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脈悠悠,弦歌不輟。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鮮明提出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深刻闡述“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發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時代強音。如何賡續傳承源遠流長的江蘇文脈,更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題中之義,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使命。方志文化燦若星辰,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化入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溯源歷史,尋脈江蘇,透過地方志,可以從燦爛文明和悠久文脈中開掘資源、汲取營養,讓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江蘇大地展露現實模樣,打開理解歷史中國、認識現實中國、把握未來中國的重要窗口,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一、汲古潤今,夯實江蘇文脈的內容基礎
文脈,原指文章的脈絡,引申為文化的根脈和血脈,成為中華文化傳統或精神傳統的代詞。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提出“七個著力”,其中之一就是“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摸清方志中的文脈家底。地方志又稱方志,古稱地志、地記、圖經等,是全面、系統地記述本行政區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既是“一方之全史”,也是一地之“百科全書”,具有地方性、全面性、連續性、官方性四大特征。地方志承接今古,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中華歷史文脈的重要途徑。唐宋以后的方志,既包括地理方面的政區沿革及疆域、分野,又包括政治方面的建制、職官、兵備,還有經濟方面的戶口、田賦、物產,社會方面的風俗、方言、寺觀、祥異,以及文獻方面的人物、藝文、金石等,幾乎就是一部地方歷史文化的百科全書,是對地方文脈的系統反映。同時,一部志書創修之后,往往繼之以續修、再續、三續、重修、新修、補修等,不斷補充新情況、新資料,形成歷史痕跡的層積,成為構建地域文化傳統的源頭活水。
保護典籍中的文化根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素有“方志之鄉”美譽的江蘇,編修地方志已有2000多年歷史,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江蘇累計編纂各種志書約1200種,流傳到現在的有近千種。系統梳理、編輯出版江蘇歷代編修的方志,將歷史與現實鏈接起來,是對江蘇地域文明的重要溯源,是賡續文脈、傳承歷史的重要抓手,能夠讓人們從歷史變遷中汲取奮進的力量,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歷史自信。2008年,江蘇省委、省政府啟動《江蘇歷代方志全書》編纂整理工程,歷經13年完成,全書共530多冊,收錄了唐代至民國各種方志古籍650多種,是江蘇目前已經完成的規模最大的古籍整理項目,也是全國體量最大的省域舊志整理工程。2016年啟動的“江蘇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計劃用10年時間編輯出版3000冊《江蘇文庫》,其中由省地方志辦公室承編的《江蘇文庫·方志編》,內容從省志到府州縣志俱全,完整記錄了江蘇各地近兩千年來的歷史風貌。至2023年底,累計影印出版378冊,收錄唐代到民國期間的舊志226種,成為《江蘇文庫》六部類中首個完成選編影印任務的部分。經過系統整理的江蘇方志典籍,不僅為今天留存了古代歷史文獻,為研究江蘇歷史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更向世人展示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是中華文化得以綿延不絕、始終傳承、歷千百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
激活舊志中的沉睡資源。無論是《江蘇歷代方志全書》還是《江蘇文庫·方志編》的整理出版,根本目的在于運用,在于找到歷史文脈與現代文明的融匯點,在于完成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近年來,省地方志辦公室圍繞舊志利用,主要做了以下幾點工作。一是通俗化點校。推出《乾隆江南通志》 《景定建康志》《洪武蘇州府志》《萬歷通州志》等一批名志,讓昔日被束之高閣的舊志走進尋常百姓。二是專題化開發。適應“讀圖時代”和當代人“快餐化”“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利用舊志資源開發出版《長江歷史圖譜》《江蘇古代城市圖志》《江蘇歷代方志名勝圖選》 《江南大運河歷史圖選》等,強化舊志的活化運用。三是多元化應用。積極推進舊志整理成果進圖書館、進課堂、進社區、進軍營,向全國重點高校和江蘇省內各級圖書館、重點高校捐贈《江蘇歷代方志全書》,為專家學者研究江蘇歷史提供豐富的史料資源。注重從舊志文獻中挖掘歷史故事,開發專題專欄、短視頻等文化產品。
二、接續傳承,書寫江蘇文脈的時代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時強調:“盛世修文,我們這個時代,國家繁榮、社會平安穩定,有傳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這件大事辦好。”文脈如水脈,之所以生生不息、綿延不絕,正是因為它貫通了歷史、現實與未來。傳承文脈,不僅在于精心守護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也要堅定地從歷史走向未來,不斷開拓前進,持續回答好新的時代課題。
立足主業,記錄時代全景。修志、編鑒是地方志工作的主業,新中國成立后,江蘇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兩輪志書編纂工程,其中江蘇首輪志書編纂自1986年啟動,2007年底完成,共92卷、118冊、7500余萬字,填補了江蘇自建省(1667年)300多年以來沒有完整省志的空白。第二輪志書于2005年啟動,2020年底完成,共出版省、市、縣(市、區)三級地方綜合志書110部、271冊、3.35億字,全面系統地記錄了1978—2008年江蘇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進程和輝煌成就,與首輪省志共同構成了江蘇從古迄今最全面、最翔實、最權威的地情文獻資料。2018年,江蘇在全國率先實現省、市、縣(市、區)三級綜合年鑒全覆蓋,并持續鞏固“一年一鑒、連續編纂、公開出版”成果。近年來,全省志鑒編纂成果呈現爆發式增長,從2020年284部(本),2021年400部(本),到2022年490部(本),2023年653部(本),連創歷史新高,編纂種類、數量和質量均在全國遙遙領先,為江蘇的經濟社會發展留下了全景式的記錄。
關照基層,服務鄉村振興。為留住鄉愁記憶、服務鄉村振興,2022年3月,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鎮村志編纂文化工程的通知》,在全國首次提出鄉鎮(街道)志編纂全覆蓋的目標。全省1237個鄉鎮(街道)中,457個已完成志書編纂出版工作,690個正在編纂,編纂覆蓋面達到95.6%。在全國獨樹一幟的全媒體“江蘇名鎮名村志”已編纂出版38部,在助力鄉村振興、招商引資、文旅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年鑒編纂觸角也逐步向基層延伸,2023年江蘇出臺全國首個《關于推進全省鄉鎮(街道)、功能區年鑒編纂工作的意見》和《編纂導則》,在全省全面推進鄉鎮(街道)、功能區年鑒編纂工作。
服務中心,聚焦特色亮點。聚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建黨100周年、迎接黨的二十大等重要時間節點,聚焦長江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援藏援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等重要時代話題,組織編纂《江蘇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圖志(1949—2019)》《強富美高新跨越——十九大以來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紀事》《江蘇省對口支援西藏建設志》《江蘇省對口支援新疆建設志》等主題志鑒。啟動實施“江蘇省重點史志作品編纂出版資助計劃”,引導各地、各部門共同打造一批高顯示度的江蘇史志標識產品。《中國淮揚菜志》 《江蘇華僑華人史》《師之魂——陶行知在棲霞》等陸續出版發行,《雨花臺志》《張謇志》《中國丹陽眼鏡志》等正在緊鑼密鼓編纂中。
面向未來,探索志書新態。長期以來,地方志都被定義為一種資料性文獻,是研究者的工具書。大部分傳統志書體量龐大、專業性強,不便閱讀,只能備查,常常處于知之甚少、傳播甚弱、影響甚小的狀態。為此,需要與時代接軌,對地方志編纂產品本身及其價值進行重新定義,推動地方志從文獻作品向文化作品轉化,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打造人民群眾愛看的方志,真正讓方志飛入尋常百姓家。一是大膽引進作家的地情美文作為志書的開篇或段落的起承轉合,一改傳統志書嚴肅枯燥的文風,提高可讀性和感染力。二是堅持“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加大重大新聞報道的引用,作為志書體例之外的延伸閱讀,還原歷史細節,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三是將志書的嚴謹厚重與時尚的現代表達相統一,顛覆傳統志書的形態風格,聘請名師進行裝幀設計,加大美圖的使用,使之符合現代讀者的審美品位。四是通過二維碼延伸,把視頻引入志書,打造了中國第一套全媒體志書《江蘇名鎮名村志》。
三、與時俱進,創新江蘇文脈的傳播形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中華文脈不斷接續的生命力,正是來源于其代代更新的創造力,這要求我們要不斷創新方法、路徑、載體,不斷提高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的水平,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讓文脈不竭生機、永續流淌。
打造品牌,豐富文化供給的多樣形式。一是重研究。在“大方志、大文化”理念指導下,將《江蘇地方志》雜志組稿和地域文化研討相結合,采用MOOK(Magazine+Book)模式,每期推出“江蘇文脈”地域文化專題,如“問道惠山”“天工蘇作”“萬古長江”,并從雜志內向雜志外延伸,打造全國獨一無二的“專題刊物+論壇文集+線下論壇”的全新期刊文化形態,提高《江蘇地方志》雜志在學界的關注度,打造江蘇地域文化研究的高地。二是促傳播。“方志江蘇”微信公眾號轉型五年,始終聚焦歷史文化、緊跟時事熱點,堅持日更,打造原創,推送文章數量、閱讀量、點贊量等逐年遞增。2023年推送文章2700余篇,推送視頻301個,多篇原創文章被新華社、“學習強國”等主流媒體轉載,重構了對外傳播的話語體系,重塑了方志文化的宣傳格局,成為宣傳省情地情、弘揚傳統文化的“流量擔當”。三是常宣講。2019年開辦“江蘇方志大講堂”,邀請高校、研究所、文博單位等知名教授、學者,以優秀傳統文化、歷史為主題,講授江蘇地情、民間文化、風土民俗等知識,平均每個月2—3場,截至目前,已推出82期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講座。南京、淮安、揚州、泰州、宿遷繼續開設江蘇方志大講堂分講堂,形成矩陣效應,成為傳播方志文化、講好地情故事的重要陣地。四是強共鳴。主動順應現代知識傳播體系變化,創新實施《江蘇省情影像志》項目。首批推出鄉土江蘇系列,每集5分鐘,短小精悍、詳古略今、意蘊深厚、制作精良,在“方志江蘇”視頻號上線3季58集,市縣級黨委政府發布平臺紛紛轉發,省廣電總臺在綜藝頻道、荔枝新聞客戶端、江蘇IPTV播出,好評如潮。眾多中小學校將其作為“開學第一課”和愛家鄉德育課程。在留存地方歷史、豐富人民群眾精神生活、提升地方影響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除此以外,省地方志辦公室還打造了江蘇史志館聯盟、江蘇書展“方志江蘇館”、Fun知江蘇跨年知識大會等品牌,用豐富多彩的外在形式實現方志文化的活態傳承發展,春風化雨,融入生活。
數字賦能,構建指尖共享的智慧云端。當前,以新一代數字技術為代表的信息化進程已發展到了嶄新的階段,從物聯網、大數據、元宇宙、云計算到以ChatGPT為代表的自然語言領域的人工智能突破性的進展,給文化事業帶來了顛覆性的變革。地方志作為一種資料性文獻,篇幅長、信息量大,閱讀門檻高、利用難度大,只有提供精準有效的查詢服務和便捷隨身的閱讀服務,才能解決讀志用志的最大堵點。因此,方志數字化是地方志發揮作用最重要、最核心,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為找準文脈傳承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結合點、促進文化服務和數字技術深度融合,省地方志辦公室啟動江蘇省智慧方志館建設,歷時三年,于2024年4月正式上線。這是省地方志辦公室牽頭組織實施的江蘇文化數字化工程項目,也是落實好《江蘇省關于貫徹落實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實施意見》中關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水平、統籌推進智慧方志館體系建設相關要求的具體舉措。它充分利用地方志數據資源的獨特優勢,建成全省地方志數據資源中心、數據交換中心、全文智能檢索服務中心、版本資源管理中心,以及可拓展可裂變“智慧方志館”門戶,基本實現三級地方志工作機構所藏省內地方志書籍匯聚、檢索、對外交換、共享、版本保存和全文智能查詢檢索服務功能。目前,江蘇省智慧方志館館藏省內各類地方志書、年鑒、地情書、地方史、期刊以及舊志等各類書籍2600多冊、30億多字、567萬個知識條目、24萬多張珍貴圖片。把縱貫古今、橫陳百科、包羅萬象的厚重歷史,化作輕盈靈動的數字資料,打破紙張和地域的邊界,實現地方志館藏“從有限場地到無限空間、從有限藏書到無限數據、從有限載體到無限方式”的突破性轉變。
開門修志,凝聚傳承文脈的強大合力。傳承江蘇文脈,是一項持續性和系統性的工作,僅靠地方志系統的力量,人力、物力、財力都非常有限。因此,必須完成地方志工作組織形態和工作流程的再造,努力調動各方力量參與到地方志工作中來。在盤活地方志系統內部資源方面。一是采取項目組運作模式,完成重大項目的推進。如《江蘇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圖志》《江蘇省對口支援西藏建設志》《江蘇省對口支援新疆建設志》的編纂,“方志江蘇”微信公眾號的管理運營,江蘇省情影像志的組織,都是項目組推進,打破壁壘,匯聚資源。二是發揮地方志系統組織架構優勢,構建上下協同聯動的工作體系。無論是志鑒編纂,還是公眾號、大講堂等多媒體運營,還是影像志拍攝、雜志專題策劃等,都注重匯聚省市縣三級合力,統一品牌,統一策劃,分級負責,費用分攤,成果共享,真正把地方志的組織優勢和人才優勢發揮出來,激發蓬勃的發展活力。在吸引優質社會資源加盟方面。一是深化與省級各部門單位的交流合作,推出聯合編纂、聯合主辦、聯合發布的史志作品。如與省住建廳聯合編纂《江蘇古代城市圖志》;與省工業經濟聯合會合作,組織省內優秀企業編纂江蘇省工業企業志叢書,首批入選徐礦、南鋼、晨光在內的7家企業。將《江蘇水運史》《江蘇港口史》、《江蘇華人華僑史》以及《二十世紀建筑遺產志》等納入江蘇重點史志作品資助計劃等。此外,積極參與省委宣傳部組織的江蘇文脈論壇、省政府參事室組織的文化專題活動等,與江蘇省委黨校合作,建成全國第一家在省委黨校設立的方志館分館,地方志書籍進入主體班學員宿舍。二是通過戰略合作、資源共享、品牌共建,匯聚更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資源。與南京師范大學、南通大學等7所省內高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從地方志課程建設、大學生實習教育基地、地域文化研究與文獻交流等多方面開展合作。聯合省社科聯,連續兩年推出“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地方志專項課題”。吸引更多專家學者、作家、文史愛好者加入方志事業,形成地方志源源不斷的內容輸出能力。三是將方志的內容資源與主流媒體的渠道資源深度融合,讓地方志不斷“出圈”。在“水潤江南”“古今人物志”、江蘇省情影像志、“Fun知江蘇”知識大會等方面深化與省廣電總臺合作,在江蘇方志大講堂、“典說江蘇”“這里是江蘇”《江蘇影像》等方面深化與新華日報社的合作,在“方志江蘇”音視頻專欄、《社區新報》方志專版等方面深化與江蘇有線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