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傳統學生學習效果監測系統精度與準確率較低的問題,設計了一種基于決策樹算法的學生學習效果監測系統。在系統設計中,本文進行了數據采集和處理,利用決策樹算法構建學生學習效果預測模型,重點關注了軟件和硬件層面的實施細節,保證系統能夠處理大規模數據,并具有實時預測能力。測試表明,與傳統系統相比,本系統在精度與準確率上具有顯著優勢,能夠高效、準確地觀察學習效果,可為教師提供個性化支持,有效提升教學質量,為學習效果監測領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示范。
關鍵詞:決策樹算法;學習效果;監測系統;精度
中圖分類號:TP 393 " " " " 文獻標志碼:A
隨著信息技術發展,教育領域對個性化教學和學生個體化學習路徑的需求日益增加。學生學習效果監測系統能夠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和表現數據,預測學生的學習成績或學習困難,進而提供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和支持措施。目前,學界已廣泛探討了學生學習效果監測系統的各種應用和實證研究。例如,劉曉[1]結合人工智能技術設計了一種學生學習行為監測系統,實現了個性化無痕監測,能夠對學生學習行為進行智能監測;任潁超[2]引入OpenCV識別算法設計了學生行為監測系統,可自動識別異常行為,各指標均符合預期;繆澤浩等[3]基于YOLOv5設計了疲勞狀態監測系統,能夠有效監測學生的學習疲勞狀態。雖然這些系統具有一定優勢,但是在精度與準確率方面仍有提升空間。決策樹算法是一種經典機器學習方法,能夠處理多樣化的學生數據,例如學術表現、學習行為和社交互動,在課堂教學、在線平臺和個性化推薦系統中取得了顯著成效[4]。鑒于此,本文設計出一種基于決策樹算法的學生學習效果監測系統,該系統精度與準確率均較高,能夠有效預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并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
1 整體方案
本文利用大數據集成技術,以云平臺為支撐,創建學生學習效果監測系統,其硬件結構由傳感器模塊、處理器模塊以及交互模塊構成(如圖1所示)。其中,傳感器模塊為系統前端,能夠收集學生行為、成績和互動等多源數據,并在清洗數據后選擇相關特征,采用交叉驗證評估數據的準確性和泛化能力,便于后續模型構建。處理器模塊是系統中層,單片機STC89C51基于預處理后的數據,應用決策樹算法構建預測模型,并利用模型對數據進行分類,以識別學習成績、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等情況,再將處理后的數據經云服務傳輸到交互模塊,保證系統穩定運行。交互模塊是交互界面,交互助手Amazon Echo Show 10將預測結果以可視化方式呈現,根據預測結果向教師推薦教學策略和支持措施,便于教師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這種結構使系統能夠高效地處理、分析學生數據,并提供實時個性化支持,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2 硬件設計
2.1 傳感器模塊
傳感器為系統提供了多維數據支持,能夠監測、收集學習效果,并對數據進行清洗,再發送給處理器單片機進行計算,全面分析學習效果。傳感器由生理傳感器AD8232和環境傳感器FX-200構成。AD8232能夠監測學生的生理指標,評估學生的情緒狀態和身體反應,并將生理數據傳輸至處理器進行分析,從中提取特征,將其作為決策樹算法的輸入[5]。FX-200能夠監測學習環境條件,將環境信息傳輸至處理器,分析學習環境的影響。傳感器電路設計如圖2所示,Vdd能夠提供穩定電壓,保證組件正常工作。C0與Vdd相連,用以濾除高頻噪聲。S1和S2控制信號采集,當S1閉合時,FX-200開始檢測外部環境指標;當S2閉合時,AD8232開始采集生理指標,將其轉換成相應的電信號。這些原始電信號需要進一步加工,C1a可以平滑信號,為信號穩定提供保障。再對信號進行模數轉換處理,保證信號質量滿足系統要求。此外,傳感器還具有反饋機制,由OUT信號反饋到特定部分進行自動調節,以維持傳感器精度。最終,處理后的信號由輸出端OUT輸出,處理器單片機利用算法邏輯對這些數據進行進一步處理,從而獲得更精準的監測結果。
2.2 處理器模塊
處理器可高效處理傳感器數據,并利用決策樹算法實時生成學習效果評估。處理器采用STC89C51高性能單片機,可以實時處理傳感器數據,并采用決策樹算法將結果反饋給傳感器。STC89C51單片機電路設計如圖3所示。電源由8550電池提供,保證Vdd有穩定的電壓供給。時鐘信號生成后,STC89C51接收信號并執行其內部存儲,該步驟涉及外部信號采樣,通常由數字轉換實現,而具體輸入則由R1進行信號調理,以保證信號在合適電平范圍內。在信號處理中,Q用于將信號放大并控制電路,1N400將電源中的交流成分轉換為直流,為STC89C51提供干凈電源[6]。IRF540能夠控制較大功率的設備,例如24 V電磁閥。STC89C51將控制信號輸出至IRF540的門極,從而控制電磁閥的開關狀態,實現流體控制。大功率電阻R5能限制通過IRF540的電流,防止電流過大,損壞電磁閥。整個電路工作是動態的,STC89C51根據實時反饋信號和預設的程序邏輯,不斷調整對電磁閥的控制,并使用預先訓練好的模型進行數據分類,再將處理后的數據由云服務傳輸至交互模塊,保證系統高效、穩定運行。
2.3 交互模塊
交互模塊將處理器生成的預測結果直觀呈現給用戶,并同時收集反饋。Amazon Echo Show 10交互助手能夠提供視頻輸出,可帶來沉浸式體驗。信號產生的核心是AD9851芯片,該芯片是一個高性能數字合成器(DDS)。VCC和AGND提供模擬電源和模擬地,AVDD提供數字電源。時鐘配置由RESET引腳實現,保證在啟動過程中處于已知狀態。REFCLOCK參考時鐘輸入,用于設定DDS的頻率分辨率。數據輸入由FQ_UD和IOUT引腳執行,允許對DDS的頻率進行編程。控制和配置由W_CLK實現,用于將數據寫入芯片的時鐘。D[0..7]是數據輸入引腳,用于向AD9851發送配置數據。模擬輸出由VOUTP和VOUTN提供,用于生成所需波形。外部接口由DS實現,用于顯示或控制。電源去耦通過大容量電容(例如16 V/1000 μF)完成,以保證電源穩定。在電路運行中,對AD9851的寄存器進行編程,設定所需波形參數,并通過輸入參考時鐘和進行內部數據處理生成波形,再由差分輸出提供給外設,電阻和電容需要保證信號質量,電源去耦和外部接口需要保證輸出內容的可靠性。
3 軟件設計
系統程序均采用C語言編寫,在軟件設計過程中,需要考慮如何將傳感器模塊、處理器模塊和交互模塊的硬件設備有效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協調一致、高效運行的系統。
3.1 感應程序設計
感應程序設計需要達到實時采集與集成傳感器數據的目的。首先,收集、清洗生理與環境數據,處理異常值與重復值,保證數據質量。其次,將數據格式化為算法可處理格式,并從中選擇合適特征進行衍生,再這些特征將用于算法預測,以此優化系統性能。再次,將處理后的數據儲存到MariaDB中,由于不同信息存在交換,在集成中會損耗資源,可能會出現“離散”問題,因此需要采用交叉驗證評估數據有效性,從而為算法訓練提供數據基礎。感應程序設計流程如圖4所示。
3.2 執行程序設計
執行程序需要運行算法,處理器根據傳感器數據進行預測。首先,配置具體參數,例如樹深、節點方式和剪枝策略,使用感應程序設計處理后的數據進行模型構建。其次,在已知根節點的情況下,將非葉子預測節點作為連接,再使用一、二級節點將學習效果反饋至底層。在設計過程中,根節點不會限制接入,但是二級節點數量要多于一級節點,既能存儲信息,也能將其分散各處,便于更準確地識別學習效果。
3.3 展示程序設計
展示程序設計需要考慮交互功能,數據格式轉換是實現交互的主要步驟,應在轉換過程中創建節點連接,從而提升數據承載力。設x1為最小轉換系數,x2為最大轉換系數。隨著信息逐步明確,轉換流程也趨向于完善,直至轉換系數x不再出現任何變化。在上述變量支持下,可將轉換結果y用公式(1)表示。
(1)
式中:y為最終轉換結果;ω為轉換因子;t為轉換量;r為轉換權限。
y值越大,表示數據轉換效果越良好,轉換后用于提供交互操作,至此完成軟件設計。
4 系統測試
為驗證系統設計的有效性,本文在Fastone上進行測試工作,測試數據來自某校學生信息中心,將本系統與傳統系統進行精度與準確率比較。
4.1 精度
精度能夠反映系統整體性能,精度越高,監測情況越良好,反之亦然。本系統與傳統系統的精度比較情況見表1。由測試可知,隨著時間增加,本系統的精度基本穩定,保持在85%左右,而傳統系統的精度在穩定后快速下降,最高僅為69%左、右。由此可見,運用決策樹算法,可顯著提升精度,對提高學習效果監測效率具有積極意義。
4.2 準確率
本系統與傳統系統的準確率比較情況如圖5所示。由測試可知,當樣本人數由50人增至300人時,本系統的準確率基本保持在90%左、右,起伏較穩定;隨著樣本人數增加,傳統系統的準確率持續下降,表明其受樣本人數的影響較大,樣本人數越多,系統準確率越低。
為進一步驗證系統準確率,增加噪聲干擾參數,結果見表2。由測試可知,隨著噪聲干擾增加,本系統的準確率變化較小,當樣本人數為300人、噪聲干擾為20時,本系統的準確率為86%,而傳統系統的準確率為31%,表明本系統的抗干擾能力更強,即便受到較強的噪聲干擾,也能較好地監測學生學習效果,穩定性更強。
5 結語
綜上所述,本系統設計在深入了解和預測學生學習表現的基礎上,收集多維度的數據,選擇合適的特征,并構建有效的模型和實施系統,為教師提供更準確、更個性化的指導和支持。測試表明,與傳統系統相比,本系統在精度與準確率方面具有優勢,可顯著提升監測效率,進一步掌握學生學習狀態。該系統不僅是對技術的應用,而且是對教育的關懷和支持。但是該研究尚處于初期,未來會逐步拓展系統應用,實現更為多樣化的服務,從而為每個學生的學習之路增添更多可能性和機遇。
參考文獻
[1]劉曉.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學生課堂學習行為監測系統設計[J].中國新通信,2023,25(18):65-67.
[2]任潁超.基于SVM和OpenCV的學生異常行為識別監測系統設計[J].技術與市場,2023,30(10):109-111.
[3]繆澤浩,余冬華,劉新穎,等.基于YOLOv5的課堂疲勞狀態監測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3,19(1):20-23.
[4]羅明挽.基于決策樹算法的學生體質預警系統開發與實現[J].電腦編程技巧與維護,2023(2):12-14.
[5]李加軍.基于大數據的網絡學習行為監測系統設計[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22,34(19):251-253.
[6]鄺楚文.基于數據挖掘的校園網絡輿情監測系統研究與設計[J].數字技術與應用,2021,39(5):15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