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清潔能源在電力供應中的滲透率逐年提高,導致電網中出現較多的靈活性資源,如何充分調動清潔能源、控制電網擴展和運營成本是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提出基于運行靈活性的配電網擴展規劃模型,該模型由2層結構組成,規劃層以綜合投資成本最低為控制目標,運行層以電網運行狀態最佳為控制目標,并兼顧配電網規劃質量和擴展、運營成本。完成建模后,本文將一個32節點的配電網作為算例,對其應用效果進行驗證。結果顯示,與傳統的配電網規劃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規劃模型有效降低了配電網擴建費用和運行費用,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配電網;運行靈活性;擴展規劃模型
中圖分類號:TM 715" " 文獻標志碼:A
隨著清潔能源發電占比持續提高,配電網的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加。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具有較高的靈活性,對配電網擴展設計的影響較大。傳統的規劃方式難以適應該變化,需要一種具有運行靈活性的規劃方法,可充分調動新能源發電資源,降低電網的擴容范圍和總成本,并滿足負荷需求。
1 基于運行靈活性的配電網擴展規劃模型構建
1.1 數學模型構建
基于運行靈活性的配電網擴展規劃模型包括2層,分別為規劃層和運行層。這種雙層架構方式既考慮了源荷的不確定性,又能保證運行控制的靈活性,其數學模型分別如公式(1)、公式(2)所示。
(1)
式中:f1(x)為規劃層的成本目標函數;minf1(x)為擴建投資成本最低;x為待求的網架0-1擴展變量;h1(x,μ*)為約束上層規劃層的條件;μ*為配電網運行層傳遞的參數,與主動控制要素相關;g1(x,μ*)為模型需要滿足的等式約束條件。
(2)
式中:f2(μ)為規劃層的運行狀態目標函數;max minf2(μ)為系統運行狀態最佳;y為配電網中的不確定因素;φ為不確定要素y的變化區間;以運行狀態最優為目標,h2(x*,μ,y)為模型上層規劃層需要滿足的不等式約束條件;x*為規劃層傳遞的網架擴展參數;μ為待優化的運行參數;以運行狀態最優為目標,g2(x*,μ,y)為模型需要滿足的等式約束條件[1]。
在以上模型中,由規劃層產生網架擴展方案,并將其傳遞至運行層。與此同時,運行層生成優化的運行參數,再提供給規劃層。雙層模型相互配合,實現配電網靈活性規劃。
1.2 上層規劃層模型構建
上層規劃層模型由多個要素組成,除了目標函數外,還包括投資約束條件、安全約束條件以及配電網潮流,根據該模型求解網架規劃相關的0~1的變量。在傳統模式下,升級改造既有配電網時,以電源和配電網負荷為基礎,計算出配電網容量和凈負荷,再結合電網的電壓等級確定升級改造方案。隨著新能源發電占比不斷提高,新擴建的配電網大量并入風電、光伏發電,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加,對配電網的靈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2]。
在網架規劃中,經濟性是重要的考慮因素,其取決于網架擴展時的投資建設成本和建成后的運行成本,2類成本之和稱為綜合投資成本,以綜合投資成本最小化為目標,相應的數學描述方法為minC=minCinv+Cop。其中,C為綜合投資成本,Cinv為配電網擴展投資建設成本,Cop為擴建部分的運行成本。配電網擴展投資建設成本的計算方法如公式(3)所示。
(3)
式中:KL為饋線成本的回收系數;CL為單位長度饋線的投資成本;hL ij為饋線hij的長度;yij為饋線hij的二元投資變量。
當yij=0時,代表線路投資無變動;當yij=1時,代表規劃年內需要進行投資擴容。參數饋線成本回收系數根據規劃周期和折現率進行計算。
配電網的運行成本與儲能電站數目、購電單位成本、儲能電站單位成本、網絡損耗以及可中斷負荷數量相關。在上層規劃層模型中,潮流解精度要求較低,因此可忽略其對模型的影響,潮流的約束條件如公式(4)所示。
(4)
式中:Uj,t為饋線節點j在時刻t的電壓幅值;Ui,t為饋線節點i在時刻t的電壓幅值;rij為饋線hij的電阻;xij為饋線hij的電抗;Pij,t為饋線hij在時刻t的有功潮流;Qij,t為饋線hij在時刻t的無功潮流;i和j為饋線起點和終點的節點編號;ΨL為配電網饋線的集合;Uref 為參考電壓幅值;T為調度周期。
1.3 下層運行層模型構建
下層運行層模型的目標函數具有較多的約束條件,包括儲能系統、電網安全、分布式電源出力、可中斷負荷以及上級電網的饋入功率。以系統最優運行狀態為目標,運行層模型的待求變量為配電網主動控制影響因素的運行參數。隨著電網負荷增加,該模型的運行控制能滿足擴容需求,同時降低擴容帶來的投資成本。
下層運行層模型能夠充分調動系統中的靈活性資源,并控制運行場景下的凈負荷曲線,經過其優化,負荷曲線更平滑。優化結果上傳至上層規劃層模型后,根據運行反饋結果改進配電網的規劃方案。運行層的最優狀態以凈負荷總量最低為目標,相應的目標函數數學描述方法如公式(5)所示。
(5)
式中:Pnel 為節點i在時刻t的凈負荷;Ψ N為配電系統的節點集合。
參數Pnel 的計算方法如下:節點i在時刻t的有功功率+節點i在時刻t的儲能系統充電功率-節點i在時刻t的分布式電源上網有功功率-節點i在時刻t的可中斷負荷中斷容量-節點i在時刻t的儲能系統放電功率[3]。
該模型具有一系列約束條件,以上級電網饋入功率約束條件為例,其數學表達式如公式(6)所示。
(6)
式中:Pinj 為節點i在時刻t的上級電網饋入的有功功率;Pmax 為節點i在時刻t的上級電網饋入的最大有功功率;Qinj 為節點i在時刻t的上級電網饋入的無功功率;Qmax 為節點i在時刻t的上級電網饋入的最大無功功率。
2 模型求解方法和實例分析
2.1 模型求解方法
2.1.1 最惡劣運行場景的提取
本文提出的配電網規劃模型由2個部分組成,其目標函數、待求變量、約束條件和數據量均較多且數據的量綱并不統一,配電網的運行參數在24h內變化幅度較大,以上問題增加了模型求解的難度[4]。另外,在運行層模型中,部分問題的計算存在耦合情況,難以進行求解。為了提高模型求解的可操作性,運用概率多場景分析方法生成較多數量的運行場景,再從這些場景中提取運行條件最惡劣的一種,該場景即代表全天負荷削減總量最大。此時,運行層模型轉化為公式(7),降低了模型的求解難度。公式(7)將公式(2)進行了簡化,實現了耦合問題的解耦,為正常求解創造了便利的條件。
(7)
2.1.2 模型求解流程
根據上述原理,可建立以下模型求解流程。1) 模型初始化,輸入規劃周期和數據。2) 通過多場景生成方法生成一定數量的差異化場景,場景數量記為Ns。3) 對場景進行遍歷,計算每個場景下的全天負荷削減量,將削減量最大的場景確定為最惡劣場景。4) 將待優化的運行參數μ設置為零,以最惡劣的運行場景為前提,求解規劃層優化模型。根據模型的求解結果,確定配電網的擴建方案。5) 根據規劃層形成的擴建方案,對網架和約束條件進行修正,再分析求解運行層模型,使系統運行狀態達到最佳[5]。6) 運行層模型求解的結果為設備運行方案,基于該方案修正新的最惡劣場景。7) 在新的最惡劣場景下重復以上步驟。8) 計算相鄰2次規劃層模型求解結果的差異,當其小于閾值時,停止迭代計算。
2.2 實例分析
2.2.1 算例模型參數
本文選取的算例模型由32個節點組成,其電壓等級和基準容量分別為20kV、1MVA。該系統擴容后,最大載流量從200A提升至500A,運行調度時長設計為24h,上級電網饋入模型的最大功率設置為25MW。整個模型由1條主線和12條并聯支線組成,支線的編號為F1~F12。根據順序,支線上的節點數量分別為4、2、2、2、2、3、3、2、4、4、2和2個,線路、節點和設備間的關系見表1。風力發電設備、光伏發電設備、可中斷負荷和儲能系統接入特定的節點,設備與接入節點的關系見表2。在電力成本方面,購電價格為0.5元/kW·h,可中斷負荷的補貼價格為0.3元/kW·h,儲能裝置的運行成本為0.67元/kW。32個節點共計形成31條饋線,每2個節點間的線路為1條饋線。其長度、電阻和電抗存在較大差異。
2.2.2 配電網擴展規劃模型參數設置
在算例分析階段,需要設置配電網擴展規劃模型的初始參數,將折現率設置為1%,規劃場景中數據間隔時間取值為1.0s,單位長度饋線的投資成本取值為100.275萬元/km,節點i在時刻t的上級電網饋入的最大有功功率取值為0.4MW,可中斷負荷的最大調用時長設置為10h。
2.2.3 最惡劣運行場景的提取
在該算例中,配電網的規劃周期設置為10年,預計用電負荷的年增長速率為7%,不考慮光照強度和風速在規劃周期內的變化,即認為這2項因素基本維持不變。運用概率多場景分析方法生成10個不同的運行場景,計算出每個運行場景下的全天負荷削減量[6]。對場景進行編號,記為1~10。其中,場景1的全天負荷削減總量最大,計算結果為98.86kW。在該場景下,光伏功率在7:00—16:00保持穩定,達到1.0MW。風電負荷在24h內的變化區間為0.5MW~0.98MW。系統有功負荷在0:00—4:00和20:00—24:00較高,在4:00—20:00時段內有功負荷先降低、后增大,最小值約為0.5MW。
2.2.4 規劃效果分析
根據該模型輸出和線路規劃結果顯示,在規劃年內,需要擴容的饋線為1-2、2-3、13-14、1-13、1-25和1-29,配電網規劃效果分析過程如下。
2.2.4.1 配電網潮流控制效果分析
以下對比線路中的前20個節點規劃前、后的潮流變化見表3。模擬數據顯示,在配電網擴容規劃后,節點1、2、3、13、14、24、25、26、27和29的潮流明顯下降,原因是這些節點對應的線路引入了可調節的靈活性資源,例如風機、光伏發電設備,其他節點未安裝靈活性裝置,因此潮流在規劃前、后基本保持不變。配電網線路對潮流大小的設置有限值,顯然,規劃后配電網潮流整體降低,有利于提升配電網的運行效果。
2.2.4.2 靈活性資源優化調度效果分析
對于儲能設備的運行狀態,模擬結果顯示,儲能設備在0:00—8:00處于連續放電階段,放電功率為0.4MW。8:00以后,儲能設備的剩余容量和放電電流快速下降,放電功率在9:00降為0。可見,目標網架在初始階段充分調動了儲能裝置,有效降低了0:00—8:00時段的全網凈負荷。
上級電網饋入容量用于平衡全網凈負荷。運用本文建立的模型擴展配電網模擬規劃后配電網在24h內的上級電網饋入容量,結果顯示,饋入容量呈現出先降低、后增大的趨勢,12:00—14:00的上級電網饋入容量最低,對應的數據為8.2MW。由變化趨勢可知,由于引入了具有靈活性的可再生電源,配電網對上級電網的依賴性有所下降。
2.2.4.3 經濟性分析
在傳統規劃模式下,以滿足配電網總負荷需求為目,并預留一定的負荷變化空間,預留負荷通常為預計負荷需求的10%~20%[7]。比較傳統規劃方案和本文規劃模型的擴建費用和運行費用,結果見表4。由模擬數據可知,基于運行靈活性的配電網擴展規劃方法比傳統規劃方法節約了51.609萬元,經濟效益良好。
3 結論
新能源發電方式在電力供應中的占比持續提高,與傳統發電方式不同,新能源發電缺乏穩定性,導致電網中的不確定因素有所增加。為了在新的背景下提高電網規劃的質量,本文提出基于運行靈活性的配電網規劃方法,并得出以下結論。1) 該規劃模型由上層規劃層和下層運行層組成,上層規劃層模型以綜合投資成本最小化為目標,下層運行層模型以電網運行狀態最佳為控制目標,通過上、下層模型的配合優化電網的擴展規劃效果。2) 運用32節點的配電網模型檢驗該規劃方法,與傳統規劃方法相比,在滿足負荷需求的前提下,本文方法的擴容線路更少、投資建設成本大幅降低且運行成本基本持平。該規劃模型有效提高了電網運行的獨立性,降低了對上級電網的依賴,并能充分調動靈活清潔發電資源。
參考文獻
[1]石鋮,安銳,高紅均,等.基于柔性多狀態開關和動態重構的配電網靈活運行方法[J].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23,51(22):133-144.
[2]李宗晟,張璐,張志剛,等.考慮柔性資源多維價值標簽的交直流配電網靈活調度[J].電工技術學報,2024,39(9):2621-2634.
[3]王利利,王皓,任洲洋,等.計及靈活資源調節潛力的高壓配電網新能源接納能力評估[J].中國電力,2022,55(10):124-131.
[4]董冰冰,陳子建,陳維江,等.配電網用靈活控制特快速開關方案及其觸發導通特性[J].高電壓技術,2022,48(5):1808-1816.
[5]任智君,郭紅霞,楊蘋,等.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配電網靈活資源雙層優化配置[J].太陽能學報,2021,42(9):33-38.
[6]雷才嘉,賈巍,高慧,等.一流城市配電網的靈活適應性評價指標及計算方法[J].供用電,2019,36(5):2-7.
[7]曹子健,林今,宋永華.含分布式電源及靈活負荷的配電網電量合約市場[J].電網技術,2019,43(7):2430-2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