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山東省濟南市某腫瘤醫院引進伽馬刀設備一套,內含201枚Co-60Ⅱ類放射源,并在2010年7月取得原山東省環境保護局頒發的輻射安全許可證。之后,該腫瘤醫院將該設備提供給某市立醫院使用。2013年,某市立醫院與某乙醫院簽訂《醫療設備租借協議書》,約定將該套伽馬刀設備租借給某乙醫院開展醫學影像檢查及放射治療工作,雙方按項目毛收入提取收益。2016年7月,醫療設備租借協議終止,但某市立醫院與某乙醫院并未對該放射源依法進行處置,造成該放射源閑置于某乙醫院處,給環境公共安全造成了潛在危險。
2020年8月,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山東省公安廳在對濟南市進行輻射安全隱患排查時發現該放射源。2020年9月,濟南市生態環境局市中分局對某腫瘤醫院下達了責令改正違法行為決定書,要求某腫瘤醫院在指定期限內完成放射源處置工作。但直到規定期限,該放射源仍未得到處理。
2021年3月,山東省生態環境廳指定北京核某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代為處置該放射源,處置費用由某腫瘤醫院承擔。但某腫瘤醫院認為應當由實際使用人承擔處置費用。某市立醫院、某乙醫院和某腫瘤醫院就處置責任承擔產生紛爭,行政處理受阻,導致該放射源一直未能得到處置。
隨后,濟南市人民檢察院接到濟南市生態環境局移送的該案線索,遂依法提起環境污染民事公益訴訟,請求法院依法判令某腫瘤醫院、某市立醫院、某乙醫院共同承擔放射源處置費用290萬元,某腫瘤醫院履行協助辦理處置手續義務。
在案件審理過程中,為防止涉案放射源處置不當,經濟南市人民檢察院申請,一審法院于2022年8月依法作出民事裁定和禁止令,責令某腫瘤醫院、某市立醫院和某乙醫院自裁定生效之日起至裁定解除之日止,未經法院或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準許,不得擅自處置涉案放射源。2023年6月30日,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二審判決。
法院觀點
關于本案能否提起環境污染民事公益訴訟的問題,法院認為,涉案伽馬刀內含201枚Co-60放射源,具有極高的危險性,應當嚴格依照規定進行管理和使用。但是,該設備自2016年8月起便一直處于閑置狀態,未得到處置。該放射源的違規閑置對環境公共安全造成了潛在危險,一旦泄露將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給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帶來嚴重損害。
針對涉案放射源閑置問題,生態環境部門履行了相應的行政管理職責,但因消除危險責任主體確定難、責任承擔分歧大,以及行政執法的非終局性,影響了涉案放射源的及時有效處置。在此情形下,濟南市人民檢察院提起預防性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訴請法院判令某腫瘤醫院、某市立醫院和某乙醫院承擔消除危險處置費用,以及由某腫瘤醫院協助辦理處置手續,具有事實根據,符合法律規定。
關于涉案放射源的處置責任主體問題,法院認為,某腫瘤醫院引進涉案放射源后,向生態環境部門申請辦理了輻射安全行政許可等使用手續,是涉案放射源的法律上的使用權人。后期某市立醫院和某乙醫院實際使用涉案放射源,但未依法辦理變更許可使用手續,某腫瘤醫院仍為法律上的使用權人。因此,某腫瘤醫院對涉案放射源具有安全防護和閑置處置的法定義務。某腫瘤醫院作為法律上的使用權人未盡到處置義務,應當對涉案放射源閑置造成的嚴重危險承擔消除責任。而某市立醫院和某乙醫院同為涉案放射源的實際使用者,應當依法承擔放射源處置責任,且作為專業醫療機構,都應知曉涉案放射源處置不當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損害,其不履行處置義務,亦應當對涉案放射源閑置造成的嚴重危險承擔消除責任。
關于消除危險處置費用的承擔。本案中,某腫瘤醫院作為涉案放射源法律上的使用權人,將放射源交由他人使用,致使放射源長期脫離其管理控制,在涉案放射源閑置時,不履行處置責任。某市立醫院和某乙醫院作為涉案放射源實際使用者,在涉案放射源閑置時,各自不履行處置涉案放射源責任。某腫瘤醫院、某市立醫院、某乙醫院三家單位的不依法處置侵權行為,都足以導致涉案放射源產生污染危險,都與危險發生具有因果關系。因此,三家單位應當連帶承擔涉案放射源處置所需290萬元費用。
典型意義
本案系因放射性污染引起的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本案中,雖然放射源尚未造成實際的環境損害,但因其存在潛在的污染環境風險,檢察機關依法提起了預防性訴訟,這體現了我國法律對于環境保護的前瞻性和主動性,強調了對環境公共安全的保護不受損害是否實際發生的限制。同時,人民法院可以采取禁止令保全措施給予救濟,禁止涉案醫院擅自處置放射源,及時制止損害的發生或繼續擴大,并通過裁定先予執行,保障了涉案放射源的后續處置,這都彰顯了人民法院對于預防性司法理念的貫徹落實,切實保護生態環境的決心。
此外,法院判決涉案三家醫院承擔連帶責任,進一步明確了在環境污染案件中,不作為侵權是侵權行為的一種特殊形式,侵權人分別實施不作為侵權行為,造成同一危險,且每一個人實施的不作為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危險發生的,即使多個責任主體的行為是獨立實施的,各侵權人也應當對消除危險共同承擔連帶責任。本案法院的審理和裁判思路,特別是在處理類似放射性環境污染民事公益訴訟、確定責任主體和責任承擔方式等方面,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和參考價值。(作者系廣東固法律師事務所律師)
相關法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二百三十五條 違反國家規定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國家規定的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組織有權請求侵權人賠償下列損失和費用:
(一)生態環境受到損害至修復完成期間服務功能喪失導致的損失;
(二)生態環境功能永久性損害造成的損失;
(三)生態環境損害調查、鑒定評估等費用;
(四)清除污染、修復生態環境費用;
(五)防止損害的發生和擴大所支出的合理費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四十八條 生產、儲存、運輸、銷售、使用、處置化學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質的物品,應當遵守國家有關規定,防止污染環境。
《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第三十二條 生產、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的單位,應當按照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對其產生的放射性廢物進行收集、包裝、貯存。
生產放射源的單位,應當按照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回收和利用廢舊放射源;使用放射源的單位,應當按照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將廢舊放射源交回生產放射源的單位或者送交專門從事放射性固體廢物貯存、處置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