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他提出了四個著名的理論,即人格動力學理論、生活風格理論、社會興趣理論、自卑與補償理論,這四個理論對人的完善和教育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從探尋人生的意義出發(fā),啟迪人們去理解真實的生命意義。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說過:“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人需要理想和信念才能穩(wěn)穩(wěn)地扎根在大地上,人的理想和信念并非渾然天成,而是在后天的教育和成長過程中塑造而成。阿德勒指出,引導兒童追求善和美,明確自己要超越的目標,對一個人非常重要。如果人沒有了理想和追求,就像得了“軟骨病”一樣,沒有了根和魂,也就沒有了方向和動力。我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始終對學生進行人生理想信念教育,反復告訴每個學生:一個人要堅持不懈地追求人生的理想和目標。期望學生們不管在今后從事什么職業(yè),遇到什么困難,這句話能夠為他們指明道路,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答案。實踐證明,這對人的一生發(fā)展很重要。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提到一個認識:若想讓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唯一的辦法是讓他心里感到自己會受到老師的稱贊。這是很好的經(jīng)驗。無數(shù)的事實表明,當學生受到老師的稱贊后,學生對學習會增加一種內驅的力量,促使學生更愛學習。沒有興趣,就談不上理想的學習。多年來,我每任教一個新的班級,都會在班里成立多個興趣小組(社團)。通過成立各種興趣小組,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讓學生感到學習很有趣。當學習是一種興趣而不是一種負擔時,啟智潤心就真正落實到了每個學生的心坎上。
在人的成長中,每個人幾乎都經(jīng)歷過自卑的時刻。遇到自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何面對自卑、認識自卑、克服自卑。人如果能正確認識和面對自卑,就能將其轉化為成長的動力,利用這種感覺作為激勵自己前進的動力,從而超越自己,提升自己。
兒童成長的環(huán)境至關重要,尤其是在學校和家庭中,要創(chuàng)設一個公平公正的適合兒童發(fā)展的環(huán)境。阿德勒的童年之所以留下陰影,就是因為家庭氛圍在他看來,是不公平、不公正的。阿德勒的父母在轉化阿德勒不正確的情感認識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最后阿德勒終于走出了自卑,超越了自我,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人生傳奇。不管過去還是現(xiàn)在,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和老師的公平與否非常重要。父母或老師一旦處理不好兒童成長的公平問題,往往會給兒童的心理帶來影響或創(chuàng)傷。有時候成年人覺得不是太大的問題,對于孩子來說,卻至關重要。很多學生就因為老師在某一方面不公平、不公正,導致自己厭煩老師,厭煩學科,甚至影響了以后人生的順利發(fā)展,造成了一生的遺憾。這一點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注意,對待學生和孩子要一視同仁,公平、公正。
《自卑與超越》全書立足于個體心理學視角,以大量的實例為基礎,闡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義的真諦,通過深入分析,讓更多人向真善美的方向發(fā)展:理解自我、認識自卑、克服自卑、解放自我、發(fā)展自我、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