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大的圍墻,幽深的庭院,將原本活潑的少女困在了這一方小天地之中。
進宮有些時日了,卻遲遲不見皇帝的蹤影。珠釵、玉飾、金步搖散落一地,銅鏡前再也不是少女明麗的笑靨,兩彎蛾眉,滿臉悲戚。
迷茫的燈光下,一只單薄的幼蛾一頭栽在“哧哧”作響的燈焰上,發出“噼里啪啦”的爆鳴聲。昭君拔下玉釵,挑弄燈芯,試圖將蛾兒救出來。
就在這時,和親的消息傳來,像春日里的第一聲驚雷,在死寂的后宮炸開了。
“啪”,玉釵落地,斷為兩截,昭君的手劇烈地顫抖著。處于生死之交的蛾兒在飄搖的火焰中狂亂地掙扎著,終于,像離弦的箭一般,沖出火海。
烈焰吞噬了它粉嫩的外衣,它卻沒死,幼小的生靈發出對生的呼喚,爆發出無窮的力量,讓它從壓迫、死亡中掙扎著飛出。
昭君震驚了,若有所思地看著蛾兒,看著它越飛越遠,飛出圍墻,飛出重重封鎖,飛向遙遠的屬于自己的天地。
這一夜,昭君無眠。
她想到了宮廷的陰森,想到了和親的艱險,還想到了異域的清冷和兩國永久的安寧。宮廷的猜忌、冷落、傾軋、空虛像陰影一樣死死揪住她的心,讓她顫抖;異域的寂寞、無助、排擠、思鄉卻又像寒流時時侵襲她的心,讓她驚駭。和親的隊伍浩浩蕩蕩,待嫁的少女舉目無親,戍邊的將士浴血奮戰,無辜的父兄沙場喋血,一幕幕,在昭君腦海里,頻頻跳動……
天明時,有人奉旨來挑選宮女。一遍遍地述說著皇帝的封賞、嫁妝的豪華、國家的邊患、戰事的緊張。宮女們一個個雙眉緊鎖,一想到遙遠的異域他邦,就舌底發顫。官員失望了,哀嘆著準備離去,卻迎面遇上一位淡妝素衣少女,她淺淺地笑著,如當年的明麗……
昭君出塞,留給后人一座青冢和無盡的遐思……
可是,詩人們都錯了。“分明怨恨曲中論”“公主琵琶幽怨多”,多情的詩人憐惜只身出塞的少女,卻錯解了昭君當年心靈的選擇。
生命,不一定瀕臨死亡才顯示深刻,用心去做,用心去選擇,譜一曲美麗的生命之歌。
頭腦風暴
文中作者將昭君的心理刻畫得形象逼真,仿佛逝去的歷史就在眼前。昭君的一生尋尋覓覓,她在追求生命的真諦。她選擇出塞,選擇當一位使者,而不是一個侍者。文中用飛蛾為了追求自由而不惜撲火的細節來陪襯昭君的思想斗爭,豐富了文章內容,深化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