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建設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堅決維護社會穩定,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論述為推進訴源治理工作提供了戰略指引和基本遵循。訴源治理工作是人民法院主動融入國家治理、社會治理的有效路徑,也是以審判工作現代化服務保障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方式。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淮安法院”)牢牢把握上級部署要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著力打造“淮上楓橋”訴源治理品牌,全過程發揮人民法院在訴源治理中的參與、推動、規范和保障作用,全鏈條構建覆蓋前端源頭預防、訴前訴非銜接、訴中實質化解、訴后延伸治理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體系,努力為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一、著眼潛在矛盾糾紛,在生發前做好源頭預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治理的最好辦法,就是將矛盾消解于未然,將風險化解于無形。”矛盾無處不在、風險無時不有,不僅需要治已病的“末端化解”,也需要治未病的“源頭預防”,才能將矛盾糾紛防于未發之態、止于未發之時。淮安法院堅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服務下傾,以打造“無訟淮安”創建升級版為牽引,扎實組織開展好四項活動。
扎實開展“法官進網格”活動。“法官進網格”是延伸司法服務觸角、提升司法服務水平、強化基層治理能力的重要載體。淮安法院注重將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工作融入“精網微格”,組織法官和法官助理與基層網格掛鉤聯系,健全矛盾聯合排查、糾紛聯動化解、法治聯手宣講等“三聯”工作機制,定期下沉網格開展走訪活動,做到“三清三掌握”,即矛盾糾紛底數清、涉訴案件底數清、涉法涉訴信訪底數清,掌握重大案事件,掌握矛盾糾紛現狀,掌握社情動態,推動矛盾糾紛就地發現、就地調處、就地化解。
扎實開展法潤民企“雙走進”活動。推進涉企糾紛源頭預防化解既是推進訴源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必然要求。淮安法院堅持每季度開展法潤民企“雙走進”活動,邀請企業家走進法院座談交流,組織法官走進企業提供法律服務,及時梳理匯編企業關切的法律政策條文和示范裁判案例,精心提供“啄木鳥”法律體檢、“點單式”法治宣講等服務,幫助企業防范化解生產經營中遇到的法律風險隱患。
扎實開展“楓橋式人民法庭”創建活動。人民法庭是助力預防化解矛盾糾紛的前沿陣地,也是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載體。淮安法院以爭創“楓橋式人民法庭”為契機,充分發揮人民法庭“一線”優勢,積極參與轄區“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無訟’村(社區)”創建,協助培育鄉村“法治帶頭人”“法律明白人”,運用司法資源對轄區糾紛類型、特點、趨勢進行研判預警,通過專題性調研報告、針對性工作建議等方式,幫助消除各類風險隱患和矛盾糾紛。
扎實開展“優+融合法庭·法官驛站”建設活動。江蘇高院積極推進“融合法庭”建設,推動與鎮、村兩級“一站式”平臺資源整合、信息融合、力量聚合,以更小的細胞積極融入黨委領導的社會治理體系和訴源治理大格局。淮安法院把建設“優+融合法庭·法官驛站”作為參與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化解的最小支點,在鎮級“一站式”平臺建設“優+”融合法庭,在村級“一站式”平臺建設“優+”法官驛站,建立法官和法官助理“周聯系、月駐站、季排查”機制,助力提升基層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法治化水平。
二、著眼已發矛盾糾紛,在立案前加強訴非銜接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聚焦“治初病”,抓好前端調處、多元調處,是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重要要求。圍繞推進訴非銜接工作,按照江蘇高院關于健全“社會解紛在前、法院訴訟斷后”的遞進式矛盾糾紛分層過濾體系的要求,淮安法院主動融入地方黨委政府領導的社會治理大格局中,推動完善覆蓋市、縣、鎮、村四級的矛盾糾紛化解網絡,打造形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的訴源治理工作新模式。
推動市級層面發揮樞紐作用。中級法院在訴源治理中處于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對上承擔貫徹落實上級部署職責,對下負責指導基層法院工作,是推進訴源治理工作的重要組織者、協調者。淮安法院切實發揮統籌協調、監督指導作用,整體謀劃推進全市法院訴調對接平臺建設,分類制定訴非銜接機制,為下級法院推進相關工作提供示范指引。同時,積極爭取地方黨委、政府領導支持,推動將萬人起訴率等指標納入平安建設考核體系,更好壓實各方責任、凝聚解紛合力。
推動縣區層面強化平臺建設。縣區法院是因地制宜加強訴調平臺建設、推進平臺實質化運行的直接責任主體。淮安法院積極組織基層法院參與地方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一站式”平臺建設,指派訴訟服務、速裁快審團隊或者人員入駐中心,提供指導調解、司法確認等服務。全面推進“淮上楓橋14+3”訴源治理機制實質化運轉,推動基層法院與相關單位組織健全完善涉金融、保險、道路交通事故等14個訴調對接平臺,以及訴訟與公證、仲裁、行政復議3種訴非銜接方式,確保做到“有人員、有場所、有機制、有保障”。
推動鎮街層面推進共治共建。鎮街等基層治理單位人員力量相對有限,難以實現糾紛的妥善化解,必須充分借助各方力量,協同推進。淮安法院組織基層法院、人民法庭與轄區鄉鎮、司法所等聯動,在糾紛易發領域設立“訴前人民調解工作室”,加強對轄區人民調解員的業務培訓,積極吸納代表委員、老干部、鄉賢等社會力量,充分發揮其人熟、地熟、情況熟、威望高等優勢,聯合開展矛盾糾紛調處工作,最大限度地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訴前,了結在基層。
推動村居層面開展無訟創建。村居是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小細胞”,上連各級政府,下接人民群眾。淮安法院圍繞夯實村居治理這一基礎,聯合村居建立健全法官參與“黨群議事會”機制,做到“三必到”,即在作出重大決策、處置突發事件、調處矛盾糾紛時必到,幫助指導和規范村居自治活動。健全“無訟”創建通報機制,定期向轄區村居通報其涉訴糾紛數量、訴訟案件類型等,分析矛盾糾紛發生原因,便于村居掌握矛盾糾紛具體情況,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源頭治理工作。
三、著眼成訟矛盾糾紛,在訴訟內加強實質解紛
人民法院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需要牢固樹立“案結事了政通人和”的理念,盡最大可能實現“一個糾紛一個案件”。淮安法院充分發揮司法的中立性更容易使社會“信”、專業性更容易使社會“服”的治理優勢,不斷提升實質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水平,努力做到既解開案件的“法結”,又化解群眾的“心結”。
用好訴訟調解這一手段。調解手段具有非對抗性、經濟性、及時性等優勢。淮安法院注重引導法官樹立“調解優先”理念,把調解貫穿執法辦案始終。一方面,堅持能調則調,對當事人起訴到法院的糾紛,與當事人加強溝通,了解其真正訴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調解工作,避免矛盾激化,推進矛盾化解;對判決后的案件,也注重促進當事人互諒互讓,或者在執行過程中達成執行和解。另一方面,堅持當判則判,對于不宜調解、無法調解的,及時依法裁判,杜絕違背當事人意愿強迫調解,堅決避免以判壓調、以拖促調、“和稀泥”等現象。
夯實案件質量這一基礎。公平公正的司法裁判是案結事了的根本前提。淮安法院圍繞提高案件質量,扎實推進庭審實質化,引導法官做實庭前準備、爭點歸納、庭審小結等環節,充分聽取當事人特別是可能敗訴的當事人的意見,不隨意打斷正常發言,給予其充分表達和宣泄情緒的渠道。加大對下指導力度,扎實開展中院院庭長“雙周四下”活動,推行中院院庭長列席基層法院專業法官會議和巡回審理機制,對執法辦案給予面對面指導。加強案件閱核工作,聚焦初任法官、發改申訴案件較多的、跨專業交流任職等重點人員,“因人而異”“因案而異”,動態確定閱核范圍。
注重釋法析理這一關鍵。加強判后答疑、釋法析理工作,可以更好地講清“法理”,講透“道理”,講明“情理”,幫助當事人正確理解和接受裁判。淮安法院重點以打造“一案一清”工作機制為引領,引導法官樹牢“敗訴服判”理念,盡心盡力地做好裁判文書說理工作,注重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法律問題,縮小司法技術性與當事人可接受度之間的差距。當事人對裁判結果不理解不認可的,要求承辦法官通過電話釋明、當面釋明等方式,積極主動、耐心細致地予以解釋說明,消解當事人的心結和疑團。
強化程序協同這一保障。最高法院院長張軍強調:“把實質性化解貫穿案件審理始終,在每一個環節都把化解矛盾、服判息訴的功課做到極致。”為此,淮安法院突出整治“程序空轉”問題,完善“立審執破訪”全過程協調配合機制,重點做好立案階段的風險提示、審理階段的判項審查、執行階段的監督前置等工作,嚴肅查處隨意拆分案件、只處理部分糾紛或要求當事人另行起訴等情形,引導法官用最少的程序實質解決糾紛,堅決防止“一案結多案生”等現象。
四、著眼同類矛盾糾紛,在裁判后加強職能延伸
裁判、化解一件件個案只是“治標”,通過審理案件發現并促進解決政策制定、行業監管等方面的根源問題,才是訴源治理的治本之策。淮安法院主動延伸司法職能作用,立足審判中發現的苗頭性、共性問題,深挖根源、找出癥結,及時為社會治理“把脈開方”,幫助堵塞漏洞、完善監管。
發揮司法建議疏堵補漏作用。司法建議工作是人民法院實現從個案審理延伸到社會治理,助推社會治理效能提升的一項有力舉措。淮安法院著力提升司法建議針對性,聚焦社會治理薄弱環節、行政管理機制漏洞等,針對審判實踐中發現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深挖根源,找出癥結,及時向有關主管機關或者其他有關單位提出改進工作和完善治理的建議,努力以司法建議“小切口”,做好社會治理“大文章”。著力提升司法建議實效性,久久為功,抓好司法建議落實,暢通“發前溝通”和“發后跟蹤”渠道,并積極爭取將司法建議納入法律法規或政策精神、黨委政府重要決策或成為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推動司法建議實現從“軟建議”向“硬執行”轉化。
發揮司法案例示范引領作用。“一個案例勝過一打文件”,司法案例是“活教材”,是生動的法治課。淮安法院積極推動司法案例“走出去”,著眼矛盾多發易發的重點領域、涉法涉訴的重點群體等,定期選取具有導向性、示范性、典型性的司法案例,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進機關、進單位開展巡回審理,引導群眾增強法治意識、樹立行為規則,做到辦理一案、教育一片。
發揮司法數據輔助決策作用。人民法院辦理大量案件,最不缺的就是司法數據。用好司法大數據資源這個“富礦”,可以更好地把數據流全面轉變為信息流、決策流,助力社會治理現代化。淮安法院堅持以深化司法數據分析研究、強化成果應用轉化為重點,充分發揮司法數據“晴雨表”功能,堅持綜合性分析和專題性分析相結合,定期組織開展各種類型案件收案數量、案件分布情況分析,挖掘案件反映的公共政策和行政管理等問題,向黨委政府和有關單位報送研究報告,助力科學決策。
發揮司法調研研判預警作用。調查研究是加強和改進訴源治理工作的重要手段。通過調查研究,既可以發現和妥善解決案件背后隱藏的社會治理問題,也可以分析和提前預警矛盾糾紛變化。淮安法院注重將調查研究作為研判問題的重要渠道,通過調查研究摸清案件背后反映出來的問題隱患,找準糾紛多發易發的深層次原因,更有針對性地提出切實可行的加強和改進工作的建議。注重將調查研究作為預警風險的重要抓手,通過調查研究收結案數量等指標的升降情況,從數字中的變化研判社會矛盾糾紛發展態勢,并及時發出預警,助力矛盾糾紛預防在早、化解在小。
(作者系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
責任編輯:梁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