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Wind數據,截至12月18日,已有3967家上市公司發布現金分紅相關公告,涉及分紅金額合計達2.35萬億元,創歷史新高;超過2100家上市公司真金白銀投入市場實施回購,合計回購金額達1627億元,創歷史新高。分紅和回購規模合計超過2.5萬億,與之對比的是無論是大小非的減持,還是印花稅、證券交易傭金、兩融費用都出現顯著下降,兩相對照,A股市場已經成為凈回報的市場,投資價值開始凸顯。
根據統計數據,年內分紅超過10億元的上市公司數量達287家,33家上市公司分紅超過百億,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移動、中國石油、農業銀行的分紅規模甚至超過800億元。A股上市公司年內多次分紅的公司也開始涌現,已經超過110家公司發布了三季度分紅預案。隨著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政策的實施,年內已經超過150家公司發布申請回購增持再貸款的公告,貸款金額近300億元。
再從資金流出的角度審視下市場。首先,截至2024年11月底,上市公司通過增發、IPO、配股、優先股、可轉債和可交換債等進行融資的規模是2753億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74.3%。其中A股2024年共計上市新股95只,合計募集資金614.38億元。其次,股東減持角度看,截至2024年11月,全年二級市場上大股東減持金額共計1369億元。再者,根據財政部公布財政收支數據,前11個月,證券交易印花稅1087億元,同比下降35.9%;證券交易傭金可以參考證券交易印花稅的規模,目前交易傭金率持續下降后,證券交易傭金的收入規模會比交易印花稅低一些,另外截至2024年11月份,全年兩融費用累計為1123億元。
所以綜合上市公司角度看,分紅和回購的規模,是超過融資、稅費、減持的規模的,A股市場從上市公司角度看,已經切切實實的成為了回報股東的市場。國資委近日印發《關于改進和加強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也提出作為市場重要參與者的央企應制定合理可持續的利潤分配政策,增強現金分紅穩定性、持續性和可預期性,增加現金分紅頻次,優化現金分紅節奏,提高現金分紅比例。
從二級市場的參與者角度看,截至2024年11月底,A股市場融資余額為1.8萬億元,相比去年底增加2600億元,基金層面增長最快的是ETF,截至2024年11月15日,全市場ETF的總規模達3.61萬億元,相比于去年底的2.05萬億元,增幅超過75%,被動型基金ETF已經超越公募的主動型管理基金規模,甚至有超過7只ETF的規模超過千億,華泰柏瑞滬深300ETF規模超過3600億元。另外根據中報數據,險資持股市值總規模1.6萬億元,相比去年底增加879億元。越來越多的耐心資本長期資本開始進入A股市場。
隨著A股成為凈回報市場,那些通過真金白銀來分紅回報投資者的公司的投資價值開始顯現,在目前極低的利率環境下,紅利類資產必然是耐心資本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