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寫本的地層學

2024-12-24 00:00:00馮婧
敦煌研究 2024年6期
關鍵詞:敦煌文本研究

內容摘要:20世紀下半葉,隨著寫本學與書籍史的發展,西方研究者提出了寫本的“地層學”(stratigraphy of the manuscript)理論。這一理論將寫本比作考古遺址,將寫本內部的歷史層累視作考古遺址中的地層(strata)。不少敦煌寫本同樣具有復雜的、層累的內部結構,具有一段時間內演變發展形成的“地層”。本文以敦煌藏經洞發現的冊子本為例,使用西方寫本學的方法剖析若干寫本的內部地層,為相關文獻整理、寫本編目提供參考。

關鍵詞:敦煌寫本;冊子本;寫本學;地層學;書籍史;編目

中圖分類號:G2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4)06-0096-09

The Stratigraphy of Manuscripts in the Light of Codices Recovered

from the Dunhuang Library Cave

FENG Jing

(Department of Histor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dicology and historical book studie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estern manuscript researchers proposed the notion of the“stratigraphy of the manuscript”, a methodology that utilizes the “strata”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as a metaphor for the historical layers of a given manuscript. This paper takes several codices as examples and examines their internal strata using the methods of Western manuscript studies, in an attempt to offer additional insights into the collation and cataloguing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Keywords:Dunhuang manuscripts; codex; codicology; stratigraphy; history of books; cataloguing

20世紀下半葉,隨著寫本學與書籍史的發展,西方學界開始更多地關注單個寫本內部的文本、物質層次。存留至今的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的寫本大多具有復雜的內部層次:書手抄畢一份文獻,一段時間后在同一份寫本上加抄更多文本、添加標點或校補文本,寫本內部會形成多個層次。寫本傳遞給他人,其他書手也可能會在寫本上留下書跡,使寫本成為不同個體參與生成的集合體。寫本物質形態的變化也會增加其內部構成的復雜性,例如添加新葉、合并多個寫本、利用廢棄寫本進行修補;寫本也可能被拆解,成為制作其他寫本的原材料,或是用于其他寫本的裝幀、修補。西方的寫本研究者發現,以文本研究為主要導向的文獻整理、編目工作往往無法體現寫本內部的歷史層次及寫本的變化過程。為了更準確地記錄寫本的內部構成與變化發展,西方的寫本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描述、研究寫本層次的方案與框架,寫本的“地層學”便是其中之一。這一理論將寫本比作考古遺址,將寫本內部的歷史層累視作考古遺址中的地層,寫本的每一次變化都會形成不同的地層。考古學家在考察古物時,需確定古物的地層;同樣的,對于寫本內容、文本的研究,也需識別其所在的“地層”,觀察其所處環境與生成背景,才能判斷多個文本之間先后關系與文本的性質。

不少敦煌寫本同樣具有復雜、層累的內部結構,具有一段時間內演變發展形成的“地層”。一些寫本正背面包含多個文本,它們或由同一書手一次抄寫而成,或由同一書手在不同時間段抄入,或由不同人陸續書寫而成。后兩種情況,文本之間存在時間差,在寫本內部形成了多個地層;一些寫本使用了舊寫本作為補紙或裝幀材料,如此,較晚的寫本中也包含了較早的文本與紙張。寫本上各個地層的性質,地層與地層之間的先后關系,以及文本所處的地層,會影響我們對于文本抄寫年代與性質的判斷。參考西方寫本學的方法剖析敦煌寫本的內部地層,對于敦煌學研究是有益的嘗試。

本文首先介紹西方“寫本地層學”的相關理論與方法,然后以敦煌藏經洞發現的冊子本為例,從兩個方面展開分析:冊子本中因文本添加產生的地層與重復利用舊寫本產生的地層。本文將辨識、剖析若干寫本的文本、物質層次,重建其形成過程,為相關文獻整理、寫本編目提供參考。

一 寫本的地層學

寫本承載古代文獻,同時也具有物質實體。寫本制作材料、形制、裝幀、書墨、頁面布局提供了關于寫本制作、使用的信息。若忽視其物質形態,會損失文本抄寫與寫本使用的時間、空間信息。從這個意義上說,對于寫本的研究也是對過去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資料的研究,與考古學對于考古物件的研究非常相似。早在1950年,歷史學家、寫本學家Fran?觭ois Masai便提出,寫本學與考古學聯系緊密:“寫本學是對于一個文明的最珍貴的遺存——寫本書籍——的考古學研究。”[1]另一位寫本學家Albert Derolez則將寫本比作考古遺址:“與考古遺址類似,在寫本書籍中,‘地層’這一概念是重中之重……寫本研究者的首要任務是區分寫本中的各個層次,第二個任務是建立寫本的地層學。如此,我們便能像考古學那般確定寫本內部層次之間的相對年代順序,有時也能確定其絕對年代順序。”[2]

Derolez提出這一比喻的背景是他對中世紀百科全書《花之書》(Liber Floridus)原稿的研究。《花之書》成書于12世紀初,目前有多個抄本存世,其編纂者圣奧梅的蘭伯特牧師(Lambert of Saint-Omer)的親筆原稿也存留了下來。這份原稿厚達287葉,呈現了編纂者多年摘錄材料、編寫成書的過程。編纂過程中他陸續添加文本、圖像,多次補充,造成了界欄與字母裝飾的前后差異,中途插入的文本還導致了一些內容需要重抄與重新編號。為補充內容而新添的頁面也影響了寫本的形態,造成冊頁結構與頁面尺寸的不一致。面對如此一份內容混雜的寫本,Derolez通過對其內容與物質形態的分析,重建了其內部各個層次之間的先后關系,提供了關于《花之書》編纂過程的更多細節{1}。而在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的寫本書籍中,像《花之書》原稿這般具有多個層次的寫本并非個案。例如,《圣經》抄本中常有后來增補的校正、注釋、贊美詩、祈禱文與圖表[3];一些冊子最初分開抄寫,后被合并為更厚的冊子,書手也會添加新葉以容納更多的內容[4-5];一些寫本重復利用了舊寫本的書葉,經院的僧侶將舊寫本上的文字刮除或洗去,用以書寫新的文本{1}。剪裁廢棄寫本作為裝幀材料也較為常見,在中世紀寫本乃至近代早期印刷書的封皮、襯頁和書脊中,時常能發現年代較早的寫本碎片{2}。

以上例子表明,寫本并非靜止的個體,而是變化的個體。文本抄寫的完成并不意味著寫本生命的終結,寫本在使用、傳播的過程中,其文本構成與物質形態仍在變化,最終演變為如今研究者所見的樣態。寫本學者Michael Johnston與Michael Van Dussen曾將研究寫本比作研究人類的成長過程。寫本的制作相當于人類胚胎的形成,而嬰兒出生后距離死亡仍有很長一段生命,正如寫本在制作完成后仍會經歷幾十年乃至幾個世紀的傳播與使用。“寫本是一個既成品,同時也是‘過程’的反映。”[6]因此,對寫本的研究,應是一個囊括其生命循環、生老病死的整體研究。寫本是一個變化的個體,這也意味著某一年代或某一背景無法代表寫本的整體狀況。對于具有多個內部層次的寫本而言,某一日期或某一背景僅適用于相對應的地層。寫本研究需調查每一個地層形成的背景及地層之間的先后關系,方能重建單個寫本的內部層累的歷史。

為了描述寫本內部的地層,重現寫本生命中各階段的變化,西方學者提出了一系列描述框架與術語。以《冊子本的句法:關于結構寫本學》{3}為例,此書的三位作者將寫本視作多個單元的結合體,將其內部構成區分為“生產單元”(production unit)與“流通單元”(circulation unit)。前者用于描述寫本制作方面的細節,后者用于描述寫本在流通、使用過程中的狀態[7]。這些單元來源于不同的時間、空間,或相互結合,或相互分散,造成寫本文本、形態上的變化、增減。寫本地層學的另一重要概念,便是“斷層”(break),或曰“不連續性”(discontinuity)。在寫本使用、傳播過程中,人為的介入以及環境的轉變會在寫本上留下痕跡,形成一些“斷層”,例如書跡的變化、紙張類型的變化、界欄與行款的變化等。識別這些斷層,是區分寫本內部地層、重建單個寫本變化歷史的前提。寫本學家J. P. Gumbert還強調了識別斷層對文本研究的意義:“找到一份寫本中的斷層是寫本學最直接相關的任務,對于關注文本的人來說尤為重要。”[8]他指出,識別寫本的地層“對于理解寫本中的文本,理解寫本中文本的樣態,以及理解寫本中文本呈現的組合都至關重要”。然而,“許多文獻學及其他領域的學者在使用寫本作為研究材料時,對這一點并沒有足夠的認識,這導致嚴重的方法上的錯誤,損害了他們運用這些材料所進行的研究(例如,他們會錯誤地將寫本中一部分文本的抄寫年代視作寫本中其他文本的抄寫年代)”[9]。這不僅適用于寫本中文本的研究,也適用于寫本中其他元素的研究,例如圖像、字母裝飾、頁緣裝飾等。

更多寫本地層學相關的理論與方法,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條列{1}。西方寫本學的研究對象大多是冊子本(codex),即將多紙從中對折形成一帖、單個帖或多個帖縫綴在一起形成的寫本形制。在敦煌寫本中,也存在類似的書籍形制。一些冊子是以繩線縫綴,一些冊葉是以膠相粘{2}。本文便以敦煌藏經洞發現的冊子本為例,分析其內部地層。

二 添加文本造成的寫本地層

前文所言寫本的“地層”“斷層”,敦煌寫本中也廣泛存在著,最常見的是添加文本所造成的多個層次。一份文獻抄畢,書手或會利用寫本剩余的空白接抄更多文本,其后獲得這份寫本的書手也可能會加抄更多的文本或留下雜寫。這些后續添加的文本層層累疊,形成寫本內部的地層。

其中,較難分辨的是同一書手所加抄的文本。在整個抄本書跡一致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判斷多個文本是一次性寫成的,是不同日期寫成的。兩個文本之間若有題記,或許意味著兩者的抄寫存在一定的時間間隔。以P.3833為例,這份寫本首尾皆殘,僅存《王梵志詩》卷3與《孔子項讬相(問)詩》一首,書跡前后一致,為一人所書。《王梵志詩》末尾有題記:“丙申年二月拾九日蓮臺寺學郎王和通寫記。”抄手在此處留下日期明確的題記,而后接抄的《孔子項讬相(問)詩》應不是在同一天書寫的。S.5556也有類似的情況。此冊首尾俱全,前為《觀音經》,有題記:“戊申年七月十三日弟子令狐幸深寫書、讀誦。”后接抄曲子詞《望江南》,雖字跡變大,仍是同一人書寫。其抄寫時間應在戊申年七月十三日以后。

一些抄手會加紙以容納更多的文本,P.4071便是一例。這本冊子存命課一份、《大佛頂如來頂髻白蓋陀羅尼神咒經》及藏文數行,命課后有開寶七年十二月十一日(即公歷975年初)靈州術士康遵題記。結合內容知此是術士康遵于開寶七年為生于后唐天成五年(930)的人所寫的命課草本[10-11]。命課、題記之后是《大佛頂如來頂髻白蓋陀羅尼神咒經》,值得注意的是,命課與經文的分界處恰好位于寫本物質形態上的分界處。P.4071首尾俱全,由兩帖構成。每帖中三紙對折形成六葉,兩帖之間有一折葉。《符天十一曜見生課》的結尾與題記恰好位于冊子的第15葉,即兩帖之間折葉的第3頁。我們可以推測,最后一帖不足以容納命課全文,書手于是另添一張折葉。后書手又想加抄《大佛頂如來頂髻白蓋陀羅尼神咒經》,于是在冊子末尾另補一帖六葉以容納經文。

敦煌寫本中,更常見的情況是不同人在同一份寫本中陸續添加文本。以P.3627+P.3867為例,這本冊子首殘尾全,起首是《漢八年楚滅漢興王陵變》,后有題記:“天福四年(939)八月十六日孔目官閻物成寫記。”抄畢后冊子仍有9頁空白,另一人接續書寫了六份啟狀{1}。其字跡粗拙,遠不如閻物成的,兼有涂改,表明書寫者對啟狀中的字詞并不熟悉,是學生習書。這六份啟狀占據了6頁,余下的3頁有另兩人的書跡:第一人書貸絹契兩件(《壬寅年(942)二月十五日莫高鄉龍缽畧貸生絹契》),第二人轉錄書儀用語。冊末最后一頁的右緣有題記:“癸卯年正月廿三日張通盈手書。”{2}其字跡與貸絹契、書儀習字相異,更接近前文啟狀的字跡。從啟狀末尾接至冊末題記,甚至可以看出學郎手中木筆墨水漸干,以至于題記時書跡已細淡不清。可推測冊末題記應為啟狀抄寫者留下的,題記中的張通盈應是啟狀的抄寫者。這份冊子各文本之間的先后關系為:天福四年八月閻物成抄《漢八年楚滅漢興王陵變》,三年多后,癸卯年(943)正月,張通盈利用冊子的空白頁抄寫啟狀,后又有兩人利用余下的空白頁轉抄貸絹契、書儀用語,其抄寫年代皆晚于張通盈抄寫啟狀。這份冊子呈現了寫本在一段時間內陸續添加文本、充實發展的過程。

在一些寫本中,后來人添加的文本與寫本原有的文本具有一定關聯,例如S.5554。這份冊子前部殘缺,抄《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后有另一人倒書,從冊末寫至第27頁,先是一篇愿文(第40—44頁),而后是《觀音偈》(第27—39頁)。《觀音偈》贊嘆觀世音菩薩慈悲度眾,其內容與《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相對應,是對《普門品》的通俗化改造[12]。獲取這本冊子的信士將愿文及《觀音偈》添補至冊末,或是出于禮懺儀式的需要,使持誦更為便利。

三 重復利用舊寫本產生的寫本地層

敦煌寫本中,存在利用廢棄寫本制作、裝幀、修補其他寫本的現象。這一做法將時代較早的寫本引入了時代較遲的寫本,在寫本內部形成了來自不同年代的地層。敦煌卷子中,時而能觀察到中古時期修復者的修補,盡管多數補紙已被現代修復人員從卷背剝離[13]。這些補紙上多有殘字,顯示它們剪自廢棄的寫本。一些寫本邊緣殘缺,缺口似是被一片一片裁下,其缺失的部分應成為了其他寫本的補紙[14]。一些冊子形制的寫本也使用廢棄的寫本殘片加固封皮和書脊,例如S.5589。這本方形的小冊內有若干真言及《散食文》,尺寸為12.5×11.5厘米。最外側的封皮上貼有一紙,覆蓋了書脊及冊子正背約三分之二的面積,書脊上另有三張形狀不規則的補紙。覆蓋冊子正背的紙張高度為13.5厘米,略高于冊子高度,多出的部分沿著封皮上下緣向封皮內側折疊,如同現代人包書皮。這張“書皮”上有兩行潦草的雜寫,一些字被裁去,說明其裁剪自另外一份寫本{3}。其上的雜寫并非冊子裝幀完后添加的,而是來源于其他已廢棄的寫本。

一些寫本則是直接使用舊寫本制成的,其紙張及其上的部分文本來自較早的年代,而新寫的文本則來自較晚的年代。戴仁(Jean-Pierre Drège)在對漢藏雙語寫本的研究中,詳細介紹了漢文卷子被拆解制成新卷子、貝葉本、經折本以書寫藏文的現象。對于這些寫本的紙張分析表明,被拆解的漢文卷子來自7至8世紀中葉及吐蕃時期[15]。一些10世紀的冊子本也由廢棄的卷子裁剪、折疊制成,例如Stein painting 209、S.5470、S.5640、S.5588等,其中一些冊子的紙張來自8世紀中葉以前[16]。

一些冊子的封皮也裁剪自舊寫本,例如Pelliot tibétain 44。此冊正文講述金剛橛密法的傳承歷史及蓮花生大師的事跡{1},含13個折葉,綁成一帖。最外層的折葉是冊子的封皮,封皮上有印章及漢字“敕”的下部筆畫,還有兩行前后被裁去的藏文,其中有年份“二年”“虎年”。根據武內紹人的考證,封皮上的年份為978年,封皮裁剪自于闐王尉遲達摩(Vi■a’ Dharma)致曹延祿的某封書信,類似的信件格式還見于P.5538天尊四年(970)于闐王尉遲蘇拉(Vi■a’ ■ūra)致沙州大王曹元忠的書信[17]。冊內第4葉與第24葉上也有印章,說明冊內正文的一部分葉子也裁自文書的邊角。

值得注意的是,封皮上藏文的書寫方向與冊內正文呈垂直關系,冊子的制作者曾將裁下的紙片旋轉90度,再作為封皮附在冊子外部。這種做法不是特例,還見于Pelliot tibétain 103和P.3494。Pelliot tibétain 103含《圣天所問經》《文殊至尊贊》等佛教文本,由7個折葉構成。折葉訂成一帖,最外層的折葉,即冊子封皮,殘損近半,僅存冊背部分。封皮同樣裁剪自廢棄寫本,其上原有的文字也曾被旋轉90度,與正文書寫方向垂直。P.3494為一本齋儀,由9個折葉沿著折痕外側粘貼而成。另有一張折葉包裹9個折葉,作為冊子的封皮。封皮內側有4行文字,同樣與冊內正文呈垂直關系,其內容與冊內第一篇佛堂文部分重合(第4頁第4行第10字—第5頁第3行第4字),且為同一人書寫。這份冊子的封皮應是裁自抄寫者本人未抄完便棄置的舊稿。

一個更為復雜的例子是P.2880,其內部既有重復利用舊寫本制成封皮而形成的地層,又有因陸續添加文本形成的地層,而其本身頁面的錯亂也增加了辨識其原有層次、識讀文本的難度。筆者對這份寫本進行了實物調查,并對相關問題進行說明。這本小冊僅6葉,如圖1所示,其主體部分由兩張折葉構成,另有一折葉包裹主體部分作為封皮。主體部分的兩張折葉上有詞匯清單,《敦煌經部文獻合集》定名為《雜集時用要字》[18]。包裹主體的封皮上,則有諸多雜寫與圖像。在分析這本冊子的內部層次前,需要指出這本冊子現在的頁面已錯亂,法國國家圖書館拍攝的縮微膠卷、彩色照片中顯示的頁面順序也是錯誤的,造成寫本內部層次難以辨清。頁面錯亂的原因是冊子主體部分的兩個折葉折疊方向錯誤,將原本應是折葉內側的內容折至了折葉外側,第一張折葉與第二張折葉的先后順序也顛倒了。據分析可知,此冊包含封皮在內的三個折葉有一共同特征:一面的折痕處有膠粘、撕扯的痕跡,形成紙色有異的狹長區域;另一面的折痕處則紙色均勻,沒有膠粘、撕扯的痕跡。有膠粘、撕扯痕跡的位置,應原本相互粘連,即圖1虛線處黏合的位置。主體部分的兩個折葉,折痕處有膠粘、撕扯的痕跡的一面應是折葉外側,折痕處無痕跡的一面則是折葉內側。本文依照粘貼、撕扯痕跡的規律及文本、墨色的銜接,模擬兩個折葉以相反的方向折疊,將折葉外側變為折葉內側,折葉內側變為折葉外側(即將第1頁變為第3頁,第2頁變為第4頁,第3頁變為第1頁,第4頁變為第2頁),并調換兩個折葉的前后位置,重新排列P.2880的頁面(附表)。

頁面重新排序后,頁與頁之間墨色轉變順暢,文本內容能相互銜接,我們也能更準確地分析冊子原有的文本、物質層次。從第3頁開始,兩個折葉上的內容依次為綾絹名目、鐺鏊名目(后附食物、地名、河渠、動物等雜項名目)、飯食名目。第10頁的人名清單延續至第11頁封皮內頁上,后有日期“庚辰年十月十二日”,人名與日期應抄自某份轉帖。在第11頁人名與日期下方,有4行文字,與正文書寫方向呈90度角,并與第2頁封皮內頁相接。其內容是:《論語·鄉黨》的結尾,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一句,尾題“論語卷第五”;后附第1篇至第10篇的篇名目錄(圖2)。這份冊子的封皮應裁自一份《論語》抄本,冊子的制作者同樣將裁下的紙張旋轉了90度。

正背封皮上還有《春座局席社司轉帖抄》(第1頁)一份{1}。抄寫者將冊子往右旋轉90度,書口朝上,書脊朝下,從左往右直行書寫。至社人名的部分,抄寫者再度將冊子往右旋轉90度,利用頁面空隙抄寫人名。轉帖上有涂畫,內容無法辨識。頁緣還有“社官”“佛說地藏菩薩經”“二(爾)時地藏菩薩”等雜寫。正面封皮內頁上則有人像與馬頭(第2頁),背面封皮外側為學郎習字(第12頁)。正背封皮上除《論語》以外的文字皆未穿過封皮的折痕,其中一些文字明顯止于折痕,這意味著這些文字是在封皮粘至冊子后才添加的。

四 結 語

本文所討論的寫本或為一人或多人先后抄寫的文本,或為有廢棄寫本的殘片,這些寫本綜合了不同時段存留的書寫,具有層累的內部結構。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展現了中古時期人們如何裝幀、修復、使用、再利用寫本,為物質文化史、書籍文化史研究提供了更多細節;另一方面,在西方寫本“地層學”的啟發下,本文通過剖析寫本的文本、物質層次,重建了一些寫本形成、變化的過程,為相關文獻整理、寫本編目提供參考。正如考古遺址中對不同地層的劃分,對于寫本“地層”的識別能讓我們更好地判斷寫本各組成部分的先后關系及其性質,復原寫本文本、形態上的變化與增減。完整地理解單個寫本的變化歷史以及每一次變化相應的背景,將會為寫本編目、文本研究提供更多信息。

致謝:感謝北京大學法藏敦煌文獻研究小組榮新江教授、史睿副研究員及其他組員的點評與建議,感謝劍橋大學高奕睿教授的指導。英國國家圖書館Mélodie Doumy、Han-Lin Hsieh、法國國家圖書館Nathalie Monnet為查看寫本實物提供幫助,謹此致謝。

參考文獻:

[1]Masai,Fran?觭ois. Paléographie et codicologie[J]. Scriptorium,1950,4(2):293.

[2]Derolez,Albert. Quelques problèmes méthodologiques posés par les manuscrits autographes:Le cas du Liber Floridus de Lambert de Saint-Omer[C]// Jean Glénisson. ed.. La paléographie hébra?觙que médiévale(Paris,11-13 septembre 1972). Paris:?譩ditions du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1974:31.

[3]Lied,Liv Ingeborg and Marilena Maniaci. Bible as Note-

pad:Tracing Annotations and Annotation Practices in Late Antique and Medieval Biblical Manuscripts[M]. Berlin:de Gruyter,2018.

[4]Maniaci,Marilena. The Medieval Codex as a Complex Container:The Greek and Latin Traditions[C]//Michael

Friedrich and Cosima Schwarke,eds. One-Volume Libr-

aries:Composite and Multiple-Text Manuscripts. Berlin:de Gruyter,2016:27-46.

[5]Robinson,Pamela. Self-contained Units in Composite Manuscripts of the Anglo-Saxon Period[J]. Anglo-Saxon England,1978(7):231-238.

[6]Johnston,Michael and Michael Van Dussen. Introduction:Manuscripts and Cultural History[C]//Michael Johnston and Michael Van Dussen. eds. The Medieval

Manuscript Book:Cultural Approaches. Cambridge: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5:4.

[7]Andrist,Patrick,Paul Canart and Marilena Maniaci. La syntaxe du codex:Essai de codicologie structural[M]. Turnhout:Brepols,2013:8,59-61.

[8]Gumbert,Johann P.. C Catalogue and Codicology. Some Reader’s Notes[C]//Monica Hedlund, ed.. A Catalogue

and Its Users:A Symposium on the Uppsala C Collection of Medieval Manuscripts. Uppsala:Acta Universitatis Up-

saliensis,1995:62.

[9]Gumbert,Johann P.. Codicological Units:Towards a Terminology for the Stratigraphy of the Non-Homogeneous Codex[C]//Edoardo Crisci and Oronzo Pecere, eds. Il

codice miscellaneo,tipologia e funzioni. atti del convegno internazionale(Cassino,14-17 maggio 2003)." Turnhout: Brepols,2004:18.

[10]華瀾. 簡論中國古代歷日中的廿八宿注歷:以敦煌具注歷日為中心[G]//敦煌吐魯番研究:第7卷. 北京:中華書局, 2004:413.

[11]關長龍, 輯校. 敦煌本數術文獻輯校[M]. 北京: 中華書局,2019:1377.

[12]汪娟. 敦煌寫本《觀音禮》初探[C]//潘重規, 等. 慶祝吳其昱先生八秩華誕敦煌學特刊. 臺北:文津出版社, 2000:307-338.

[13]榮新江. 英國圖書館藏敦煌漢文非佛教文獻殘卷目錄(S.6981-13624)[M].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27.

[14]劉郝霞.古人對敦煌俗文獻的修補、修復與再利用[J]. 圖書與情報,2014(4):138.

[15]Drège,Jean-Pierre. Notes codicologiques sur les manus-

crits de Dunhuang et de Turfan[J]. Bulletin de l'?譩cole

fran?觭aise d'Extrême-Orient,1985,74:496-500.

[16]馮婧. 西方寫本研究對敦煌寫本研究的啟發:以實物寫本學、比較寫本學為例[G]//敦煌吐魯番研究:第21卷.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320-325.

[17]Takeuchi Tsuguhito. Sociolinguistic Implications of the Use of Tibetan in East Turkestan from the End of Tibetan Domination through the Tangut Period (9th-12th

c.)[C]//Desmond Durkin-Meisterernst et al. eds. Turfan Revisited:The First Century of Research into the Arts and Cultures of the Silk Road. Berlin:Reimer,2004:341-343.

[18]張涌泉. 敦煌經部文獻合集:第8冊[M]. 北京: 中華書局,2008:4212-4217.

{1} 相關研究見Albert Derolez,“Quelques problèmes méthodologiques posés par les manuscrits autographes:Le cas du Liber Floridus de Lambert de Saint-Omer,” in Jean Gléni-

sson,ed.,La paléographie hébra?觙que médiévale (Paris,11-13 septembre 1972),Paris:?魪ditions du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1974,p. 27-36;Albert Derolez,The Autograph Manuscript of the Liber Floridus:A Key to the Encyclopedia of Lambert of Saint-Omer,Turnhout:Brepols,1998;Albert Derolez,The Making and Meaning of the Liber Floridus:A Study of the Original Manuscript,Ghent,University Library MS 92,London:Harvey Miller Publishers,2015.

{1} 這類寫本被稱為“重寫本”(palimpsest)。

{2} 參見Nicholas Pickwoad,“The Use of Fragments of Medieval Manuscripts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Covering of Bindings on Printed Books,” in Linda L. Brownrigg and Margaret M. Smith,eds,Interpreting and Collecting Fragments of Medieval Books. Los Altos Hills,CA:Anderson-

Lovelace;London:Red Gull Press,2000,pp.1-20及“中世紀寫本殘片數字研究實驗室”項目網站(https://fragmentari-

um.ms/)。

{3} 此書標題中的“句法”并非是語言學意義上的句法。作者將寫本的物質構成(寫本的制作材料、書體、墨水、開本、裝幀、頁面布局等)比作句子中的單詞,而“句法”指的是這些形態學元素的結合方式與相互關系。參見Patrick Andrist,Paul Canart and Marilena Maniaci,La syntaxe du codex:Essai de codicologie structurale. Turnhout:Brepols,2013,p. 9.

{1} 更多相關研究,參見Patrick Andrist,Paul Canart and Marilena Maniaci,La syntaxe du codex:Essai de codicologie structurale. Turnhout:Brepols,2013,pp.11-44;Alessandro

Bausi,ed.,Comparative Oriental Manuscript Studies:An Introduction. Hamburg:COMSt,2015,pp.511-520;Michael

Friedrich and Cosima Schwarke,eds,One-Volume Libraries:Composite and Multiple-Text Manuscripts. Berlin:de Gruy-

ter,2016;Alessandro Bausi,Michael Friedrich and Marilena Maniaci,eds,The Emergence of Multiple-Text Manuscripts.Berlin:de Gruyter,2020.

{2} 關于敦煌寫本中的冊子本,參見Jean-Pierre Drège.“Les cahiers des manuscrits de Touen-houang,” in Michel Soymié,ed.,Contributions aux études sur Touen-

houang. Genéve:Librairie Droz,1979,pp.17-28; 杜偉生《敦煌古書縫繢裝和粘葉裝》,見杜偉生《中國古籍修復與裝裱技術圖解》,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第451—459頁;李致忠《敦煌遺書中的裝幀形式與書史研究中的裝幀形制》,《文獻》2004年第2期,第75—97頁;方廣锠《談粘葉裝》,見方廣锠《方廣锠敦煌遺書散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54—183頁;Jean-Pierre Drège,“Les codices,” in Jean-Pierre Drège and Costantino Moretti,eds,La fabrique du lisible:La mise en texte des manuscrits de la Chine ancienne et médiévale,Paris:Collège de France,Institut des hautes études chinoises,2014,pp. 373-376; 方廣锠《從敦煌遺書談中國紙質寫本的裝幀》,《文獻》2018年第1期,第14—22頁;Imre Galambos,Dunhuang Manuscript Culture:End of the First Millennium. Berlin:de Gruyter,2020,pp.24-

66; 馮婧《敦煌的縫綴裝冊子與外來寫本文化》,《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23輯,中華書局,2022年,第83—103頁;Jing Feng,Producing and Using Codices in Tenth Century

Dunhuang. Ph. 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mbridge,2022.

{1} 錄文見趙和平《敦煌表狀箋啟書儀輯校》(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60—364頁。

{2} 陳國燦《敦煌所出諸借契年代考》(《敦煌學輯刊》1984年第1期,第7頁)、沙知《敦煌契約文書輯校》(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07頁)、土肥義和《八世紀末期—十一世紀初期燉煌氏族人名集成:氏族人名篇·人名篇》(東京汲古書院,2015年,第435頁)讀為“張通溫”;池田溫《中國古代寫本識語集録》(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0年,第483頁)讀為“張通富”;Michel Soymié et al,Catalogue des manuscrits chinois de Touen-houang:Fonds Pelliot chinois de la Bibliothèque nationale,IV (Paris:?魪cole francaise d’Extrême-Orient,1991,p.115)讀為“張通盈”;趙和平《敦煌表狀箋啟書儀輯校》(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63頁)讀為“張通儒”。

{3} 書皮朝內粘貼的一面也隱藏著文字,可辨認出“釋迦牟尼佛”諸字。

{1} 相關研究見F. A. Bischoff and Charles Hartman,“Padmasambhava’s Invention of the phur-bu Ms. Pelliot tibétain 44,” in ?魪tudes tibétaines dédiées à la mémoire de Marcelle Lalou. Paris:Librairie d’Amérique et d’Orient, 1971,pp.11-28; 羅秉芬《西藏佛教密宗本尊金剛橛的來歷——伯希和藏文手卷44號譯注》,羅炤等《藏學研究文選:祝賀王森先生從事藏學研究工作五十周年》,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1—76頁;Cathy Cantwell and Robert Mayer,Early Tibetan Documents on Phur pa from Dunhuang. Wien:Verlag der ?魻sterreich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

aften,2008,pp.41-67.

{1} 錄文參見寧可、郝春文輯校《敦煌社邑文書輯校》,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06—208頁。

收稿日期:2023-07-3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敦煌冊子本所見絲綢之路中古書籍史研究”(24CZS026)

作者簡介:馮婧(1991—" ),女,湖南省瀏陽市人,英國劍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系博士,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雅博士后,主要從事敦煌學、寫本學和書籍史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歡
敦煌文本研究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亮麗的敦煌
當代陜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2
絕世敦煌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18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電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免费网址| 亚洲三级成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鸭|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中文字幕丝袜一区二区| 日本精品影院|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中文字幕| 一级片免费网站|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 91在线丝袜|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91高清在线视频| 91精品国产91欠久久久久|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色欲| 日本不卡在线|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九色国产在线|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91av在线| 伊人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欧美激情综合一区二区| 久久中文字幕av不卡一区二区|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第5页| 欧美a在线看|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69av在线|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久久国语对白| 欧美69视频在线|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日韩欧美网址|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亚洲第一黄色网|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午夜人性色福利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a毛片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亚洲一级毛片|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最新痴汉在线无码AV|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视频网| 男女猛烈无遮挡午夜视频| 青青网在线国产|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日韩在线中文| 一级在线毛片|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 婷婷激情亚洲|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