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國古人以“山水”來命名這一畫科,足以說明“山”與“水”這兩個物象正是山水畫科的主要表現內容。由此可見,“水”極其重要。唐代展子虔《游春圖》的問世標志著山水畫正式獨立成科。經過漫長的發展,山水畫中“水”這一物象的表現形式進一步豐富,與此同時,“水”也被賦予了豐富的精神內涵,成為山水畫中主要情感的載體之一。
●" " ●" " "●" "山水畫中的主要“水法”" "●" " nbsp;●" " ●
首先,“水”作為山水畫中客觀存在的自然景物,是畫家師法自然之后,經過主觀創造表現在紙上的。因此,“水”這一形象具有客觀性。水雖為無形之物,但畫家可用有形之線將其梳理得紋絲不亂,秩序井然,無論是平湖如鏡還是波濤洶涌,無論是飛流直下還是百轉千回,水的紛繁姿態皆可用粗或細、緩或急、滑或澀、連或斷等不同形式的線一一呈現。元代之后,隨著文人畫的興起,山水畫對水的主要表現方式從細筆勾勒變為墨色暈染,以空白作水。直至近現代畫家承古法而活用,畫水可勾、可染、可寫、可潑,語言與面貌又為之一新。
●" " ●" " "●" "“水”經營位置的巧妙處理" "●" " "●" " ●
“水”是山水畫的靈魂之一,通常能串聯起畫面中的氣韻,所以“水”在山水畫中的占比、位置如何經營顯得至關重要。在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中,巨碑似的山谷之間一條瀑布飛流直下,經過山腰間的古寺,之后流到山腳匯聚成蜿蜒的溪流。山是靜止的,而瀑布是流動的,動靜之間,相得益彰。在南宋馬遠的《寒江獨釣圖》中,“水”占據了畫面主幅,卻不會讓人感覺畫者筆墨不精,整幅作品毫無多余之筆。用留白法表現“水”,反而表現出浩渺煙波之上垂釣者的心境,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學中的“以少勝多”,通過有限的空間體現出無盡的意蘊。
●" " ●" " "●" "山水畫中“水”的意蘊" "●" " "●" " ●
中國傳統美學思想早已滲入中國畫中,其在山水畫中的表現尤為突出?!八痹缭谙惹貢r期就被哲學家們廣泛引用,以說明自己的哲學思想,可以說水的特質被賦予了多種含義,如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以及孔子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等哲學思想。文人畫家在創作山水畫時將自己的思想情感也融入其中,他們筆下的水,既柔和又充滿力量,象征著水永遠向下流動的堅韌與不屈,展現出水的巨大能量。同時,這種“向下”也是君子謙虛品格的象征,永遠那么包容,那么與世無爭。
總之,中國山水畫中的“水”不僅作為主要描繪意象而存在,還孕育著更深層次的精神意蘊和美學思想,滲透著我們深厚的民族精神。
(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