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強調:“江蘇要在科技創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國重要的產業科技創新高地,使高質量發展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近年來,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和科技領軍企業培育工作,實施“科技企業培育百千萬工程”“百企引航”“千企升級”行動等,建立優質企業培育體系,支持龍頭企業做優做強。全省累計培育省創新型領軍企業160家、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4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04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5.1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9.4萬家,36家企業入圍胡潤全球獨角獸榜,占全國的1/10,50家企業入選中國獨角獸企業,占全國的1/8以上。
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要有新認識
從科技領軍企業的內涵定義看:科技領軍企業是指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以關鍵核心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等為核心,具有清晰的科技創新使命、完善的研發體系和濃厚的創新文化,具備一流自主創新能力、強大創新資源整合能力、強勁輻射帶動能力,在科技創新、市場規模、品牌價值等方面在本行業居于領先地位,能夠顯著創造經濟價值、塑造產業競爭力并持續引領高質量發展、提升創新體系效能的創新企業,更是面向全球深度參與國家戰略科技領域競爭的世界級企業。
從科技領軍企業的使命定位看:國家層面高度重視科技領軍企業的支撐引領作用,科技領軍企業戰略位勢不斷提升。科技領軍企業是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高技術領域成為國際競爭最前沿和主戰場,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科技領軍企業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效能、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科技領軍企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力軍。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科技領軍企業通過持續加大科技研發投入,不斷產出原創性、引領性、突破性重大科技成果,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促進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帶動行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力軍。科技領軍企業是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的關鍵因素。科技領軍企業作為最富創造力的市場主體,是產業鏈主導者、標準規則制定者、產業生態構建者,是融通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協同產學研用的關鍵橋梁,對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提高產業鏈創新鏈協同水平起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從科技領軍企業的典型特征看:科技領軍企業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特征:一是有全球視野的企業家。熊彼特在其經典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中指出,偉大的企業和企業家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推動時代轉型與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正是依靠喬布斯、馬斯克、任正非等有全球視野的企業家,才能將企業從優秀帶到卓越,成長為科技領軍企業。二是聚焦于戰略性產業領域。科技領軍企業能夠將自身發展壯大與國家戰略使命相融合,圍繞事關國家安全、產業核心競爭力、民生福祉的戰略性領域不斷開拓創新。戰略性產業領域市場需求的快速增長,也為科技領軍企業提供了充足的成長空間。如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特斯拉,芯片產業的臺積電、英偉達,商業航天產業的SpaceX公司等,都是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成長起來的科技領軍企業典型代表。三是科技創新能力強。科技創新能力是科技領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科技領軍企業通過保持高強度的研發投入,提前布局應用基礎研究等,開展前瞻性、引領性、顛覆性科技攻關,實現技術持續領先,保持競爭優勢。如:華為2023年研發費用支出達1647億元,占全年收入的23.4%;近十年累計投入研發費用超過11100億元,累計持有有效授權專利超14萬件。四是創新生態主導能力強。科技領軍企業處于產業鏈和創新鏈的核心位置,能夠引領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帶動高校院所開展產業應用導向的研發創新,實現融通發展。如:20世紀70年代,日本實施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項目,以日立、三菱、富士通、東芝、日本電氣五大公司為骨干,聯合日本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綜合研究所、計算機綜合研究所等,開展半導體核心共性技術攻關,實現對美國的技術趕超。五是國際競爭力強。科技領軍企業盈利能力突出,規模優勢明顯,國內國外市場占有率高,全球資源整合能力強大,掌握全球產業發展話語權。如:荷蘭ASML公司是全球唯一能夠生產最先進EUV光刻機的廠商,2023年ASML供給了全球92%的高端光刻機。據ASML官方數據,一臺EUV光刻機的制造成本高達數億美元,集成了超過10萬個精密零部件,涉及光學、精密機械、電子控制、材料科學等高科技領域。
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應有新理念
從科技領軍企業發揮的作用看:科技領軍企業在創新鏈條中具有“出題人”“答題人”和“閱卷人”作用。科技領軍企業是重大科研任務“出題人”。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可以有效連接技術和市場,將市場需求轉化為科技創新需求。科技領軍企業處于市場最前沿,是新技術需求的最先捕獲者,具備從經濟發展面臨的實際問題中找準科學問題的先天優勢。科技領軍企業的關鍵技術需求是重大科研任務部署的重要方向,應支持科技領軍企業深度參與重大科技創新決策。科技領軍企業是主導產學研融合的共同“答題人”。科技領軍企業能夠發揮市場需求、集成創新、組織平臺的優勢,建立以企業為主導、需求為牽引、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的主體、研發投入的主體、科研組織的主體、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聚焦產業關鍵技術問題突破,由科技領軍企業牽頭聯合各方面創新資源和力量,開展產學研用融通創新。科技領軍企業是重大科技成果“閱卷人”。企業是新技術成果的最終應用者,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環節。科技領軍企業能夠充分發揮市場規模優勢,及時將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讓“科技之花”結出“產業之果”,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從科技領軍企業的發展模式看:主要有以下四種:一是搶抓戰略性機遇引領新賽道。科技領軍企業能夠把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以科技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如寧德時代抓住能源革命、碳中和等戰略性機遇,深耕動力電池賽道,前瞻布局三元鋰電等,連續7年動力電池使用量排名全球第一。2022年美國OpenAI公司推出自然語言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ChatGPT,引領生成式AI新賽道,公司最新估值超過1500億美元。二是實現產業鏈攀升價值鏈躍遷。科技領軍企業由最初跟隨創新逐漸實現原始創新,由價值鏈中低端攀升躍遷至頂端。如華為從3G時代的“跟跑”,到4G時代與蘋果、三星并跑,再到5G時代處于領跑地位,再到挺進科技“無人區”,引領全球通信業創新發展。三是以數字技術改變生產生活方式。科技領軍企業以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全面融入社會發展各領域,深刻改變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如騰訊、字節跳動等民營企業,把握高頻流量入口,將不同場景的應用在同一平臺實現互聯互通,在多場景應用的催化下形成了飛輪效應。四是構建平臺型產業生態圈。科技領軍企業在全面開放自身資源的同時整合全球范圍內的創新創業要素,為內外部的小微創新型創業主體賦能,形成科技為核心,客戶、合作伙伴、員工、創客等共同參與、高效協作的生態圈。如小米科技實施“人車家全生態”戰略,構建涵蓋智能設備、智能家居、互聯網服務等多領域的產業生態系統,生態鏈企業已超過400家,為全球數億用戶提供智能生活解決方案。
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須有新舉措
近年來,江蘇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取得了積極成效。面向未來,要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機遇,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堅持系統布局、領域聚焦、資源統籌、政策協同、體制創新,以提升科技領軍企業面向世界前沿的“原創力”、面向經濟主戰場的“主導力”、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組織力”、面向國際競爭的“控制力”為主攻方向,量質并舉加快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為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重要支撐。
聚焦戰略領域,強化系統布局。加強科技領軍企業培育工作總體謀劃和重點突破,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聚焦江蘇“1650”現代產業體系和“51010”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體系,加快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一方面,瞄準產業未來,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材料、航空航天、工業母機、基礎軟件、生命健康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開發一批重大戰略新產品,推動行業龍頭企業加速成長為引領帶動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攀升的科技領軍企業。另一方面,瞄準未來產業,聚焦合成生物、量子信息、腦科學與類腦智能、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領域,培育一批具備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具有爆發式成長潛力的高成長型科技領軍企業,著力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實施梯度培育,強化分類施策。建立科技領軍企業培育動態庫,對標國家標準,結合江蘇實際,構建科技領軍企業評價標準,依托省創新型領軍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遴選一批科研投入高、領軍人才優、技術產品強的科技企業入庫培育,予以滾動支持。實施“筑峰強鏈”企業培育計劃,開展獨角獸企業培育行動,深化高新技術企業“小升高”行動,建立“微成長、小升高、高壯大、大變強”科技企業梯次培育機制,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科技領軍企業培育體系,針對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類型的科技企業予以精準支持,推動創新能力強、內生動力足的骨干企業、潛力企業加速晉級。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打造產業鏈生態圈,促進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鍛造核心能力,強化要素保障。突出科技領軍企業在技術創新體系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鍛造科技領軍企業科技核心競爭力。建立科技領軍企業攻關需求對接機制,支持科技領軍企業深度參與關鍵領域技術預見和技術發展指南研究編制工作,加強對科技領軍企業的戰略引導。鼓勵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全國重點實驗室、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基地等重大創新平臺,面向產業前沿,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點面向科技領軍企業開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試點,完善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應用政策。支持科技領軍企業開放應用場景,促進新技術新產品示范應用,優化拓展產業鏈供應鏈,支持科技領軍企業作為用戶深度參與產業應用導向的科技重大項目考核驗收和成果轉化評估問效。發揮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母基金作用,培育“耐心資本”與科技領軍企業共同成長壯大,完善科技金融服務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創投機構等對科技領軍企業進行投資和增值服務,推動實現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營造最優生態,強化政策協同。加強多部門協同聯動,研究制定培育科技領軍企業的針對性政策措施,全方位支持科技領軍企業培育壯大。著力構建“科技領軍企業—產業—政府”融通協同機制,促進政產學研用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風險共擔。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承擔國家和省重大科技創新任務,建立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全面落實企業所得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稅收優惠、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先進制造業企業增值稅加計抵減等政策,鼓勵支持科技領軍企業持續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著力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科技素質、戰略眼光的優秀企業家。暢通人才流動機制,破除體制壁壘和機制障礙,推動高層次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間雙向流動,加大對來自企業科技領軍人才和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支持力度。著力構建科技服務體系、科技金融體系、技術轉移轉化體系,不斷完善支持科技領軍企業“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