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紙質書籍作為知識和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獨特的空間屬性和生產特征。在當今數字化浪潮的沖擊下,紙質書籍的閱讀空間仍然保留著其不可替代的價值。本文旨在探討紙質書籍空間的建構與生產,分析其空間生產的理論基礎,探討書籍的空間屬性,尤其是抽象屬性、形式屬性、物質屬性和認知屬性,并討論書籍空間的獨特性。通過對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我們能夠更全面地理解紙質書籍在當代社會中的作用及其存在的意義。
關鍵詞:書籍空間;空間營造;空間生產;紙質媒介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4)28-00-03
紙質書籍,作為傳統知識傳播的重要媒介,其物理形態與內在內容共同構建了一種獨特的空間感。這種空間不僅體現在書籍的物理尺寸、裝幀設計以及紙張觸感等直觀要素上,更蘊含于文字間所勾勒出的想象世界與文化語境中。通過紙張的翻動、墨香的彌漫,讀者得以跨越時空界限,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從而在精神層面構建出一個超越現實的思維空間。因此,對紙質書籍空間營造的研究,不僅是對書籍設計藝術的探索,更是對人類文化記憶與情感聯結的一次深刻反思與重構。
一、書籍與建筑的概念互通
關于“書籍類似建筑”的比喻并不鮮見。書籍是信息的構筑物,建筑是空間的信息場,兩者被解讀為具有相似的認知和共通。縱觀建筑藝術的歷史,它一直是人類文明進程的“大型書籍”。早期人類把傳說寫成符號刻在石碑上,這是“文籍”最早的形式之一。隨著記載的符號和信息越來越多,人們將各種文學、傳說等內容刻在建筑上展示出來。15世紀印刷書籍普及之前,西方建筑一直都是人類文明進程的主要記錄手段。因此,建筑文化與人類認知互相催生,頗有淵源[1]。
若將書籍喻為建筑,則書籍即為信息打造了一個“棲息地”。此外,無論是書籍還是建筑,其設計過程都蘊含著立體思維。建筑藝術憑借建筑元素的巧妙編排、三維結構的搭建、平面的巧妙規劃、內外空間的和諧處理、門窗樣式的精心設計、色彩的精心調配,乃至裝飾與壁畫的完美融合,賦予人們以美的感受。書籍設計則運用其獨特的藝術語言,通過營造特定氛圍與意境,彰顯書籍的獨特魅力。書籍設計,類似于建筑的形態與空間語言,書籍的開本設計與裝幀造型扮演著重要角色。而開本的大小、長寬比例、厚薄關系的調整,均可創造出截然不同的視覺效應。建筑作為三維空間與時間的載體,超越了平面視覺的局限,使人們能夠親身體驗時空的流轉。同理,書籍設計也應以此為出發點,通過版面布局、文字風格、敘事技巧、色彩搭配、審美觀念、形式語言、印刷裝幀等多種設計手法,構建一個理想的信息棲息地,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感受到頁面空間的“流動”,在翻頁之際享受詩意盎然的閱讀體驗,讓思緒在閱讀的空間領域中自由翱翔。
二、書籍的空間構造學說
圖書學研究認為,書籍設計是一種“構造學”,是營造書籍外在造型的感性構思和內在信息傳遞的理性思考,是設計者對設計主題在知覺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合理組織,經過周密的計劃、精心的策劃、節奏的把握、工藝的運籌等一系列有條理、有秩序的構思,構建出的“構筑物”。因此,圖書學也認為書籍與建筑有諸多相似之處,并將書籍的開本與造型比擬為建筑的形態和空間語言,書籍的插圖與版面設計比擬為建筑的裝飾與平面布局,二者都是一種立體的思考行為,都是集創造性、技術性、藝術性于一體的交叉性技藝,都通過自身獨特的藝術語言產生千變萬化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美的享受。
書籍的空間構造學還強調,書籍的翻閱過程如同在建筑空間中穿梭,每一頁、每一章都是通往不同知識和思維。同時,紙張的質感、墨香的彌漫,以及裝幀的細膩,共同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氛圍,使讀者在閱讀時仿佛置身于一個精心設計的環境中。這種空間與時間的交織,不僅豐富了書籍的層次感和閱讀體驗,也深刻體現了書籍作為文化載體的獨特魅力和深遠意義,使得書籍設計成為一門既古老又常新的藝術科學[2]。
三、書籍的空間營造
(一)空間生產的理論框架
“空間”是傳統藝術研究中一個常見的概念和詞匯,如建筑空間、圖畫空間、器物空間等。但是,傳統藝術學并沒有圍繞“空間”為核心概念建立闡釋框架。到了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空間”的觀念開始迅速普及和深化,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最具啟發性的學術概念之一。例如,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1901—1991)在其著作《空間的生產》中通過大量案例證明“空間”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更是直言20世紀為“空間的紀元”。
空間生產理論起源于人文地理學、社會學和文化研究,主要關注空間如何通過社會實踐和文化活動而被創造和改變。巫鴻在《“空間”的美術史》一書中認為,空間是由作品建構起來的結構性關系,一方面可以被用來描述和界定藝術的題材和風格,另一方面也指涉藝術品的環境、場地和流通。亨利·列斐伏爾在《空間的生產》中提出,空間并非一個靜態的背景,而是通過社會實踐和文化活動不斷被創造和重塑的動態過程,是動態的、充滿社會關系和文化意義的。這些理論為我們理解書籍的空間生產提供了重要的視角和方法[3]。
(二)萊布尼茨的空間觀點
多數哲學家視絕對空間為一種既定的實體,并認為空間本身包含諸如形狀、關系、比例、數字等內涵。然而,萊布尼茨(Gottfried Leibniz,1646—1716)對這一觀念提出了異議,他主張空間“本質上”既非虛無,也非實體,更不是事物的全體或集合形態。萊布尼茨認為,空間本質上難以直接認知。為了辨識空間中的物體,我們需借助坐標軸、原點以及左右坐標等方向性概念。他強調,空間本質上是已被占據的。那么,占據空間的是什么呢?答案是某個特定的身體——這里所指的身體,既非泛指也非有形,而是具體而特定的存在。這個身體能借由姿態指示方向,通過旋轉確定循環,從而界定并定位空間。因此,在萊布尼茨的觀念中,空間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即,空間既擁有抽象的特質,使數學思維將其視為基本存在(進而易于賦予其超驗性),也具備具體特征(因為正是空間使得身體得以存在,并展現出其物質形態)。空間并非一個預設的、僅包含形式屬性的真空。萊布尼茨批判并否定絕對空間的存在,意在反對將空間視為等待物質或身體填充的容器的觀念。按照這種觀念,(形式的)內容與(物質的)形式被割裂開來,導致兩者間的差異變得模糊不清。因此,我們在討論書籍空間時,也可以參考萊布尼茨的空間觀點,把形式空間與物理空間分割開來進行結構性分解,以此探討書籍空間的概念和屬性[4]。
(三)書籍的空間屬性
日本書籍藝術家杉浦康平也認為,書籍不是凝滯而靜止的,而是構造和指引周邊環境有生氣的元素,書籍設計要造就信息完美傳達的氣場,這是引導讀者進入信息建筑的建構過程,要把握讀者閱讀的時間、空間、節奏等,掌握紙媒的構成語言和閱讀語法。杉浦康平洞察到書籍作為一種文化媒介的空間屬性——書籍空間的營造不僅要實現信息的準確傳遞,更要營造一種氛圍或情境的“氣場”,引導并促進讀者與信息之間的深度交流與互動。這一過程要求設計者充分考慮到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時間維度、空間布局以及閱讀節奏等因素,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閱讀體驗的綜合框架。時間維度涉及閱讀的速度、順序以及持續時間;空間布局則關聯到書籍的物理形態、頁面布局以及視覺元素的分布;而閱讀節奏則是指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情感與注意力的起伏變化。我們可以嘗試對書籍空間進行多個維度的分解,這些維度共同構成了書籍作為物理與文化載體的獨特空間特性。
1.形式屬性
書籍的形式屬性主要體現在其物理形態和設計上,包括書籍的尺寸、排版、封面設計等。紙質書籍的形式屬性直接影響閱讀體驗。首先,尺寸與排版。書籍的尺寸和排版方式對閱讀的舒適度和可讀性有重要影響。較小的書籍便于攜帶,但可能影響閱讀時的視覺體驗;而較大的書籍則在信息呈現上更具優勢。排版設計的美觀與否也直接影響讀者的閱讀興趣和理解程度。合理的排版能夠引導讀者的視線,提高信息的傳遞效率。其次,封面設計。書籍的封面設計是其形式屬性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讀者的第一印象。封面的圖案、顏色和字體等設計元素能夠傳達書籍的主題和情感,吸引讀者的注意。良好的封面設計不僅能夠提升書籍的市場價值,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文化地位。
2.物質屬性
書籍的物質屬性涉及其材料和物理結構。紙張的質感、重量和耐久性等都影響著紙質書籍的使用體驗。書籍材料的選擇——紙張的種類和質量直接影響書籍的觸感和耐用性。高質量的紙張不僅提升了書籍的視覺效果,還延長了其使用壽命。紙質書籍的物質屬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市場定位和受眾群體。藝術類書籍通常使用優質紙張,以展示精美的插圖和設計。紙質書籍的物理結構——包括裝訂方式和頁數等,也會影響其閱讀體驗。精裝書和軟裝書在使用感受上有明顯差異。精裝書更具收藏價值,但價格較高;軟裝書則更輕便,適合日常閱讀。這種物質屬性的差異在市場上形成了不同的消費群體[5]。
3.認知屬性
書籍的認知屬性涉及讀者對書籍內容的理解和反應。在紙質書籍的閱讀空間中,認知屬性對知識的獲取和思想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信息處理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相較于數字書籍,紙質書籍提供了更為直觀和連貫的閱讀體驗。研究表明,紙質書籍更有利于信息的記憶和理解。紙張的物理觸感和翻頁的過程,都增強了讀者的沉浸感,使得信息處理更為有效。
紙質書籍的認知屬性還影響著思維的發展。閱讀紙質書籍不僅是信息的獲取過程,更是一個思維碰撞和內心對話的過程。通過與書籍內容的互動,讀者能夠拓展思維,形成獨立的見解和判斷。這種思維的深化對于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4.抽象屬性
書籍的抽象屬性涉及其文化和象征意義。在紙質書籍的閱讀空間中,書籍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文化認同和社會價值觀的象征。抽象屬性反映了書籍在特定社會和歷史背景下所承載的意義。通過閱讀特定的書籍,讀者能夠認同某種文化或思想。例如,古典文學作品在特定社會中被視為教育和修養的標志,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某些經典文學作品被視為文化遺產,其在閱讀空間中的地位超越了信息傳遞的功能,成為文化身份和歷史記憶的象征。書籍的選擇和閱讀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個體的文化認同和社會歸屬感。書籍的抽象屬性還體現在其傳遞的社會價值觀上。不同類型的書籍在社會中承擔著不同的角色,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例如,歷史類書籍可以幫助讀者理解過去,從而影響其對現實的看法。通過閱讀,個體不僅獲取知識,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特定的價值觀和思想。
四、書籍空間的獨特性
書籍的空間生產不僅僅是物理上的存儲和展示,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社會意義。紙質書籍的空間具有獨特性。紙質書籍的閱讀空間提供了獨特的沉浸體驗。翻閱紙質書籍的過程讓讀者能夠感受到時間的流逝和內容的積累。紙張的質感和書籍的厚度使得閱讀過程更加真實而具體。這種沉浸感在數字閱讀中難以復現,因為數字界面的互動往往分散了讀者的注意力。紙質書籍在文化記憶的傳承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經典文獻和歷史書籍通過物理形式得以保存,成為文化記憶的載體。在紙質書籍的閱讀空間中,讀者能夠與過去的思想和歷史進行對話。這種對文化記憶的承載,使得紙質書籍超越了單純的信息傳遞,成為文化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紙質書籍的空間為知識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提供了可能。不同類型的書籍在紙質形式中能夠展現出獨特的特點,如藝術類書籍的插圖和設計、文學類書籍的語言風格等。這種多樣性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體驗到豐富的感官刺激和情感共鳴,進一步增強了紙質書籍的吸引力。書籍設計師呂敬人認為,書籍設計必須讓讀者在頁面空間中“行走”,在翻閱過程的時間流動中獲得詩意閱讀的體驗,更可流連于閱讀空隙的“間”的聯想。
五、結束語
紙質書籍閱讀空間的建構與生產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空間生產的理論基礎、書籍的多重空間屬性以及其獨特性。通過對抽象屬性、形式屬性、物質屬性和認知屬性的深入分析,我們能夠更全面地理解紙質書籍在當代社會中的作用。盡管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給紙質書籍帶來了挑戰,但其獨特的空間價值和文化意義仍然不可替代。未來,我們需要繼續關注紙質書籍的閱讀空間,探索其在文化傳播和知識分享中的重要角色。
參考文獻:
[1]呂敬人.當代閱讀語境下中國書籍設計的傳承與發展[J].編輯學刊,2014,(03):6-12.
[2][法]亨利·列斐伏爾.空間的生產[M].劉懷玉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
[3][美]巫鴻.“空間的美術史”[M].錢文逸,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4]呂敬人.書藝問道:呂敬人書籍設計說[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
[5]吳平,胡程立,編著.圖書學[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