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小學數學呈現嚴密的枯燥性、邏輯性、抽象性特征,繪本教學以趣味性、清晰性、形象性特征著稱,能夠最大限度推動小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雙向提升。本文對小學數學和繪本教學的融合性進行探究,希望對相關教育工作者有所幫助和啟迪。
一、小學數學教學特點
(一)枯燥性
在小學數學課程中,學生需要先背誦很多數學知識,才能在此基礎上調動知識儲備做出靈活運用,形成屬于自己的數學解題思路和答題技巧,處理生活中很多數學問題。這個積累過程的核心是“反復”,即通過反復重復某一知識,對知識進行背誦,在腦海中形成固定的印象。根據人的記憶規律,這個過程必定伴隨著枯燥乏味,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小學數學教學呈現出明顯的枯燥性特點。
(二)邏輯性
在小學數學課程中,學生需要在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厘清題目中數學概念,知曉數學條件的先后次序,以清晰、理性、順序清晰的數學意識進行解題。這個過程中,支配學生答題的不是某種固定的概念、既定的知識,而是具有流動性、順序性和規律性的一般邏輯。在一定邏輯性的基礎上,學生的自主數學學習思維才能真正建立。所以,小學數學教學呈現出清晰的邏輯性特點。
(三)抽象性
在小學數學課程中,學生需要具備抽象思維能力,畢竟不是所有數學模型都具有形象性。事實上,大多數幾何和代數模型都具有較強的抽象屬性,學生需要具備空間想象力和代數提煉能力,才能化抽象為形象,真正內化數學概念,而非依葫蘆畫瓢,缺乏實際應用能力。學生如果擁有抽象思維的能力,則標志著真正進入高階自主數學學習階段,可以高效、高質、高正確率進行獨立運算、問題解決、策略探討等。所以,小學數學教學呈現出規律的抽象性特點。
二、繪本簡析和繪本教學特點剖析
(一)繪本的定義
繪本指的是一類圖多字少的兒童書籍,將知識、哲理進行趣味化包裝,供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展開閱讀,以一種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掌握知識,愛上學習。市面上繪本琳瑯滿目,具有多樣的類型、豐富的表現形式,對學生學習具有非常大的幫助。
(二)數學繪本探析
數學繪本是一類以傳播數學知識為主要目的的繪本,集知識性、趣味性于一身,尤其適合小學生補充數學知識,如《保羅大叔分比薩》《1,2,3數兔子》《揭秘乘法表》等。它和小學教材中的數學知識點相對應,如平均數、分數、有理數、無理數、小數、乘法、質數、合數、空間幾何、概率與統計等。可以說,任意一種數學知識點都有對應的數學繪本進行匹配,教師和學生的選取空間極大、范圍極廣。數學繪本有別于教材,不以知識點講述為外殼,對數學學習做出了合理有趣的一種包裝。通常情況下,學生可以通過闖關、游戲、組合、穿越、互動等趣味橫生的方式閱讀數學繪本,經歷一段段奇妙的數學冒險旅程,在不知不覺中就能掌握數學知識,培養數學興趣和數學意識,提升數學邏輯能力。
(三)繪本教學特點剖析
首先,繪本教學具有趣味性。針對重復性較強的數學知識,繪本教學可以將其巧妙轉化為闖關游戲的形式,促使學生有興趣、有精力、有意愿進行探究。例如,《讓誰先吃好呢?》通過琳瑯滿目、精彩紛呈的趣味故事和絢麗奪目的圖畫,將相關數學概念巧妙進行傳授,學生可以在配對、排序等數學關卡中輕松享受游戲的樂趣,在寓教于樂的濃厚氛圍中掌握數學知識。
其次,繪本教學具有清晰性。通過清晰的概念傳授,學生可以掌握基本的數學概念,從而理解一些抽象的邏輯問題。例如,《五味太郎數字繪本系列》《首先有一個蘋果》將具有一定邏輯理解門檻的數學問題以清晰可見的故事形式呈現,設置了鮮明的人物形象、和知識相呼應的故事情節、色彩鮮艷的數學圖案,這些清晰的元素無疑為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搭建了一座邏輯之橋。
最后,繪本教學具有形象性。繪本將抽象的數學概念進行形象化處理,以可愛的卡通形象、豐富多彩的故事情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通過閱讀數學繪本,學生可以在頭腦中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提升數學想象力和聯系能力,為數學學習賦予極強的形象性。
三、小學數學和繪本教學融合性分析
首先,繪本教學可以變枯燥為有趣。在小學數學課程中,學生需要學習幾何、代數相關的十二個學段的數學知識,涵蓋小數、分數、平均數、統計、概率、面積和體積計算、加減乘除等多種多樣的概念。在記憶這些概念的過程中,繪本教學的引入可以為學習過程添加無窮的趣味性,如《數學真好玩》《快來數數吧!》等繪本可以讓代數知識變得趣味橫生,大幅提升學生對數理知識的探究欲和學習興趣。
其次,繪本教學可以變凌亂為清晰。數學知識體系較為龐雜,需要一定的數學邏輯進行支撐。傳統教學時間不足,學生精力不集中,教師也無法顧及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此時,繪本的引入是一劑良藥。數學繪本將數學推理、運算、解題過程化為清晰的故事章節,通過主人公的言語、行為告知學生清晰的解決辦法,可以最大限度簡化數學學習,讓學習變得清楚、生動。例如,《兒童數學游戲故事書》將一個個數學模型進行分解,學生可以在教材之外知曉具體數學知識的演進、歷史、來由,進而從邏輯根源推斷知識運算,構建縝密的數學邏輯體系。
最后,繪本教學可以變抽象為形象。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會發現學生可以獨立解決相應的數學問題,但一旦改變參數,如數學情境、代數、圖形等,學生便呈現茫然、不知所措的學習狀態,這是形象思維不足造成的。繪本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形象的元素,具有生活情境性、具象性,可以有效改善這一現象。例如,學生不知道如何進行物體配對,更換題目元素后更是無從下手。閱讀《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后,他們可以懂得數量匹配知識在生活中無處可在。繪本中不同的動物和排泄物之間的趣味配對能顯著吸引他們的精力,讓其在解題時不自覺地將題目轉化為熟悉的生活情境,從而幫助自己完成形象思維的培養。
四、小學數學和繪本教學融合性策略
(一)游戲教學,提升趣味
單純的應試教育中,教師非常強調背誦、記憶、反復訓練,這雖然是數學基礎學習的必經之路,卻不一定是完全枯燥乏味、令人厭倦的。通過繪本教學,教師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遮蓋這種枯燥性,用趣味闖關的方式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
一是戲劇表演。例如,《保羅大叔分比薩》將分數的運算邏輯、運算規律蘊于具有矛盾沖突的場景中,瞬間讓平均數的知識有了鮮活的魅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扮演保羅大叔,演繹出他出色的數學思維、善解人意的性格、理性和感性共存的人物形象。另外的學生可以扮演對數學難題百思不解、相互爭執的顧客。在劇烈的戲劇沖突下,他們會產生利用分數解決生活中的平均分問題的急迫性,以及強烈的表達欲、助人為樂的欲望和成就感。這些精神會鼓舞他們往深處探究平均數的知識,從被動學習者進化為困難解決者、知識探究者和智慧助人者。在詼諧幽默、互幫互助、不斷發現和探索問題的表演過程中,他們理解了分數的表示方法、通分和約分的知識、分數加減乘除的法則和高階分數運算,自主學習意愿得到了長足提升。
二是比較閱讀。這是一種在語文教學中常用的學習方式,將其運用于數學學科中,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利用跨學科探究的趣味性提升學生知識探索的進取心、探索欲和求知欲。例如,《直線、線段、多邊形》《多邊形的關系》《圓》等繪本都和線段、多邊形的知識有關,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集體閱讀,對故事情節、知識表現方式、主人公解決數學問題的手段、人物形象、數學概念的難度和深度等指標進行比較,進而進行探討交流。各個小組將比較結果進行匯總,制作成表格、PPT、文檔等形式進行放映和講解,看誰發現的問題最多、最準確,能引起全體同學對數形關系的深入思考。這種方式能調動學生利用語文的比較、閱讀理解、細節探索、文字比照等方式解決數學問題,還能提升他們的合作意識和能力,無疑是對數學興趣的極大調動。
三是師生互換。通過讓學生講解某本繪本的知識,師生可以互換視角,實現情感交匯和共鳴,課堂氣氛自然活躍萬分。例如,在《100的難題》繪本講解中,學生發現要循序漸進地從1、10講到100,數學講解和數學學習是觸類旁通的,需要觀察和交流彼此的學習心理,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和融合學習。這樣他們的學習視角會得到拓寬,學習熱情水漲船高。
(二)思維導圖,提升邏輯
思維導圖是一種具有極強邏輯性的數學模型。它將故事情節、數學知識、課堂概念、思想感情等元素全部蘊于一張簡明扼要的圖表中,能夠最大限度鍛煉學生思維邏輯能力,提升學生邏輯解題能力。通過將繪本中的元素進行提取,按照自己意愿制作各種不同的思維導圖,學生的邏輯水平提升效率將得到明顯提高。
例如,《一起一起分類病》講述了一個活潑機靈的孩子經過自己的審慎觀察,將各種物品進行歸類整理,終于理解了部分和整體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掌握了歸納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學生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制作思維導圖:一是時間順序。將主人公從憂愁、好奇到積極解密、遭遇挫折再到成功解題的過程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圖表中,學生可以發現任何空間概念、敘事概念都蘊藏著時間的流逝、情緒的遞變,從而對數學邏輯和生活之間的關系產生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二是物品順序。通過選用毛巾、文具盒、球鞋作為對照組進行歸納,學生可以通過比較和分析得出,對事物本質規律的探索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甚至會產生暫時的回旋和退步,但整體呈現曲折螺旋式上升態勢,從而對數學知識探秘過程有了心理準備,對數學邏輯的產生、遞變和鞏固有了自己的認知。三是空間順序。通過總結將主人公在不同空間內對物品做出的不同處理方式,學生可以得知思想邏輯不僅包含時間層次、內容層次,更包含空間層次,只有將三者緊密、巧妙結合,才能達到完備、健全的思維層次,能夠理解更深刻的數學問題。在思維導圖的引導下,他們完成了辯證思維探索過程,一次次推翻自己既定的結論,建立新的次序,構建更有邏輯說服力的模型。這對他們今后的數學邏輯訓練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三)繪本制作,形象生動
數學之所以是一門抽象性極強的學科,是因為它的情感性相對不足。實際上,數學和生活之間的聯系不比其他學科少。礙于數學教材中的情感元素相對較少及思維抽象性較強,學生容易覺得自己是游離于數學教材之外的學習客體,學習難度較大,仿佛被知識牽著走,主體性較弱,從而在情感上不愿意進行深入學習,缺乏學習內驅力。解決這種現象的方法,便是引導他們從被動走向主動,重新確立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這樣才能將抽象的學習情感、抽象的學習概念進行形象化處理,真正讓數學學習變得形象生動。
在繪本閱讀和繪本游戲中,學生需要主動瀏覽相關故事情節,體驗人物思想和作品傳遞的數學概念,通過自己的頭腦解決難題,闖關一道道數學關卡。雖然這個過程是充滿趣味性的,但學生依然是學習者的身份,主體性并沒有達到巔峰。基于此,繪本制作可以最大限度提升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數學學習的形象性更上一層樓。教師可以針對某一數學知識,要求學生制作屬于自己的數學繪本,表現對知識的獨特理解。在制作過程中,學生兼任創作者、故事書寫者、數學學習者、宣傳者和傳播交流者的多重身份。他們首先需要自行掌握相應的數學知識,以免在創作中出現原則性錯漏,其次需要考慮如何將知識以一種高效、高質、有趣、吸引人的方式傳遞出來,最后需要思考怎樣推廣自己的故事,檢驗創作成果。這種創作體驗包含簡單的職業體驗,如繪本作家、數學教師、推廣人、數學研究者等,他們身上的責任感、成就感都會得到增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也能化抽象為形象。有的學生根據平均數的知識編撰繪本《睡在我上鋪的3個好朋友》,將抽象的通分、約分知識化為形象的上下鋪相處情境,從思想上展現了分數原作規律及背后的邏輯,從情感上表達了對友誼的珍視,趣味橫生,引人入勝。有的學生根據圓形的知識編撰繪本《地球是一個圓》,將各大洲、各大洋的地理知識和圓的知識進行巧妙融合,體現了形象性極強的跨學科交融思想。有的學生將小數知識進行形象化處理,編撰繪本《跟在我后面的動物小弟》,將小數點后面的數字比喻為兔子、大象、小狗、小貓等動物,真正做到了讓抽象的數字有了嶄新的形象。有的學生根據生活觀察編撰繪本《生活中的數學》,巧妙地將期末考試的各個習題擴寫為買東西、排隊數數、照顧病人、分蛋糕、按需分配和按勞分配、班級時間管理等生活情境,將抽象的、字面上的數學知識進行了情境化、戲劇化處理,極大地避免了數學學習的抽象性。
五、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和繪本教學的融合是行之有效的。只要教師注重剖析小學數學教學的相應本質,制定與之相對的解決措施,便能發揮繪本的功用,幫助學生學好數學和用好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