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就是我們的‘一張圖’!全市的地下水監測井點位分布一目了然。”在記者眼前,肇慶市生態環境局的地下水環境信息管理系統上閃著不同顏色的標識,只需一鍵點開,就可快捷展示不同點位的水質類別、最新監測情況、污染因子占比等信息,為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數據支持。正是這張“圖”,為肇慶市建立地下水環境信息數據庫,科學合理實施治理提供了新的管理模式。
“由零開始”構建地下水監測網絡
記者了解到,早在2019年1月,根據《肇慶市機構改革方案》,原來由肇慶市國土資源局負責的監督防止地下水污染職責,移交到肇慶市生態環境局。
“移交之前的地下水相關工作主要側重于地下水水位、水溫、水量變化等方面。”肇慶市生態環境局生態科科長朱云鋒回憶,當時全市的地下水水質監測方面工作開展較少,系統的地下水水質歷史監測數據資料也不多,生態環境部門無法掌握全市地下水環境狀況和污染分布情況。如何管好地下水環境?一切還需“由零開始”。
既受命,即起行。接手這項工作后,為改善上述存在的情況,肇慶市生態環境局根據國家和省有關工作部署,先后組織開展了省級化工園區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重點雙源區地下水調查等系列工作,調查行業范圍覆蓋了國家、省級工業園區和垃圾填埋場、危廢處置場、化工、電鍍、制革、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重點行業企業,調查面積超過300平方公里。
據了解,通過這些調查,肇慶市生態環境部門已初步摸清全市地下水基礎環境現狀,也逐步構建起肇慶市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為后續的地下水環境管理奠定基礎。
“一張圖”創新地下水管理模式
“依托各類調查項目的實施,根據污染源分布和水文地質條件,市生態環境部門在全市各地新建了331口地下水監測井。”朱云鋒表示,在環境管理工作中,數據支撐是重要一環。由此,結合地下水環境管理職能,肇慶市生態環境局搭建了地下水環境管理系統,實現了可視化的地下水環境管理信息平臺。
記者注意到,該平臺主要圍繞一“圖”、一“庫”、一“井”進行構建。“一圖”是指可在系統上直觀了解肇慶1.5萬平方公里面積內監測井的分布情況,知道哪些縣(市、區)已經開展過地下水環境調查,各地水質情況也可在這個空間緯度上較直觀地通過顏色變化識別這個點位或這個區域地下水質量現狀,如紅色表示水質類別為Ⅴ類。“一庫”是指將“十四五”以來肇慶市多個地下水調查項目實施全過程的資料集成到一個數據庫內,包括項目實施方案、監測數據報表、調查報告、驗收報告等,可便捷查詢項目資料,便于項目的成果運用到常規的管理工作當中。“一井”則是指單個地下水環境監測井從水文探孔、擴孔、下管、濾料填充、密封止水、井臺建設及巖芯等建井全流程影像資料上傳保存,便于在今后的日常管理過程中查詢該井歷史監測數據、水質變化趨勢及相關應用。
“平臺采用地理信息系統(簡稱‘GIS’)技術,以不同管理角度、不同數據來源、不同時間與空間維度直觀展示地下水分布、水質狀況、水質變化、污染風險源等內容。”朱云鋒表示,生態環境部門通過大屏就可直接了解全市各區域地下水水質現狀,創新實現“數據一個源,地下水一張圖”。
“信息化”提升地下水治污能力
“通過地下水環境管理信息平臺,目前我們已初步掌握肇慶市地下水環境質量水平及變化趨勢,從而進一步提高了監測預警能力。”肇慶市生態環境局生態科高級工程師江文星告訴記者。
“這個信息平臺的建立,還為生態環境部門對企業的環境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朱云鋒舉例說道,在對重點監管企業的監測中,如果發現相關數據異常,以前就要花很多人力物力到實地進行各項排查,現在可運用信息平臺的水質趨勢分析功能,結合周邊點位歷史監測數據信息,開展成因調查分析,更高效率地對地下水污染防治及環境管理提供準確的對策建議。
據了解,依托該信息平臺,肇慶市生態環境局已基本了解市內省級化工園區和重點雙源區地下水基本屬性、管理狀況、水質狀況和風險源等信息,為研判園區和重點雙源區地下水環境質量現狀和污染程度提供了科學依據,并正在探索如何實現水質達標或保持方法路徑,為后續有效開展地下水污染管控和修復治理提供保障。
肇慶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圍繞肇慶市典型區域和考核點位水質改善,將繼續深入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管理、溯源及背景值調查工作,并充分利用地下水監測數據成果“一張圖”,及時掌握肇慶市地下水環境質量變化情況,為肇慶市地下水污染防治決策部署提供依據和技術支撐,為大灣區綠色可持續發展貢獻肇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