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輸配電及用電工程;標準化;跨越式;發展
[中圖分類號]TM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6487(2024)10–0083–03
1輸配電及用電工程的標準化與跨越式發展意義
(1)提高電力系統效益。以輸配電及用電工程的標準式與跨越式發展為契機,讓工程設計、施工與運維的過程更規范,可最大限度避免設計與施工的差異,保證工程質量及電力系統的正常運轉。推動輸配電及用電工程的發展,進而控制工程的總成本,為電力系統的高效運行奠定堅實基礎。
(2)助力技術創新。輸配電及用電工程的發展,為電力領域的技術創新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為電力系統的發展賦予更多能量,同時夯實了跨越式發展的基礎。以統一的標準體系為依托,助力技術、材料與方法的應用過程,而且應用過程也更規范。
(3)提升工程管理成效。以標準體系的建設為契機,能夠明確輸配電及用電工程建設與管理中的原則,進而控制管理成本并提升項目的運轉效率,由此整合輸配電及用電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運維等諸多環節。同時,輸配電及用電工程的決策流程更加簡潔高效,促進電力領域的精細化、高效化發展。
2輸配電及用電工程的標準化與跨越式發展策略
2.1重視新型技術的應用
在輸配電及用電工程發展進程中,需要對接實踐和安全要求,同時要完善標準制訂機制。通過與科研機構、產業領域及標準組織的合作,推動新型技術與輸配電及用電工程的結合,助力電力工程的智能化與高效化進程,吻合可持續發展理念要求。以智能電網為例,要構建智能電網標準體系,涉及智能感知、智能優化等多個領域。基于標準體系,推動智能電網的建設,進而提升電力系統的智能化層次。同時,電力供需匹配度更高,調度也更合理,由此保證智能電網運行的可靠性與穩定性。圖1展示了一種智能電網背景下的電力系統結構。
能源互聯網是我國電力能源體系發展的重要成果。能源互聯網是以電能為基礎,促進信息通信體系與能源系統的結合。其以可再生的能源為基本能量單元,合理協調多能源的生產、分配、存儲等環節,由此建立多元化的能源利用體系。以可再生能源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等多種技術要素為基礎,增強電網體系的協調互動效應,在協調優化生產供給體系的基礎上,合理優化配置資源。能源互聯網體系中,充分應用到互聯網的理念、技術要素,由此推動能源體系的改革。利用光伏、風能等技術,助力新能源發電進程,讓電力的開發吻合發電的實際需求。同時,要重點發展較大容量的輸配電技術及電網安全控制體系,讓電網運行更加安全穩定。另外,要重視電網與信息技術的結合,助力智能化電網建設進程。綜上可見,能源互聯網促進了能源、互聯網與通信領域的結合,助力分布式能源的廣泛應用并促進共享,在保證電網安全穩定的基礎上,做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工作。以IEEE37節點配電網絡的架構為例,配電網的系統電壓為35kV,基準容量為15MV,配電網的接入節點一共有35個。圖2是IEEE37節點配電網架構示意。針對配電網的電源布置,提供兩種方案,分別基于“最小成本”“指標均衡”的理念,參數對比見表1。
根據表2中的數據,方案2的電費損失及發電成本略高于方案1,但是經濟收益明顯高于方案1,實際效果更好。從能源互聯網的角度出發對比兩類方案,分別在低負荷及高負荷的情況下對比兩類方案,在負荷逐步上升的背景下,兩類方案的損耗都有上升,但是方案1更加穩定,原因在于方案1的約束條件能降低電網線路的損耗,保證輸配電網的正常運行。
2.2提升輸配電及用電工程的自動化能力
輸配電及用電工程的作業環境一般較為復雜,借助自動化體系能夠保證數據資料足夠完整,同時快速發現輸配電及用電工程中的問題,由此提升供電服務質量,讓用電環境更可靠,電力系統功能更全面。以智能自動化技術的應用為例,能夠發現輸配電與用電工程的故障。利用智能自動化技術,能夠找到設備的故障位置及所在區域。隨后,在區域內進行細致排查,從而減少工作量。智能自動化技術能夠提升故障診斷的效率,進而提升工程的經濟效益。在輸配電及用電工程設計進程中,也要發揮智能自動化技術的作用,形成多套設計方案后,經過智能自動化模擬,找到每套方案的優劣之處,并明確最佳方案,避免工程設計中的無用功。另外,智能自動化技術還能助力自動化控制體系的建設,增強輸配電及用電工程的自動化效力。
2.3構建質量管理體系
輸配電及用電工程的發展,離不開質量的支持。根據國家在輸配電及用電工程領域頒布的標準要求,分析可能出現的質量問題,從而保證工程質量。關于輸配電及用電工程的質量管理,涉及人員、材料與現場環境等方面。針對輸配電及用電工程的施工人員隊伍,要加大培訓與管理力度,提升人員隊伍的整體素養。針對輸配電及用電工程建設中的材料,要重視供應商的管理,確保供應商供應的材料質量過關、性能匹配。在工程施工現場,要做好施工材料的管制工作,定期查驗材料質量,確保材料吻合標準要求。另外,輸配電及用電工程施工對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例如,工程建設中應用多種材料設備,或多或少產生污染。在輸配電及用電工程的建設現場,需要針對施工中可能產生的污染,采取對應的措施,將污染因素控制在萌芽階段。對于工程建設中應用到的變壓器、電線及電纜設備,需要妥善管理并使用,在保證環境質量的同時,助力輸配電及用電工程的發展進程。
2.4加大標準體系建設力度
在構建輸配電及用電工程的標準體系時,要注意標準的分類,準確定位不同類型標準之間的聯系及應用領域。在標準分類的基礎上,確定標準編制方式,讓標準體系更有系統性。依托標準體系,構建輸配電及用電工程的核心標準,覆蓋基礎設計、設備技術規范、施工要求、工程運維等多個領域,由此形成標準體系的架構,并助力電力領域的規范化進程。同時,要注意輸配電及用電工程標準的協同性,促進不同領域標準的聯系與支撐。標準體系的建設,需要緊密結合監測技術的發展趨勢及電力行業的主導方向,在密切技術設備最新發展成果的基礎上,增強標準的適應能力。借助協同發展機制,充分發揮標準的引導規范作用,助力輸配電及用電工程各個領域的有效銜接并提升運行效率。標準體系的建設并非一勞永逸,需針對標準體系構建評估與修訂機制,確保輸配電及用電工程建設吻合行業發展需求。基于定期評估機制,快速發現標準體系的短板,作為修訂標準體系的有效依據,讓標準體系與輸配電及用電工程相適應。針對標準體系,可以建立專門的負責組織,邀請本行業專業人員加入其中,助力全新成果經驗與標準體系的結合,由此保證標準體系的前沿性與適用性。
另外,以標準化體系的建設為契機,促進不同學科領域的協同合作。輸配電及用電工程涉及電氣工程、通信等諸多學科,學科融合效應突出。基于標準體系建設進程,構建跨學科協同體系,也能充分集結不同學科領域的人才并構建專業團隊。多方在標準修訂中群策群力,讓標準體系內容更具協同性。各個學科在標準修訂過程中,要發揮各個學科的優勢,以學科新知識為載體,助力新技術、新理念與標準體系的結合,助力輸配電及用電工程的跨越式發展。
2.5重視人才養
人才是行業培與領域發展的動力源。輸配電及用電工程的跨越式發展,需要人才隊伍的支持。電力企業要針對輸配電及用電工程的特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形成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機制,讓培訓內容更適配,進而提升輸配電及用電工程乃至電力領域人才的綜合能力。電力人員借助專業設備,能夠從容應對工作中的問題,適應輸配電及用電工程的建設節奏,助力工程體系的跨越式發展。電力企業要與高校加大合作力度,發揮高校在人才培養進程中的獨到優勢,為電力企業不斷輸送工程領域的人才。學校在人才培養進程中,要做到理論與實踐兼顧,尤其要重視技能的操作,保證學生技能素養過關。同時,結合輸配電及用電工程要求,建立對口培訓班,提升人才培養的專業性,為電力企業輸送優質人才。電力企業自身要加強培訓與學習力度,要求工程運營者與管理者加入實踐進程,由此提升人才的業務能力。電力企業要鼓勵員工多學習,主動接觸新的技術與理念,思考輸配電及用電工程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并形成解決方案,由此推動輸配電及用電工程領域的創新。
2.6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輸配電及用電工程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在輸配電及用電工程發展進程中,要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形成專業化的發展模式,讓資金的應用更合理。同時,鼓勵金融機構在法律界定的范圍內,積極參與輸配電及用電工程乃至電力企業的建設與發展進程,為此類項目和企業提供更多融資,讓信用支持賦予更多力量。此外,要加大對電力企業的監督力度,讓融資過程更合理。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社會用電量逐步增加的背景下,對電力體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電力系統改革也在逐步推進,客觀上存在輸配電及用電工程標準化與跨越式發展的需求。為了讓電力事業快速發展,需要推動輸配電及用電工程的改革。以標準化和跨越式發展為契機,讓更多先進的理念、技術融合在輸配電及用電工程體系中,由此推動電網的智能化升級改造進程。由此,逐步滿足全社會領域內的用電需求,進而提升輸配電及用電工程的應用效能,為電力行業發展不斷賦予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