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版圖上,坪山河猶如一條靈動的絲帶,穿過深圳坪山區,又于兔崗嶺進入惠州惠陽區,最終匯入淡水河。蜿蜒流淌間,見證著歲月的變遷與城市的發展。
曾幾何時,由于發展初期流域工業污染問題突出,雨污水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落后,這條母親河一度陷入黑臭,生態失衡。
但坪山河未就此沉淪,一場波瀾壯闊的治理行動在這里打響,從衰敗到重生、從荒蕪到繁榮,坪山河一步步蝶變為廣東省美麗河湖。
這一切是如何實現的?
治水有方:
“科技+創新”重鑄河道清韻
坪山河的水污染治理是一場科技與智慧交織的攻堅戰,多維度、全方位的治理舉措,驅動著河水水質從劣Ⅴ類向Ⅲ類及以上的歷史性躍升。
“坪山區靠‘三來一補’企業起家,當時發展粗放,特別是‘散亂污’企業把污水直排入河;同時治污設施也很匱乏,處理能力不足。”深圳生態環境局坪山管理局四級高級主辦葉金明講述著。
明確污染源,“源頭治理”思路應運而生。
當地率先啟動流域限批。“開展流域專項執法檢查,對3000余家‘三高一低’企業完成整改、淘汰;對新改擴建項目,審批要求生產廢水處理需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葉金明介紹,此后這一政策在坪山區持續推進。如今,以坪山河為主軸,持續完善以比亞迪為龍頭的新能源汽車完整產業鏈,匯聚超 1100 家生物醫藥企業,光伏電池制造設備全球市場占有率超 60%,加快打造“6+3”細分領域產業集群,實現產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在坪山河的治水歷程中,當地提出了“水環境、水安全、水資源、水生態、水文化”五位一體的治水理念,按照“精準截污、分散調蓄、分布處理、就近回用”的16字治水總體思路,建設分散式調蓄池、分布式水質凈化站,經人工濕地深度處理達標后,就近回補河道。“從2016年起,針對雨源河流汛期污染與補水難題,構建了‘截流-調蓄—處理—回用’的水質達標體系。”坪山區水務工程建設管理中心工程管理部部長李偉群介紹。
突出智能管控,實現精準截污。在入河關鍵節點,新建71處智能截流井,并創新應用“水質閘門+在線水質儀表”精準截污技術,中控平臺遠程操控限流閘門,依據水質數據實時決策,精準截流市政污水,確保旱季污水零入河。而在雨季后期,當雨水達標,閘門適時開啟,放行潔凈雨水回歸河道,巧妙實現“截濃棄淡”。
同時,創新布局,分散調蓄,化解面源污染難題。當地在治理中摒棄傳統“大截排”與“集中調蓄”的粗放模式,在坪山河干流沿線及支流河口布局7座調蓄池,總容量達22萬立方米。其創新之處在于,依循污染程度差異,分級處理雨水面源污染。初期污染物濃度較高的雨水通過截流管導入調蓄池,經水質凈化廠(站)深度凈化;輕度污染雨水則借助海綿設施處理。如此分散調蓄策略,大幅削減初期雨水溢流污染,節省占地與投資成本。
在治理中,當地還在污泥資源化利用上獨辟蹊徑,開發并系統集成了重金屬“沉淀鈍化 —混凝土固封”雙重固封技術等,賦予污泥全新生命。其中,老河道水下清淤時的1.6萬立方米的脫水泥餅,資源化再生砌塊0.2萬立方米,用于坪山河濕地公園綠道和廣場建設、河道護坡。
如今,坪山河早已換新顏。坪山河省考上垟斷面水質于2018年12月起取得歷史性突破,首次提升至地表水Ⅲ類水質,8條黑臭水體全部消黑消臭。至今,坪山河全年能穩定達到Ⅲ類,成為深圳市五大河中水質最優的河流。
萬物共生:
“修復+”繪就生態斑斕畫卷
漫步坪山河畔,兩岸綠草如茵,微風輕拂,不少市民在河邊散步、釣魚。“很幸運學校旁邊有條這么美的河,經常在這邊散步,有時候還會在河邊草地上搭帳篷,很愜意。”深圳技術大學學生黃梓漫說,每到傍晚,河邊都很熱鬧。
這樣美好的場景,在坪山河沿線已成常態。在實現“清水—活水”的基礎上,當地進一步修復河流生態,推動實現水城融合、人水和諧。
在坪山河沿線,點綴分布著10塊人工濕地,美人蕉等凈水植物迎風搖曳。“水質凈化廠(站)和人工濕地相互配合,對截流管中的污水、調蓄池中的初期雨水進行雙重凈化。”深圳市水務局龍崗河坪山河流域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張文介紹,通過“分布式”處理系統,有效降低了污水處理成本;同時水質凈化站采用全地下設計,上部為城市綠化,作為市民公共活動空間。
同時,坪山河沿線還劃分14個生態補水斷面,精準核算汛期與非汛期生態需水量。整合4個生態需水單位、1個社會經濟單元、15座水庫及2個外部水源,編織起龐大水資源調控網絡,實現河道補水。去年,生態補水量總近1億噸,讓坪山河四季潤澤、生機盎然。
人有了親水空間,生物也有了更多棲息家園。
坪山河生態修復征程中,同樣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約60.3% 流域面積納入基本生態控制線范圍內并嚴格堅守,自然岸線率提升至83.2%,江河縱向連通指數與河道渠道化岸線比例均達優級,打造58.2萬平方米濕地群,為動植物生息提供庇護場所。
同時,秉持“水—岸—陸”一體化修復理念,水岸生態修復工程全面鋪開。生態砌塊與本土植物攜手重構河岸生態,布設洄游魚道,構建鄉土植物群落,營造深槽、淺灘、汀步,為鳥類、魚類、爬行動物、底棲生物和微生物等提供生存環境,形成生態群落多樣性,兼具防洪和生態效益。
另外,當地還推行“萬橋計劃”,以微觀生態修復視角,聚焦城市中野生動物困境。打造系列微小、簡易設施,諸如橫跨道路、鐵路、溝渠的小型生態橋隧,串聯破碎棲息地;為松鼠、刺猬等定制專屬通道與庇護小屋;于城市綠地、公園嵌入昆蟲旅館、鳥類喂食站等,為野生動物拓展生存空間、搭建生命廊道。
多措并舉下,坪山河人工濕地將陸地與水體連接,流域內物種豐富度顯著增加,其中,魚類種數提升至53種、水生植物提升至77種。水生土著魚類達52種,水生植物土著物種數達73種,入庫支流金龜河成為深圳市唯一的生物多樣性本底河流。
價值凸顯:
美麗生態環境激活流域文旅發展
坪山河畔,生態與文旅也正深度融合,塑造出獨具魅力的區域名片。
在當地,正通過打造全域自然博物,將生態環境保護融入市民日常生活。15條自然研習步道如靈動紐帶,串聯起坪山河全域山水河湖城。沿途 408 個觀察研習點、1200個博物標識牌,化身自然知識寶庫。
其中,坪山河自然博物長廊位于馬巒山腳下,沿坪山河而建,總長度約為38千米,整條步道分為東段自然博物步道和西段城市人文步道,東段途徑坪山河橋、坪山河濕地、老河道、石溪河。
“步道中融入了非常多的生態環境知識,這里展現的就是馬巒山的珍貴動物香港瘰螈。”在馬巒山郊野公園,方向生態合伙人郭倩介紹說,如今像這樣的科普教育內容正融入坪山河的治理中,“很多珍貴動植物對水環境的要求都非常高,也是在游玩中潛移默化讓市民懂得保護環境。”
同時,坪山區還籌建運營自然教育中心,并搭載優秀的導師隊伍、專業的運營團隊和新穎的技術形式,通過線上直播、邀請專家老師授課、線下自然活動等方式,普及綠色低碳生活、環境保護、動植物科普等知識。
截至2023年,坪山區已完成線上解說系統2.0版本提升建設,該程序使用量累計達22萬人次,線上解說系統使用量累計突破94萬人次,并帶動線下馬巒山郊野公園等景點火爆。
另外,坪山的優質山水資源,也正轉換為特色文創產品,山水自然成了高質量旅游產品。例如以馬巒山品牌延伸價值鏈,推出“亦山品物”文創衍生品牌,“坪山標識系列”“亦山品物系列”“坪山城市書房系列”等10個系列近200款產品受到好評。
近年來,坪山區始終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美麗坪山河建設作為美麗坪山建設的主要抓手之一,取得顯著成效,坪山河成為全市五大河流中水質最優的河流,整治工程連續囊獲大禹獎、詹天佑獎等6項省級以上榮譽。優質濱水資源吸引高端產業,坪山成為全市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區域,GDP實現連續多年“雙位數”增長。同時,坪山在環境質量提升、生態保護強化、資源合理利用、污染防治攻堅以及綠色低碳發展等多維度領域同樣精耕細作、砥礪前行。近日,由深圳市委、市政府通報2023年度全市11個區的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結果中,坪山區一舉獲評目標評價考核和工作考核“雙第一”“雙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