寂寞、煩悶、憂愁、抑郁的情緒,可起到怡神養性和保持身心舒適的良好作用。
聆聽喜愛的樂曲
只要條件允許,凡無事時或勞累休息過程中,經常聆聽自己喜愛的樂曲,不僅給人帶來快樂的精神享受,而且能很好地改善人的心理狀態;尤其是那些優雅動聽的輕音樂,可直接作用于大腦和腦干的網狀結構,產生鎮靜、安定、興奮和調節心情的效用,從而達到放松身體、平穩情緒的目的。
學會正確疏泄
一旦出現負面情緒,不要壓抑或逃避,應學會自我正確疏泄,要通過適當的方式,把積聚在心中的憂悶和苦惱發泄出去。可以嘗試寫日記、繪畫等,將感受轉化為文字或圖像,有助于更深地了解自己,并找到情緒出口;還可找一個知心朋友一吐為快,且能獲得對方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