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藝術收藏展的策展邏輯是一個復雜而有趣的研究領域。收藏展產生于當代藝術更新變化的策展語境,策展人開始關注到藝術市場中藏家這一新興角色,將其藏品置于策展邏輯中探尋更具價值的展現方式,與觀眾建立聯結并形成一條完整的當代藝術收藏展互動儀式鏈。收藏展不僅是藏家多元化與藏品多樣性的展示,對應地也會對當代藝術與社會現象產生策展影響。本文期望為未來當代藝術收藏展策展邏輯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有助于進一步完善策展實踐。
關鍵詞:當代藝術;收藏展;策展邏輯;互動儀式鏈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4)29-00-03
我們如今正處在當代藝術持續發展的環境中,立足于新語境的新類型——收藏展也在不斷進化完善。收藏展是依托藝術市場中的重要角色——藏家(私人或機構),展示其具有一定體系與風格的藏品,體現圈層內部審美并影響藝術市場風向的展覽。本文研究的收藏展是以藝術藏品為主,呈現藏家在當代藝術中的面貌與態度,突出其對當代藝術不斷向前發展的推動作用。
一、收藏展的策展語境
收藏展的策展語境以當代藝術的發展進程為背景,建立起一個可供藏家與藏品交流借鑒的平臺。藏家的藏品集中表現當代藝術前衛先鋒的特點,收藏類目與具體藏品會隨著當代藝術市場的風向而改變,藏品多樣性會完善藏家的收藏矩陣。進入當代藝術的藏家及其風格各異的藏品使策展語境有了新的選擇,收藏展應運而生。
(一)當代藝術的定義與特點
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指“現在進行時”的藝術,從20世紀60年代持續至今,包括繪畫、雕塑、影像、裝置、行為、表演等具體門類;也可以指具有當代“意識”或“形式”的藝術,藝術家通過各種各樣的藝術實驗與形式傳遞觀念、表達看法。當代藝術最早可追溯到法國藝術家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在20世紀初用小便池創作的《泉》。興起于20世紀60—70年代的藝術運動包括波普藝術、觀念藝術、行為藝術、環境藝術、裝置藝術、影像藝術等;80—90年代的藝術流派包括生物藝術、新表現主義、新波普藝術、新前衛藝術、新媒體藝術等;進入千禧年,以上各種形式的藝術仍在持續發展,并出現NFT藝術、元宇宙藝術等更多種形式的藝術。藝術與身份、科技、社會、文化等關系也愈加緊密。當代藝術具有抽象表現、挑釁傳統、顛覆現實、不易理解等特點。
(二)當代藝術收藏的概況
相比以往人們普遍收藏的古董、書畫、郵票、錢幣等,當代藝術藏家收藏了更多媒介與形式的藏品。畫廊、拍賣行、藝博會等成為當代藝術品交易的主要場所,當代藝術市場也已成為全球藝術市場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一些當代藝術品以“天價”成交,得到了藏家與觀眾的矚目,也引領著當代藝術市場的風向。隨著科技的發展,NFT藝術等數字藝術成為當代藝術收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藏品通常以在線展示或數字文件的形式存在,挑戰了藏品傳統的展示與收藏方式。許多藏家也在關注社會、文化等議題,他們試圖用其藏品來探討性別、身份、環境等全球性問題,以此引發觀眾的思考與討論。
(三)當代藝術收藏展的興起
在知網中以“當代藝術收藏展”為主題進行搜索梳理,可以發現自21世紀以來,收藏展開始愈發出現在觀眾視野中。如早期學術型研究性的“失蹤的美術史記憶:王明賢當代藝術+收藏展”,展示了王明賢多年來集中國美術史創作、收藏與研究一體化的工作成果,包括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美術為素材創作的近50件作品和20年來搶救性收藏六七十年代美術的原作與歷史資料,呈現了被遺忘的非常時期的美術史。從實踐角度來看,具有代表性與影響力的私人藏家——烏利·希克(Uli Sigg)的“麻將(Mahjong)”全球收藏巡展,歐洲藝術界甚至將其視為西方認識中國當代藝術的《圣經》[1]。展覽呈現的藝術創作跨越四分之一世紀,深刻折射出自改革開放后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變遷。機構藏家如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舉辦的收藏展——“陌生風景(A Beautiful Elsewhere)”,展出了近100件/組臻選自基金會館藏的作品,其中不乏中國當代藝術家的杰作。時至今日,當代藝術收藏展的舉辦數量不斷遞增,有關其策展邏輯、主題類型的學術研究也亟待進行。
收藏展的策展語境需注意當代藝術的“當代性”,我們的價值標準處于“現在進行時”,這是一種延續性與不確定性的觀念形態。藏品多樣性為策展語境提供了新選擇,同時也要考慮當代藝術品所謂的“后當代性”。
二、收藏展的策展邏輯
這里將運用美國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的互動儀式鏈(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理論來分析收藏展中深諳其中的策展邏輯。社會學的相關研究起初集中在微觀領域。在微觀過程中,互動儀式(IR)是人們最基本的活動,是社會學研究的基點。人們的一切互動都發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至少包括由兩個人組成的際遇(Encounter)。而柯林斯提出由微觀情境構成了宏觀社會,即宏觀過程來自互動網絡關系的發展,來自局部際遇所形成的鏈條關系——互動儀式鏈[2]。收藏展的策展邏輯通過策展人、藏家、觀眾這三個情境共同構成的互動儀式鏈傳播收藏展的價值能量。
(一)策展情境——聚集與排他
策展這一選擇行為首先滿足了互動儀式鏈的前兩個構成因素——群體聚集與排斥局外人的屏障。在收藏展的策展情境中以當代藝術藏家為目標對象,將策展人、藝術家、畫廊主、拍賣行、創始人、主理人、雜志主編、美術館館長、金融投資人等不同身份的藏家置于策展邏輯中。現在值得關注的一點是,當代藝術藏家年齡層面的更新迭代——從80后、90后中青年藏家向Z世代、00后新青年藏家轉變。這些新青年藏家系統地學習并了解當代藝術的理論知識,有些具備海外留學的背景且持續活躍在當代藝術圈中從事相關工作;他們同時具有一定的財富積累與果斷的投資眼光,發現當代藝術語境下的新作品,成為當代藝術市場發展的新動力。如2023年上海油罐藝術中心舉辦的中國新世代收藏家展覽“藝術的朋友”,聚焦現時活躍于當代藝術界中的新世代收藏家及其近3年所藏,容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與不同媒介的創作。還需排除收藏非當代藝術品與不成一定體系或風格的藏家,他們之間的互動在當代藝術收藏展的策展情境中不發生或儀式鏈不完整,故排斥不利的局外人屏障。
(二)藏家情境——相互關注的審美焦點
藏家情境包含了互動儀式鏈的第三個構成因素——相互關注焦點。當代藝術收藏展的策展目的要體現藏家圈層內部審美,將焦點放在如何展現收藏趨勢與引領市場風向上,為策展人、藏家、觀眾滿足圈層社交的需求,策劃一場“審美聚會”。在藏家情境中也會看到呈現不同面貌與態度的他人當代藝術藏品,比較分析自己與他人的審美取向,能夠了解自身所處的圈層階級,便于完善彼此的收藏矩陣,推動當代藝術市場消費端的審美高質量發展。新世代藏家更渴望表現與關注,他們希望被收藏展的策展人選擇,可以與其他藏家同行進行交流,得到專業藝評人對自己藏品的反饋與媒體的宣傳,體現的審美在互動儀式鏈中被觀眾認可,藏家情境就此完整形成。
(三)觀眾情境——共享的情感與互動狀態
互動儀式鏈的第四個構成因素是共享的情感狀態,這一情境由前來觀看收藏展的觀眾達成。藏家目前大多依舊保持著“私人性”的特征,出于自身品位喜好與投資獲利的動機收藏當代藝術,其藏品與觀眾見面交流的機會甚少,因此相關的學術研究更需要關注收藏展互動儀式鏈中的觀眾情境。觀眾除在審美層次上共享情感狀態外,接連產生的互動行為也會對當代藝術市場消費端帶來影響。觀眾購買門票來觀看收藏展這一行為可視作藝術消費,但收藏展不同于其他類型的展覽,它具有產生藝術收藏欲望的觀眾情境。觀眾情境由藝術消費向藝術收藏過渡,共享的情感狀態由審美觀賞轉變為收藏互動。日本知名工薪族藏家宮津大輔所作的《工薪族當代藝術收藏之道》為想要收藏當代藝術的觀眾降低門檻,快速進入藏家圈層。宮津大輔1963年生于日本東京,“當代藝術家與我生在同一個時代”。他只是一位普通上班族,既沒有繼承過任何遺產,也不是來自富裕家庭,更沒有任何藝術背景。自1994年他第一次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買下草間彌生的畫后,陸續購進了300余件當代藝術品,其中不乏許多著名當代藝術家的早期作品。宮津大輔因收藏當代藝術品所習得的實際經驗為觀眾情境中的藝術消費——收藏的過渡與轉變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價值。收藏展將部分觀眾納入藏家圈層,一方面能刺激當代藝術市場向新發展,另一方面也在延展當代藝術藏家的“公眾性”,“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收藏家”。
收藏展是一場當代藝術互動儀式,由策展人、藏家、觀眾組成的際遇發生在當代藝術具體的情境中,如美術館、藝博會、公教活動等其他藝術機構與項目。策展人選擇藏家又影響觀眾,這些微觀情境所形成的互動儀式鏈對當代藝術收藏展的宏觀邏輯具有積極的研究意義。
三、收藏展的策展影響
收藏展是傳播藝術精神與人文價值的重要載體,它通過視覺的審美感受使觀眾更好地尊重、接受、理解當代藝術。收藏展不僅促進了策展人與藏家、藏家與藏品、藏品與觀眾之間的當代藝術交流,更是一種藏家為其藏品增值的手段,推動了當代藝術市場的經濟增長與持續發展。收藏展也時常關注當代社會,反映并探討多種社會現象與藝術熱點,成為觀眾更想要了解藏品真正價值的重要場域。
(一)意見領袖的“隱性價值”
進入收藏展策展選擇范圍內的藏家大多是熱愛當代藝術、富有一定財力、了解相關知識并崇尚審美精神的人,這一小眾人群可稱為當代藝術收藏圈的意見領袖。這些來自畫廊、拍賣行、美術館、雜志媒體、金融企業、公益組織、藝術基金會等不同機構的意見領袖組成收藏展的藏家圈層。對藏家圈層內部來講,收藏展能完善藏家結構,增加圈層凝聚力,整體提升藏家圈層的地位階級,從而抬高其藏品的價格價值;對當代藝術市場來講,收藏展的藏家多元化是宣傳推廣的方法之一,增加媒體曝光度會使這些意見領袖拿出自己手中具有代表性與影響力的“當家之作”交流互動,借助收藏展這一平臺促進了藏品的買賣與交易,也提高了在市場上的流通速率。
(二)迎合收藏展的藝術家創作
在收藏展的策展邏輯中有兩個構成要素——藏家與藏品,都離不開藝術家創作這一原始生產力。當代藝術家的現實狀態呈“金字塔結構”,位于上位圈的少數藝術家名利雙收,中間圈層的藝術家努力堅持,其他的大多數藝術家還在苦苦尋求在藝術市場中生存下去的叢林法則。創作迎合藏家品位喜好的當代藝術品并使其成為藏品,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藝術家的生存問題,又可以使藝術家的地位身份得到提升。藝術家依托藏家得到更多的藝術贊助,通過收藏展得到更好的曝光機會,積累的參展經驗是藝術家最好的個人履歷。收藏展選擇的由藝術家創作的藏品使更多藏家的關注點回歸到藝術家創作的本體,尋找靈感與創意兼具的當代藝術品作為藏品。
(三)豐富展覽類型
美術館等藝術機構舉辦常見的展覽類型為藝術家個展、藝術主題展、周年紀念展等。展覽作為重要的藝術項目之一敏銳地感知到當代藝術中的新現象,有關藏家及其藏品的收藏展接續出現。當代藝術收藏展可以與以上常見的展覽類型相結合構造出新的展覽,也可以與同樣基于當代藝術、科技迭代、精神心理等新語境出現的新展覽類型——展館特別展、互動裝置展、藝術療愈展等聯合舉辦出對觀眾更具吸引力的展覽。如今的當代藝術收藏展除了保持審美觀賞性,還要具備與觀眾互動的藏品多樣性,從觀眾的視角出發作出策展選擇。
收藏展展示了創新的當代藝術交流方式,通過增加藏家及其藏品的媒體曝光度促進市場買賣與交易,這一影響對應地也會改變藝術家的原始創作,使藝術家更偏好創作市場導向型的作品。收藏展另一影響是拓展了展覽的邊界,與不同的展覽類型重構出更受觀眾歡迎的藝術展覽。收藏展也在傳播藝術精神與人文價值,反映社會問題與藝術價值等方面[3],對藝術、文化及社會各界產生著重要的策展影響。
展望未來,當代藝術收藏展的策展邏輯,我們還應當從藏家與藏品兩個構成要素來思考其中的緊密關系。我們可以將收藏展這一“類型展覽”進行邊界重構,把以藏家為展現主體與以藏品為展現對象的兩種不同展覽主題結合起來,打造一場“名人藏品展”。“名人藏品展”的藏家清單選擇演員、音樂家、舞蹈家、小說家、企業家、電影導演、學術專家、體育選手等海內外不同領域在當代藝術收藏圈中有一定地位名氣的意見領袖。這些名人藏家的身份能幫助“名人藏品展”快速增加媒體曝光度,在宣傳推廣上達成流量最大化的策展目的。“名人藏品展”的具體藏品選擇可以體現名人藏家的審美喜好、童年和成長經歷、愛情友情與親情等收藏價值觀的當代藝術品,將不同媒介與形式的藏品置于收藏展的空間中,以此增加“名人藏品展”的藏品多樣性。“名人藏品展”對觀眾來講是極具吸引力的收藏展,這些名人藏家向觀眾展現自己收藏的當代藝術品并與之交流互動,不僅借機與觀眾(粉絲)建立聯結,更滿足了觀眾對其私生活的好奇心,塑造擁有高品位的人設形象以期帶來經濟方面的“隱性價值”。
參考文獻:
[1]劉亭廷.烏利·希克(Uli Sigg)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個案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20.
[2]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第1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3]胡丹玲.在國際展覽中看藝術品收藏——以卡塞爾文獻展為例[J].收藏與投資,2023,(01):122-124.
作者簡介:張浩妍(1999-),女,吉林長春人,碩士,從事藝術管理研究;張金霞(1976-),女,吉林長春人,碩士,副教授,從事藝術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