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荊州古城東大門內,有一座明清四合院風格的園林式建筑,內有五進四重院落,以中軸為對稱,呈現東房西園的格局,院內中央豎立著一座雕像,身穿大明朝服、頭戴一品冠、長須飄飄、手持書卷、目視前方,這具雕像刻畫的便是被稱為“宰相之杰”的大明首輔張居正。這里也是仿照歷史建筑景觀重建后的張居正故居,走進故居展館,便可近距離了解張居正傳奇的一生,其名相風采令人無比驚嘆,其最終結局卻也令人唏噓不已,其主導推進的“一條鞭法”更是中國賦稅史上無法抹去的重要印記。
一場財政危機引發的明朝政局動蕩
對于封建王朝來說,賦稅制度關乎國家興旺與民生幸福。明朝初年,在沿襲唐朝兩稅法和吸收宋朝稅制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兩稅法稅收制度。“兩稅”是指地稅和戶稅,每戶按照人口和田畝繳納稅錢,在夏秋兩季征收,以實物為主。明初兩稅法運行的基礎主要依賴于黃冊和魚鱗圖冊。黃冊是人口登記冊,因布政使司上報戶部時,以黃紙為封皮,故稱為黃冊;魚鱗圖冊是土地登記冊,將全國范圍內的土地分為若干糧區,每個糧區的土地數量及所有者都繪制在冊,因其圖形如同魚鱗,而稱為魚鱗圖冊。在賦稅之外還有徭役,即民眾為政府提供的各種無償勞務。
為達到休養生息的目的,明初采取了鼓勵生產、輕徭薄賦的政策,政府稅收主要來源于田賦,后期隨著商業的繁榮發展,商稅有所增加,但受制于江浙商人、大地主代言人的影響,明朝商稅總體不高。輕稅政策對于農業、工商業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卻使朝廷無法應付對外軍事、大型工程、天災人禍等各種意外支出,從而產生財政虧空。為解決虧空問題,朝廷又對各省府州縣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攤派,以這種寅吃卯糧的方式解決了短期危機,但卻無法從根本上緩解財政收支不平衡的問題。
受洪武祖制的影響,加上中期后吏制腐敗,明朝統治者不敢輕言變革,導致財政收支矛盾日益加深。至中后期,權貴階層大肆兼并農民土地,丁口極少的權貴階層占有了全國十之八九的土地,動輒坐擁千萬頃良田,但因權貴豪強大量隱瞞土地,且開朝之初土地賦稅已經確定而無法對其增稅;在各種攤派下,丁口較多的百姓稅負卻異常繁重,不堪重負的農民多次起義反抗。
一次“簡稅制、寬稅基”的稅制變革
重重危機之下,嘉靖九年(1530年),內閣次輔桂萼主張均平賦役,首次提出了“一條鞭法”,“通計一省丁糧,均派一省徭役”,主張在全面丈量土地基礎上,進行賦役合一,簡化稅制。但因觸及官紳地主的經濟利益,僅在賦役繁重的江南部分府州縣實施,始終無法做到普遍推行。
1572年,明神宗繼位,年號萬歷,處帝師之尊的張居正執掌內閣,深受信賴,《明史》稱其“通識時變,勇于任事”。胸懷天下的張居正以其崇高威望,于1578年下令,三年內丈量完畢全國土地。為減少推行阻力,以遵守祖制之名,重新登記黃冊、繪制魚鱗圖冊,推動了“一條鞭法”的全面落地。為了給各地作出示范,張居正命兒子在江陵老家帶頭丈量自家土地,并主動上報官府。經過三年時間,全國范圍內清理出三百多萬頃沒有繳稅的農田,這大大拓寬了田賦的稅基,奠定了賦役制度改革的基礎。1581年,萬歷皇帝正式頒詔,向全國推行了新的賦稅規定——“一條鞭法”,合并田賦和徭役,將徭役按比例攤入田賦,將田賦折成銀兩進行征收。
經過改革,明朝的國庫存銀存糧足以支撐十年之需,為中期之后的最好光景。“一條鞭法”取消了徭役,農民可以獲得更多自由,甚至可以進行自由流動,為工商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以白銀為征收方式,也促進了農產品的商品化,進一步推動了商業的活躍和發展。
一位挽狂瀾于既倒的江陵才子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荊州走出了不少歷史名人,如璀璨群星閃耀于歷史的天空,出生于江陵的張居正無疑是其中最為耀眼的一位,人們又稱他為張江陵。其自幼聰明,五歲識字,七歲通六經大義,23歲以二甲第九名中進士,后被選為庶吉士。隆慶六年(1572年)代高拱為內閣首輔。
除推行“一條鞭法”,張居正還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吏治上,實行考成法,整飭吏治,保障了政令暢通;軍事上,以戚繼光抵御沿海倭寇、李成梁鎮守遼東邊關,確保了邊境安寧;民生上,重用潘季馴根治黃淮水患、清理漕運,造福廣大百姓。張居正的改革改善了嘉靖、隆慶以來政治腐敗、邊防松弛、民窮財竭的局面。萬歷前十五年,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繁榮、政治清明的中興之象。張居正也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然而,在“一條鞭法”全面推行的第二年,張居正突然病逝,受其打壓的文官集團和權貴階層對其政治集團及家人進行全面清算,生前謚號被剝奪,家人被流放。除“一條鞭法”外,其他改革舉措均遭廢除,導致人亡政息。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一條鞭法”也無法有效實施,明末戰爭不斷,更是出現了各種鞭外加餉的情況,使得“一條鞭法”名存實亡。
千秋功過,皆在青史。四百多年后,世人在張居正故居前景仰憑吊這一千古名相,當初清算他的文官集團和權貴階層卻已隱入歷史塵煙。“一條鞭法”也在賦稅史上產生了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
作者單位:國家稅務總局武漢市青山區稅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