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民間舞蹈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藝術魅力與教育價值。在幼兒舞蹈創編中融入民間舞蹈元素,不僅能豐富幼兒舞蹈的內容與形式,還有助于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創造力及民族文化認同感。本文深入探討了民間舞蹈元素在幼兒舞蹈創編中的價值,包括傳承民族文化、豐富舞蹈內容形式、培養審美創造力以及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等方面。同時,詳細闡述了融合策略,如深入研究民間舞蹈文化、篩選適合幼兒的元素、創新表現形式以及注重培養民族文化認同感等,并結合實踐案例進行分析,旨在為幼兒舞蹈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民間舞蹈元素;幼兒舞蹈創編;融合策略;實踐
中圖分類號:J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4)26-00-03
民間舞蹈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和傳承下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它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幼兒舞蹈作為幼兒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身體協調性和創造力具有重要意義。將民間舞蹈元素融入幼兒舞蹈創編中,可以使幼兒在舞蹈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同時也可以豐富幼兒舞蹈的內容和形式,提高幼兒舞蹈的藝術水平。
一、民間舞蹈元素在幼兒舞蹈創編中的價值
(一)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
民間舞蹈是民族文化的生動載體,它承載著各民族的歷史記憶、生活智慧、價值觀念和審美追求。在幼兒舞蹈創編中融入民間舞蹈元素,能夠讓幼兒從小接觸和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加深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認知[1]。例如,蒙古族的舞蹈以豪邁奔放著稱,其獨特的騎馬動作、抖肩動作等,展現了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的生活風貌和勇敢豪爽的性格特點;傣族的舞蹈則以優美輕盈為特色,其柔美的手部動作和輕盈的步伐,體現了傣族人民對水的熱愛和對生活的細膩感受。通過學習和表演這些帶有民間舞蹈元素的幼兒舞蹈,幼兒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服飾、音樂、風俗等,從而在幼小的心靈中種下民族文化傳承的種子,為民族文化的弘揚和發展奠定基礎。
(二)豐富幼兒舞蹈的內容和形式
民間舞蹈具有豐富多樣的動作、音樂和表現形式,為幼兒舞蹈創編提供了素材和靈感[2]。民間舞蹈的動作豐富多變,有歡快活潑的跳躍動作、優美舒展的旋轉動作、富有節奏感的踏步動作等,可以滿足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體發展需求和興趣愛好。同時,民間舞蹈的音樂也各具特色,有的歡快激昂,有的悠揚婉轉,有的節奏明快,能夠為幼兒舞蹈增添獨特的藝術魅力。此外,民間舞蹈的表現形式也非常豐富,有獨舞、雙人舞、群舞等,可以根據不同的創編主題和教學需求進行選擇和組合。例如,在創編以動物為主題的幼兒舞蹈時,可以借鑒蒙古族的“柔臂”,讓幼兒模仿雄鷹展翅飛翔。在創編以節日為主題的幼兒舞蹈時,可以采用傣族的“孔雀舞”,讓幼兒模仿孔雀開屏的美麗姿態。這些民間舞蹈元素的融入,能夠使幼兒舞蹈更加豐富多彩,富有創意和個性。
(三)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
民間舞蹈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能夠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民間舞蹈的動作優美、造型獨特、色彩鮮艷,能夠讓幼兒在欣賞和表演的過程中感受到美的熏陶。例如,藏族的舞蹈服飾色彩鮮艷、裝飾華麗,能夠讓幼兒感受到色彩的美和裝飾的美;苗族的銀飾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能夠讓幼兒感受到材質的美和光澤的美。同時,民間舞蹈的創編過程也需要幼兒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根據不同的主題和情境進行動作的創編和組合[3]。例如,在創編以春天為主題的幼兒舞蹈時,幼兒可以想象自己是一朵小花,通過伸展手臂、扭動身體等動作來表現小花在春風中搖曳的姿態;在創編以海洋為主題的幼兒舞蹈時,幼兒可以想象自己是一條小魚,通過擺動尾巴、吐泡泡等動作來表現小魚在海洋中的快樂生活。這些創編活動能夠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
(四)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
民間舞蹈的動作和節奏能夠促進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節奏感和運動能力的發展。民間舞蹈的動作通常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性,需要幼兒通過不斷的練習和嘗試才能掌握。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平衡能力和靈活性都能夠得到有效的鍛煉。同時,民間舞蹈的節奏明快、富有動感,能夠讓幼兒在跟隨節奏舞動的過程中培養節奏感和音樂感知能力。此外,民間舞蹈的表演形式通常是集體舞,需要幼兒與同伴進行合作和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社交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自信心都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在表演苗族的“蘆笙舞”時,幼兒需要與同伴一起手持蘆笙,跟隨音樂的節奏進行舞蹈。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僅能夠鍛煉自己的身體協調能力和節奏感,還能夠學會與同伴合作和交流,增強團隊合作精神和自信心。
二、民間舞蹈元素在幼兒舞蹈創編中的融合策略
(一)深入研究民間舞蹈文化
要將民間舞蹈元素有效地融入幼兒舞蹈創編中,首先需要對民間舞蹈文化進行深入研究,了解不同民族民間舞蹈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風格特點以及表現形式等。可以通過查閱文獻資料、觀看民間舞蹈表演、實地考察民間舞蹈發源地等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民間舞蹈文化[4]。例如,研究蒙古族舞蹈時,可以了解到其產生于蒙古族人民的游牧生活,舞蹈動作多模仿騎馬、射箭、摔跤等活動,具有豪邁奔放、剛健有力的特點;研究傣族舞蹈時,可以發現其與傣族人民的水文化密切相關,舞蹈動作多呈現出優美輕盈、柔婉細膩的風格。只有深入了解民間舞蹈文化,才能在幼兒舞蹈創編中準確地選取和運用合適的民間舞蹈元素。
(二)篩選適合幼兒的民間舞蹈元素
民間舞蹈元素豐富多樣,但并非所有元素都適合幼兒。在選擇民間舞蹈元素時,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身體發育狀況。選擇動作簡單、節奏明快、富有童趣的民間舞蹈元素,以便幼兒能夠輕松掌握和表現。例如,可以選擇蒙古族舞蹈中的簡單拍手、跺腳動作,傣族舞蹈中的擺臂、扭腰動作等。同時,要注意選擇具有積極向上、富有教育意義的民間舞蹈元素,如團結友愛、勤勞勇敢等主題的元素,引導幼兒在舞蹈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此外,還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進行選擇,如幼兒喜歡小動物,可以選擇一些模仿動物動作的民間舞蹈元素,如蒙古族舞蹈中的模仿馬奔跑的動作、傣族舞蹈中的模仿孔雀開屏的動作等。
(三)創新民間舞蹈元素的表現形式
在幼兒舞蹈創編中,不能簡單地照搬民間舞蹈元素,而要對其進行創新和改編,使其更符合幼兒的審美需求和心理特點。可以將民間舞蹈元素與現代舞蹈元素相結合,創作出具有時代感和創新性的幼兒舞蹈作品。例如,在蒙古族舞蹈元素中加入現代舞蹈的跳躍、旋轉動作,使舞蹈更加活潑、有動感;在傣族舞蹈元素中融入現代音樂元素,如電子音樂、打擊樂等,增強舞蹈的節奏感和吸引力[5]。同時,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如動畫、投影等,為幼兒舞蹈營造出豐富多彩的舞臺效果,提高幼兒的參與度和興趣。此外,還可以將民間舞蹈元素與游戲、故事相結合,讓幼兒在游戲和故事中學習和表演舞蹈,增加舞蹈的趣味性和互動性。例如,創編一個以“小兔子拔蘿卜”為主題的幼兒舞蹈,可以將漢族舞蹈中的的跳躍動作改編為小兔子跳躍的動作,將傣族舞蹈中的擺臂動作改編為小兔子揮動手臂的動作,同時在舞蹈中加入游戲環節,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舞蹈的樂趣。
(四)注重培養幼兒的民族文化認同感
在將民間舞蹈元素融入幼兒舞蹈創編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幼兒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可以通過講解民間舞蹈的文化背景、故事傳說等方式,讓幼兒了解民間舞蹈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內涵[6]。例如,在學習蒙古族舞蹈時,可以給幼兒講述蒙古族人民的游牧生活故事,讓幼兒了解蒙古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在學習傣族舞蹈時,可以給幼兒介紹傣族的潑水節等傳統節日,讓幼兒感受傣族的文化魅力。同時,可以組織幼兒參觀民族文化博物館、觀看民族文化展覽等活動,讓幼兒親身感受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此外,還可以鼓勵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穿著民族服裝、品嘗民族美食等,增強幼兒對民族文化的體驗和感受,培養幼兒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三、民間舞蹈元素在幼兒舞蹈創編中的實踐案例分析
以《歡樂的民族風》幼兒舞蹈為例,這個舞蹈充分融合了民間舞蹈元素,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和藝術呈現效果。在舞蹈主題的確定上,以展現不同民族的歡樂生活為核心。通過對多個民族民間舞蹈元素的提取,讓幼兒在舞蹈中感受各民族的獨特魅力[7],比如,選取了蒙古族的豪邁、藏族的奔放、傣族的柔美等不同民族風格的特點。在舞蹈結構方面,開頭以歡快的音樂引入,幼兒身著各民族特色的服裝,手拉手歡快地跑入場,展現出一片歡樂祥和的氛圍。中間部分,根據不同民族的特色進行分段展示。如蒙古族段落,幼兒模仿騎馬、揚鞭等動作,表現出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馳騁的豪邁;藏族段落,幼兒通過甩袖、轉圈等動作,體現出藏族舞蹈的大氣磅礴;傣族段落,幼兒用柔美的手部動作和輕盈的步伐,展現出傣族舞蹈的優雅。結尾部分,所有幼兒再次手拉手,圍成圓圈,共同舞蹈,象征著各民族的團結友愛。
在舞蹈動作的設計上,充分考慮了幼兒的身體特點和能力。將復雜的民間舞蹈動作進行簡化和改編,使其更適合幼兒表演。例如,蒙古族的騎馬動作簡化為幼兒可以輕松模仿的雙腿交替踏步和手臂揮動;藏族的甩袖動作改為幼兒用小手輕輕擺動;傣族的孔雀舞動作變為幼兒用手指模仿孔雀的頭部動作等。同時,在動作中加入了一些幼兒喜歡的元素,如拍手、跳躍、轉圈等,增加了舞蹈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在音樂選擇上,采用了具有各民族特色的音樂。蒙古族的音樂節奏明快,充滿活力;藏族的音樂悠揚高亢,富有感染力;傣族的音樂輕柔優美,如潺潺流水[8]。這些音樂不僅為舞蹈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還能讓幼兒更好地感受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在服裝道具的運用上,為幼兒準備了各民族的傳統服裝和特色道具。蒙古族的幼兒穿著蒙古袍,頭戴氈帽,手持馬鞭;藏族的幼兒身著藏袍,佩戴哈達;傣族的幼兒穿著傣族服飾,手持孔雀羽毛。這些服裝和道具不僅讓幼兒更加形象地展現各民族的特色,還能增強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和體驗。
再看《多彩民族寶貝》幼兒舞蹈。舞蹈主題設定為幼兒在民族文化的大花園中探索與嬉戲。開場時,幼兒如同好奇的小精靈,在神秘的音樂中緩緩走出。舞蹈結構上,先是整體展示各個民族的特色舞蹈動作組合,讓幼兒對不同民族舞蹈有一個初步印象。接著,分別深入展現苗族、維吾爾族和朝鮮族的舞蹈特色。苗族段落中,幼兒頭戴銀飾,模仿苗族姑娘的輕盈步伐和優美的擺動手臂動作,展現苗族舞蹈的靈動。維吾爾族段落,幼兒隨著歡快的音樂,扭脖子、轉手腕,盡顯維吾爾族舞蹈的熱情活潑。朝鮮族段落,幼兒則以含蓄優雅的動作,如輕輕踮腳、緩慢揮手,體現朝鮮族舞蹈的端莊秀麗。最后,幼兒再次匯聚在一起,共同舞動,象征著民族文化的融合與團結。
舞蹈動作方面,同樣根據幼兒的能力進行改編。苗族的復雜銀飾擺動動作簡化為輕微點頭帶動銀飾晃動;維吾爾族的快速扭脖子動作變為緩慢的左右轉頭;朝鮮族的大幅度舞蹈動作調整為小幅度、更適合幼兒的動作。同時,加入幼兒喜歡的互動動作,如拉手轉圈、互相打招呼等。音樂的選擇上,苗族部分采用清脆悅耳的苗族民歌,維吾爾族部分選取富有節奏感的維吾爾族音樂,朝鮮族部分則是悠揚的朝鮮族民謠。不同風格的音樂讓幼兒更好地感受各個民族的音樂特色[9]。服裝道具上,苗族幼兒穿著色彩鮮艷的苗族服飾,佩戴小型銀飾;維吾爾族幼兒身著絢麗的維吾爾族服裝,手拿手鼓;朝鮮族幼兒穿著傳統的朝鮮族服飾,手持折扇。這些服裝道具不僅增添了舞蹈的視覺效果,也讓幼兒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
四、結束語
民間舞蹈元素在幼兒舞蹈創編中的融合,不僅可以豐富幼兒舞蹈的內容和形式,還可以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在實踐中,幼兒舞蹈教育工作者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身體發育情況,選擇適合幼兒的民間舞蹈元素,創新民間舞蹈元素的表現形式,注重民間舞蹈元素的教育價值,通過生動有趣的舞蹈作品,讓幼兒在舞蹈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周璇,吳祎.探究幼兒舞蹈創編在學前教育專業舞蹈課程中的應用[J].戲劇之家,2024(12):129-131.
[2]曹爭.學前教育專業幼兒舞蹈與民間舞蹈融合創編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3(22):154-156.
[3]崔清.民間舞蹈與幼兒舞蹈創編的融合路徑分析[J].藝術評鑒,2023(03):93-96.
[4]魯婷.民間舞蹈元素在學前舞蹈教育中的應用[J].藝術家,2022(05):106-108.
[5]杜雨欣.傳統民間舞蹈元素特征及其在舞蹈編導中的運用路徑研究[J].尚舞,2024(07):75-77.
[6]史晶晶.幼兒舞蹈教學中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展探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4(01):121-123.
[7]王芳.基于現代舞蹈發展的民族民間舞蹈傳承與進步[J].戲劇之家,2023(35):124-126.
[8]李怡非.民間舞蹈融合幼兒舞蹈創編[J].尚舞,2023(19):156-158.
[9]毛昌猛.民族民間舞蹈藝術創作中的傳統與現代元素融合研究[J].藝術大觀,2023(27):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