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盲目自信,現如今中國紡織業在不少領域已經慢慢走進“無人區”,站在了“領跑者”的位置上。除了放眼世界無人匹敵的制造能力之外,中國紡織業在產品和技術等很多方面都在持續疊加自己的領跑能力。
就拿智能制造來說,當前中國紡織業的棉紡萬錠用工水平估計已經領跑其他國家和地區同類企業幾個街區了,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紡機企業引以為傲的地方。“十三五”期間,行業就大力度推進各個工藝環節的智能制造示范線建設,從江蘇大生、武漢裕大華到青島紅領,乃至這兩年大火的數智世界等等,行業優秀智造范例頻現,而每一個項目之中,都融入了紡機行業的努力。若說紡機行業企業在智造服務力方面已經擁有了極強的優勢和話語權,應該也不為過。
放眼整個中國紡織業,智造正在逐漸變現,借助越來越多的智造工廠實現更高效、高質量的生產運營。自然,借助這些新項目也好,存量市場改造升級也罷,紡機行業企業的服務力也實現了強勢提升,甚至有不少企業已經在相關的細分領域市場打造出了自己的絕對優勢。
這樣的大背景下,大家自然都清楚新項目和改造項目的差別,那么,國內項目和國外項目的異同點,大家清楚嗎?在海外市場方面,大家的想法是否就是平移國內的制造模式?甚至帶著自己“權威”的身份,以導師級的狀態面向海外?
這讓筆者想到某次行業會議上,一位資深外企高管在交流海外市場業務拓展經驗時曾明確表示,如今國內企業做海外市場存在一個明顯誤區,就是認為做海外市場就要用最好的產品。但他在這家外企的國際化市場布局中取得的經驗卻是,給客戶我們自認為最好的,不如給客戶本身最需要的。
其實,這個“需要”背后有很多值得大家去深思、深挖的內容,甚至需要我們的企業更多地去深入到海外市場,做本土化的調研、分析,找準不同市場的需求特點,而后才是闊步向外,否則,外向風險就會很大。
以需求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以人為本……在業界企業的運營邏輯中,其實一直都不缺乏對于需求端的關注,但可以做到踏實落地、認真研究的企業可能并不多。畢竟,快速投入海外市場進行真金白銀的交易更直接,見效更快。但出海是短跑嗎?能夠支撐企業產品在海外落地生根的又是什么?
自然是真實、可靠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