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黨全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之際,人民日報出版社舉辦《奮斗的足跡》新書發布會暨“四千”精神踐行者座談會,講述奮斗故事,激發奮進力量,很有意義。借此機會,以“弘揚‘四千’精神 助推全面深改”為題談點認識體會。
“浙商源起于浙江獨特的文化基因,源起于對傳統計劃經濟的突破,源起于浙江資源環境的約束。從這個意義上說,浙商也代表了浙江廣大干部群眾的創造精神、創新精神和開放精神。浙江之所以能夠由一個陸域資源小省發展成為經濟大省,正是由于以浙商為代表的浙江人民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正是由于歷屆黨委、政府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大力支持,放手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四千”精神的文化基因、歷史背景、具體內涵和實踐作用,可謂高瞻遠矚。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鑄就了當代中國的巨大發展,催生了古老神州的滄桑巨變,也孕育了許許多多的偉大精神。回顧回望,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四千”精神,我這個年齡段的人對它更為熟悉。不過,第一次聽到“四千”精神究竟是哪一年已經記不太清楚,但當時深受觸動、大為感動的心情確鑿無疑,因為這幾句話太樸實真誠、卻又太具感染力沖擊力了。后來,每每聽到、看到這“四千”精神,都倍受激勵、深感振奮。這次經過回憶感到,自己第一次聽到“四千”精神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已經30多年了。而通過檢索發現,1983年1月11日的《浙南日報》(《溫州日報》的前身)在2版《社隊企業極需各方支持》一文中提到“四千”精神,1985年5月12日的《解放日報》頭版頭條文章《溫州三十三萬人從事家庭工業》中同樣提到“四千”精神。40多年過去了,“四千”精神歷久彌新、不斷豐富,愈發彰顯出時代價值和實踐力量。
“四千”精神反映了“三個歷程”。一是創業歷程。主要是指溫州人、溫州老板窮則思變、發憤圖強,干事創業、發家致富的歷程。想想看,當年有多少溫州人懷著甩掉窮帽子、過上好日子的夢想和勇氣走出家門、走出溫州,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后來又有多少人憑借“四千”精神創業成功?改革開放初期,溫州人敢為人先,大膽沖破計劃經濟體制束縛,率先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市場經濟,開創許多“第一”,形成“溫州模式”,創造了令人矚目的發展奇跡。二是發展歷程。主要是指從個人到群體、從一地到多地、從溫州到浙江,獲得成功、實現發展的歷程。涓涓細流,匯成大海。一個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調動起來了,一個個市場主體的活力迸發了,結果就是發展,就是一個地方、一個區域的發展。正是在“四千”精神引領下,浙江經濟始終保持旺盛活力、不斷發展壯大,浙江經濟總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四,浙江的民富程度、居民生活水平在全國名列前茅,正在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三是心路歷程。主要是指溫州人、浙江人乃至所有具有“四千”精神者的心理、心靈歷程。任何一種偉大的精神,都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自動形成,而是主觀和客觀的結合。“四千”精神來自溫州人的創業實踐,也反映他們的心路歷程。對于這一點,相信在座的各位企業家感受更加深刻。
“四千”精神經歷了“三個躍遷”。一是從浙江走向全國。發端于溫州,擴展到浙江,傳布于四方,“四千”精神已經走向了全國,影響了許許多多的人,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從杭州的娃哈哈到上海的大眾交通,從蕭山的航民集團到西雙版納老舊制糖廠,從寧波的海倫鋼琴到齊齊哈爾市梅里斯區,“四千”精神在全國各地生根發芽,被注入更多的活力。二是從經濟領域走向其他多個領域。生成在民營企業、經濟領域,延伸到其他多個領域乃至各行各業,“四千”精神的輻射版圖不斷擴大。百度搜索“四千”精神,相關信息多達2000多萬條。從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到搞好社區服務,從進行招商引資到開展宣傳推介,“四千”精神在不同領域發揮著積極作用,被賦予更多的內涵。三是從行為作風層面上升到思想文化層面。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推動偉大事業。“四千”精神為什么會產生、能形成?“四千”精神的內涵是什么、意義是什么?“四千”精神與中國精神、時代精神的關系如何理解、如何把握?新時代如何更好地弘揚、踐行“四千”精神?這些方面的實踐探索和研討交流始終在進行中、深化著,不同內涵的“新四千精神”不時可以聽到、看到。
新時代如何更好地弘揚、踐行“四千”精神?感到可以從三個方面著力:
第一,以“四千”精神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擘畫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藍圖,從改革開放到深化改革開放、從全面深化改革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唯有振奮精神、迎難而上,才能攻堅克難、破浪前行。凝聚改革共識、破解改革難題,仍然需要弘揚和踐行“四千”精神;以“四千”精神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時代呼喚、實踐要求。
第二,以“四千”精神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征和重要趨勢,今天的中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經濟、中國的發展已經不可能脫離世界發展。當前,國際形勢持續發生深刻復雜變化,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變亂交織、一團亂麻,戰火綿延、爭端紛起,各種挑戰空前增多。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無論推動我國發展、實現奮斗目標還是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人類發展,都需要我們具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和“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精氣神,需要弘揚“四千”精神。比如,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就需要繼續“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而且是走更遠的千山萬水、說更多樣的千言萬語、想更新的千方百計,吃更辛苦的千辛萬苦。
第三,以“四千”精神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我們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在黨的二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偉大夢想、偉大目標,必須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需要弘揚偉大的中國精神包括可貴的“四千”精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弘揚“四千”精神,有利于凝聚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力量,以有利于增強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作者為人民日報社辦公廳主任,本文為作者在《奮斗的足跡》新書發布會暨“四千”精神踐行者座談會上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