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工業園區已成為國內開發區的標桿,而且其成功不僅體現在經濟指標上。無論是早期的外向型經濟還是21世紀后逐步布局的新興產業,吸引并留住人對于蘇州工業園區都至關重要。否則,一座工業園區便只會停留在工廠林立的階段。
創建30年來,蘇州工業園區一直在想方設法聚攏人氣,關鍵就是在工業園區打造“城市氛圍”。有金雞湖景區管理中心人士告訴我,金雞湖景區的網絡搜索熱度在假期時甚至會在蘇州眾多景區中排名第一。作為蘇州工業園區的核心,金雞湖岸邊的城市景觀是30年來不斷打造的結果,如今已經成為蘇州這座古城城市天際線的代表,這可能是園區打造城市氛圍的最好例證。
一座創建于1994年的工業園區如何被植入產城融合的理念?畢竟當時中國的城市化尚在啟動初期。園區曾經的總規劃師楊曉敏告訴我,新加坡方面主導的第一版規劃便奠定了園區產城融合的基礎,比如采取“夾心餅干”的城市布局,即核心區域留給公共服務設施,兩側是居住用地和工業用地,以此最大程度地增加公共服務設施的服務半徑。
如今外界談及中新合作對于蘇州工業園區的影響,很容易想到招商引資、高標準的基礎設施投入,但是在項目與資金之外,我們往往會忽視理念的影響。你很少能在蘇州工業園區主干道旁看到企業或廠區的出入口,道路不像國內其他開發區那樣呈現“魚骨型”,這樣既確保了道路通行效率,也讓道路兩側的城市景觀更加整潔,這便是來自城市國家新加坡的規劃理念。
新加坡對于蘇州工業園區的影響不止于城市規劃層面。從創建初期精簡行政機構,將一部分政府職能轉交給法人機構更高效地完成,到園區轉型升級時參考新加坡緯壹科技城的轉型思路,眾多來自新方的理念深刻地影響著蘇州工業園區,這些理念也在30年的歷史中完成了本土化。
蘇州工業園區30年前的開放不限于項目與投資層面,更重要的是對于外來理念的包容與吸收,這可能才是園區成功的關鍵。

@老百姓:當前各地經濟技術開發區都搞“剝離社會事務管理職能和開發運營職能”,蘇州工業園區不僅沒有剝離,還做到了全國第一。這也說明,這種剝離改革不應一刀切。
網絡文化滲透,靠堵是堵不住的,只能靠成年人讓優秀文化變得更有吸引力。孩子們是聰明的,自然會傾向于學習更好的那種表達方式。(@左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