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聚焦塘南賀郎歌在文化變遷背景下的傳承與創新問題,通過對塘南賀郎歌的歷史淵源、文化價值、音樂特征的梳理,分析當前其在文化變遷中面臨的挑戰,并提出相應的傳承與創新路徑,旨在為這一獨特民間藝術形式在現代社會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塘南賀郎歌;文化變遷;傳承;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4)28-0-03
塘南賀郎歌流傳于江西省贛江、撫河下游的南昌縣塘南鎮及周邊地區,是傳統婚慶喜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婚禮歌,其歷史久遠,文化底蘊深重,社會影響深遠。2014年,賀郎歌成功入選第四批江西省南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塘南賀郎歌作為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承載著當地人民的歷史記憶、文化傳統和情感價值。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文化的劇烈變遷,塘南賀郎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探索其傳承與創新路徑對于保護這一珍貴的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塘南賀郎歌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內涵
(一)歷史淵源
塘南賀郎歌是典型的農耕文化與漁獵文化結合的產物,匯聚了贛鄱大地獨有的地理人文特質。據清乾隆十六年與道光六年《南昌縣志》,賀郎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1270年),以塘南鎮柘林街為中心,世代相傳,迄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塘南賀郎歌起源于民間的婚慶習俗,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和完善。它是塘南地區人民在婚禮慶典上為祝福新人而演唱的歌曲,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數百年前。在古代,婚姻是家族的大事,人們通過各種儀式和活動來慶祝,塘南賀郎歌應運而生,成為婚慶儀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人們對婚姻的美好向往。
(二)文化價值
1.歷史傳承價值
塘南賀郎歌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南宋末年就在塘南鎮柘林街流傳,世代家族相傳,是當地勞動人民長期積累而形成的智慧結晶和文化成果。它歷經了數百年的傳承與發展,見證了塘南地區的歷史變遷、社會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為研究當地的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作為傳統婚慶喜事中不可或缺的藝術表演形式,賀郎歌完整地保留了傳統婚禮中的一些儀式和習俗,如一人領歌、眾人喝彩的形式以及特定的演唱時機和歌詞內容,都體現了傳統婚俗的特色,是研究傳統婚俗文化的活化石。
2.民俗文化價值
塘南賀郎歌的內容大多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如對新人的祝福常常會涉及家庭和睦、勤勞致富、五谷豐登等元素,反映了當地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生動地展現了塘南地區的民俗風情和居民的生活狀態。在塘南地區,賀郎歌是人們共同的文化記憶和情感紐帶,無論是演唱者還是聽眾,都能在歌曲中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在婚慶等重要場合,人們通過演唱賀郎歌來表達喜悅之情,增強了社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對維護當地的文化傳統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3.社會教化價值
塘南賀郎歌中倡導的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尊老愛幼等價值觀,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通過傳唱賀郎歌,這些良好的品德和價值觀得以在民間廣泛傳播,有助于培養人們的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隨著時代的發展,賀郎歌的內容不斷創新,融入了移風易俗的元素,傳播崇尚節儉、簡單辦事的新風尚,對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塘南賀郎歌的音樂特征
(一)表演形式
塘南賀郎歌的表演形式為以歌賀喜、一領眾和、斗智逗趣,以嗩吶或吹打樂作間奏,形成領唱與合唱、歌聲與樂聲交相輝映的文化景觀。其表演過程主要包括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自由競唱,賓客以“花燭”為引子,即興編唱,爭先恐后,表達對新人的美好祝愿。第二階段是傳“花”輪唱,順桌傳“花”,“花”到歌起,熱烈喜慶,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二)旋律特點
塘南賀郎歌吸收融合了長江流域贛鄱地區的漁歌號子與農事號子、采茶歌舞、薅草鑼鼓、對花調等音樂元素,唱腔飽含濃郁的地方特色,韻味十足。旋律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多為五聲音階,旋律進行以級進和小跳進為主。其音域相對適中,旋律優美流暢,具有很強的歌唱性。在旋律發展上,常常采用重復、變化重復等手法,使歌曲既易于記憶又富有變化。例如,歌曲的開頭部分,旋律往往簡潔明快,吸引聽眾的注意力,而在中間部分則可能通過旋律的上揚或來表達情感的高漲,結尾部分則通常回歸平穩,給人以圓滿的感覺。
(三)節奏特征
塘南賀郎歌的節奏較為規整,多以二拍或四拍為基礎,也會有一些切分音和附點音符的運用,以增加節奏的變化和活力。在演唱過程中,演唱者會根據歌詞內容和情感表達的需要,對節奏進行微妙的調整,如在表達歡快情緒時加快節奏,在抒情部分則適當放慢節奏,使節奏與旋律、歌詞緊密配合,更好地傳達情感。
(四)歌詞特色
塘南賀郎歌歌詞內容豐富多樣,除了對新人的祝福話語外,還會融入一些當地的風土人情、民間故事等元素,多采用口語化的表達方式,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富有生活氣息。而且,歌詞的押韻方式多種多樣,使歌曲便于傳唱。歌詞內容豐富,往往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和優美的語言。例如,“黃雀子樹上叫哇,喜鵲噪梅花呀。伏羲!天晴風云雷未動哎,地利時順五谷豐登啰,人勤家和日子好哇,夫妻百年永結同心哦!”這樣的歌詞既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自然景象和人們的生活狀態,又表達了對新人的美好祝福。雖然曲調固定,但歌詞千變萬化,可以根據不同的場合、情境和演唱者的個人理解進行創作和改編。這種靈活性使得賀郎歌能夠不斷適應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的需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三、文化變遷對塘南賀郎歌的影響
(一)表演形式與場景的變化
過去,塘南賀郎歌的表演場景較為固定,通常在婚禮現場的洞房內進行,有著嚴格的儀式和特定的空間限制。但隨著文化的變遷,其表演場景逐漸多元化,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婚禮場合。如今,除了婚慶活動,它還會出現在各類文化活動、節日慶典、旅游景區的表演中,成為展示地方文化的一種藝術形式,擴大了其傳播范圍和影響力。在表演形式上,以前多為一人領歌、眾人喝彩,并有嗩吶伴奏,為唱兩首賀郎歌、吹奏兩首嗩吶伴奏音樂交替進行的形式。現在,為了適應更廣泛的舞臺表演需求,在保留傳統表演形式的基礎上,可能會融入現代音樂元素、舞蹈元素以及舞臺燈光、音響等技術手段,使表演更具觀賞性和藝術感染力。
(二)歌詞內容的演變
塘南賀郎歌的傳統歌詞內容多是對新人的祝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在文化變遷過程中,這些傳統主題的歌詞依然得以保留,但在表達上更加深入和細膩。例如,對夫妻恩愛的祝福不再只是簡單的祝賀詞,而是結合現代的婚姻觀念,強調夫妻之間的相互理解、支持和共同成長,使歌詞更符合當代人的情感需求和價值觀念。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變遷,一些新的主題也逐漸融入塘南賀郎歌的歌詞中。例如,反映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等主題的內容開始出現。這些新主題的加入,使塘南賀郎歌不僅具有傳統的文化價值,還具有了時代的印記,能夠更好地反映當代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生活狀態。
(三)受眾群體的變化
過去,塘南賀郎歌主要在南昌縣塘南鎮及周邊地區流傳,受眾群體主要是當地的居民。隨著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塘南賀郎歌逐漸走出了塘南鎮,受到了更多地區的關注和喜愛。其受眾群體不再局限于當地,而是擴展到了全省、全國乃至國際,吸引了眾多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人。在傳統社會中,塘南賀郎歌的受眾主要是中老年人,年輕人對其了解和關注較少。但隨著文化變遷和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接觸和喜愛塘南賀郎歌。他們通過參加相關的文化活動、學習演唱等方式,成了塘南賀郎歌的新受眾群體,為其傳承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
(四)傳承方式的轉變
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塘南賀郎歌的傳承提供了新的方式。通過音頻、視頻錄制等數字化手段,塘南賀郎歌的表演可以被記錄下來,并在網絡平臺上進行傳播,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到這一藝術形式。同時,數字化傳承為塘南賀郎歌的研究和保護提供了便利,有助于其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五)文化價值的重新認知
在文化變遷的過程中,人們對塘南賀郎歌的文化價值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過去,塘南賀郎歌只是當地的一種民俗文化,主要在民間流傳。如今,隨著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和保護,塘南賀郎歌被視為一種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了當地的文化品牌和名片。這不僅提高了塘南賀郎歌的文化地位,也為其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機遇。文化變遷促進了塘南賀郎歌與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與其他地區的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的交流中,塘南賀郎歌吸收了其他文化的優點和特色,不斷豐富和發展自身。它也為其他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借鑒和啟示,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
四、塘南賀郎歌的傳承路徑
(一)社區傳承的強化
在塘南地區的社區中,可以定期舉辦以賀郎歌為主題的文化活動,如賀郎歌比賽、演唱晚會等,鼓勵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尤其是鼓勵年輕人參與其中,通過這些活動,在社區內營造濃厚的賀郎歌文化氛圍,強化社區居民對賀郎歌的傳承意識。在社區中建設文化中心或文化活動室,為居民提供學習塘南賀郎歌的場所。文化中心可以配備相關的音響設備、樂器、書籍等,方便居民進行學習和排練。
(二)師徒傳承
延續傳統的師徒傳承方式,即由經驗豐富、技藝精湛的賀郎歌傳承人收徒授課。徒弟通過長期跟隨師傅學習,掌握賀郎歌的演唱、演奏技巧以及歌詞創作等方面的精髓。這種傳承方式能夠保證賀郎歌原汁原味地傳承,也能夠培養出一批專業的賀郎歌表演人才。對師徒傳承關系進行梳理和記錄,建立完善的傳承譜系[2]。這樣可以明確賀郎歌的傳承脈絡,便于對傳承人進行管理和培養,也有利于賀郎歌的傳承和發展。
(三)數字化傳承手段的運用
1.建立數據庫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塘南賀郎歌的數字化數據庫。收集和整理賀郎歌的音頻、視頻、歌詞、曲譜等資料,對其進行分類存儲。借助網絡平臺,使這些資料能夠被廣泛傳播和共享,方便人們學習和研究賀郎歌。
2.線上傳播平臺
創建專門的賀郎歌線上傳播平臺,如網站、社交媒體賬號等。在這些平臺上發布賀郎歌的表演視頻、教學內容等,吸引更多的人關注賀郎歌。同時,可以通過網絡直播等形式,邀請民間藝人進行賀郎歌的演唱和講解,擴大賀郎歌的受眾范圍。
(四)與旅游產業結合
將塘南賀郎歌融入當地的旅游景區,作為一種特色的文化表演項目。游客在參觀旅游景區的同時,能夠欣賞到塘南賀郎歌的表演,感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這不僅可以增強旅游景區的文化內涵和吸引力,也能夠為塘南賀郎歌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新的機遇。開發與塘南賀郎歌相關的文化旅游產品,如賀郎歌的CD、DVD、書籍、其他紀念品等。這些產品可以作為旅游紀念品銷售,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推廣和銷售,擴大塘南賀郎歌的影響力和傳播范圍。
五、塘南賀郎歌的創新路徑
(一)音樂形式的創新
1.與現代音樂元素的融合
在保持塘南賀郎歌原有音樂特色的基礎上,嘗試將現代音樂元素融入其中。例如,可以將流行音樂的節奏型、和聲進行與賀郎歌的旋律相結合,創造出具有現代感的賀郎歌新作品。或者引入現代樂器,如吉他、電子琴等,與傳統樂器配合演奏,豐富賀郎歌的音樂表現力。
2.多樣化的表演形式
除了傳統的坐唱形式,還可以發展多樣化的表演形式。例如,將賀郎歌改編成歌舞劇,通過舞蹈、表演等元素增強視覺效果;創作賀郎歌合唱作品,擴大演唱規模,增強藝術感染力,使賀郎歌在不同的表演形式中煥發新的活力。
(二)內容的創新
1.當代主題的融入
在歌詞內容上,可以適當融入一些當代主題,如環保、和諧社會等。將傳統的祝福話語與現代主題相結合,使賀郎歌更具時代感[3]。例如,可以創作一些關于新人共同為社會發展、環境保護貢獻力量的歌詞,賦予賀郎歌新的內涵。
2.個性化定制
根據不同婚禮的特點和新人的需求,對賀郎歌進行個性化定制。例如,將新人的愛情故事、職業特點等元素融入歌詞中,使賀郎歌更貼近新人的生活,強化其在婚禮中的獨特性和紀念意義。
(三)婚慶產業應用拓展
在婚慶產業中進一步推廣塘南賀郎歌。除了傳統的婚禮演唱環節,可以將賀郎歌應用于婚禮的其他環節,如婚禮背景音樂、新人入場音樂等。還可以與婚慶公司合作,提供專業的賀郎歌演唱服務,將賀郎歌打造成當地婚慶產業的特色品牌。
六、結束語
文化變遷給塘南賀郎歌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也為其傳承與創新提供了機遇。對學校教育、社區傳承、數字化手段等傳承路徑以及音樂形式、內容、其他產業融合等創新路徑的探索,可以為塘南賀郎歌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保護和傳承塘南賀郎歌不僅是對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珍視,更是對當地居民文化身份和精神家園的守護,希望在多方努力下,塘南賀郎歌能夠在文化變遷的浪潮中傳承發展,綻放新的光彩。
參考文獻:
[1]李素萍,王丹.江西塘南賀郎歌的田野調查與音樂文化研究[J].心聲歌刊,2023,(05):41-43.
[2]葉少聰.南昌塘南民謠《賀郎歌·一對花燭》的藝術特征與演唱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23.
[3]漆亞莉.廣西興安賀郎歌的田野調查與文化內涵探析——興安賀郎歌系列研究之一[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1(0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