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晴隆縣有著天然的茶葉種植優勢和歷史文化優勢,茶產業作為晴隆縣的“一縣一業”產業,有著生態性、特色性的雙重性質,能夠有效拉動地區經濟增長,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以晴隆縣茶產業為研究對象,采用SWOT-PEST模型對茶產業的優勢、劣勢、機遇、挑戰進行分析,并從品牌宣傳、人才培養、產業融合和綠色發展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建議,旨在為晴隆縣茶產業的蓬勃發展提供動力,以助力其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 茶產業;SWOT-PEST模型;發展;貴州省晴隆縣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1.047
產業振興作為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載體,它為農業農村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的經濟動力,加速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通過產業功能集聚,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挖掘資源的多元功能,能夠將鄉村產業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與社會價值全方位凸顯出來。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精準務實培育鄉村產業”,旨在切實提升鄉村產業的發展水平,推動鄉村特色資源的加快轉化增值、鄉村產業的全產業鏈發展和全鏈條升級。依托鄉土資源,因地制宜地打造鄉村特色產業和品牌,以市場消費需求為導向,強調產業品牌的競爭優勢。
采取延鏈、補鏈、壯鏈、強鏈的發展戰略,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擴展產業鏈條,發展新業態,建立特色品牌。通過不斷拓展農村產業新功能和農村生態新價值,提高市場競爭力,增強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從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取得實質性進展[1]。
1" 發展現狀
1.1" 茶產業布局
茶產業作為晴隆縣“一縣一業”的主導產業。在產業發展上,以產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為標準,以生態化、綠色化、科學化為發展要求,從區域結構和生產布局方面對茶葉產業進行調整和優化。通過品種培育篩選、良種苗木培育、高標準建設、精細化管理等措施,打造產品優質、經營高效的生態茶園。從產量和質量上把控產業的發展,推動茶產業朝著高質量、高品質的方向發展[2]。
采用區域化、集約化、規模化的種植理念,全面開展品種改良、技術改造。加大對優質茶樹的培育力度,加強對科學無公害種植技術、茶園精細化管理、優質茶樹栽培等實用技術的普及和推廣。通過從品種選取、技術栽培、園區管理等方面進行高標準生態茶園建設,努力實現產業一體化發展,引導茶產業朝著優勢區域集聚,有效提升茶產業的核心競爭力[3]。
1.2" 茶產業規模
晴隆縣茶葉種植面積達1.1萬 hm2,投產面積達7 660 hm2,茶葉種植覆蓋11個鄉鎮(街道)。其中,茶園規模達到667 hm2的鄉鎮有6個。已配套良種育苗茶園面積20 hm2,可供666.67 hm2的茶園種植,黔茶系列品種種植示范基地2個。全縣有227家涉茶企業,其中,茶葉加工企業53家,省州級龍頭企業19家,大小加工企業、合作社71家。有13家茶葉加工企業獲得“SC”質量生產安全許可認證,成功注冊的商標達69個。全縣的茶葉生產能力達16 000 t。
隨著茶產業的不斷發展,晴隆縣茶葉的生產能力也在穩步提升。干茶生產由2021年的8 600 t上升至2022年的9 000 t。茶葉綜合產值也由5.6億元提升至6.5億元,同比增長16.07%。在2023年前三季度,全縣的干茶生產量達8 691.4 t,整年的茶產業產值為11.02億元,其中,精致茶生產646.17 t。茶產業作為晴隆縣的支柱產業,其產業產值整體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通過發展特色茶產業,打造城市新名片,為促進鄉村振興,拉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添力賦能。
2" 茶產業SWOT-PEST分析
2.1" 優勢分析
2.1.1" SP-政策優勢
為把握產業跨界融合的新趨勢,貴州省出臺了《貴州省“十四五”茶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文件指出,要全面加強貴州茶產業的創新驅動能力,通過資本聚合、品牌打造、科技強化、文化融合等途徑,提升貴州茶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實現茶產業發展的整體核裂變。該文件對貴州省茶產業進行了精準規劃,從政策層面為貴州省茶產業發展保駕護航,推動貴州省茶產業朝著抓質量、講效益、重生態的方向邁進。
晴隆縣作為茶產業發展的重點縣,茶產業更是作為“一縣一業”的主導產業,在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方面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采用“五全五鏈”的機制保障,促進晴隆縣茶產業提質增效。分別從產業鏈、要素鏈、利益鏈、生態鏈、責任鏈等五個方面,為晴隆縣茶產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2.1.2" SS-自然優勢
晴隆縣(北緯25°33'~26°11',東經105°01'2\"~105°25')位于云貴高原中段,黔西南州北面,南北長為69 km,東西跨度為33 km,屬珠江水系北盤江流域。地勢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地形起伏大,這造就了晴隆縣“山高谷深坡陡”的地勢特點,導致區域內表現出顯著的差異性,轄區內的水文、土壤、植被都表現出顯著的復雜性。
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晴隆縣多樣性的土壤資源,并且多數都為紅黃土壤,呈酸性和微酸性。氣候方面,屬于典型的亞熱帶濕潤氣候區,熱量充沛,降水豐富。年平均日照時數達1 454~1 714 h,年平均氣溫為14.0~14.7 ℃,年平均降雨量可達1 590.7 mm左右。無霜期可達250~320 d,常年溫暖濕潤,冬季無嚴寒,夏季無酷暑。優渥的氣候環境為茶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良的自然條件,助推茶產業的發展。
2.2" 劣勢分析
2.2.1" WE-經濟劣勢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晴隆縣作為重點幫扶縣之一,在政策的幫扶下,經濟的發展也得到逐步提升。2021年,晴隆縣地區生產總值為95.56億元,到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略有下降,為95.40億元,而2023年回升至95.82億元。總體來看,晴隆縣的經濟發展呈現增長態勢,但發展的動力略顯不足,經濟發展有待提質增效。
2.2.2" WT-技術劣勢
隨著產業振興的崛起,晴隆縣茶產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由于高端專業人才較為缺乏,導致科研投入力度較低,技術服務人員綜合素質有待提高。進而致使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推廣應用不到位,部分區域仍采用傳統的栽培管理方式,病蟲害的防治不及時,因此,茶葉產量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此外,受地形地勢的影響,多數茶葉種植區集中在丘陵淺山地帶,栽植時間久,園區郁閉度大,機械化程度低,導致勞動成本投入較高,茶農的經濟效益偏低[4]。
2.3" 機遇分析
2.3.1" OP-政策機遇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持續加強產業幫扶,強化幫扶產業分類指導,通過鞏固一批、升級一批、盤活一批、調整一批,推動產業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此外,為進一步推動茶產業朝著可持續、綠色健康的方向發展,提高茶產業品質和效益,推動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貴州省出臺了《貴州省茶產業發展條例》,為茶產業的發展保駕護航。晴隆縣作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和省鄉村振興夯實基礎縣,可以充分抓住茶產業發展的政策機遇,統籌推進茶產業全產業鏈的發展,有效釋放茶產業的內生動力,協同推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的深度融合,更好地突出茶產業的產業優勢[5]。
2.3.2" OS-自然機遇
茶產業作為晴隆縣的傳統優勢產業,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和文化淵源。距今約100萬年的茶籽化石于晴隆縣轄區內的碧痕鎮云頭大山被挖掘出來,茶籽化石的發現,充分彰顯了晴隆縣厚重的茶歷史文化,也更加證實了晴隆縣在茶產業的發展上有著得天獨厚的歷史背景和種植條件。
晴隆縣擁有典型的低緯度、高海拔、多雨霧的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以及所形成的土壤植被條件,造就了晴隆縣“高山云霧出好茶”的特殊地理環境。優越的自然條件有利于晴隆縣更好地發展茶產業。
2.4" 挑戰分析
2.4.1" TE-經濟挑戰
晴隆縣作為國家重點幫扶縣,經濟發展水平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在基礎設施建設、產品創新、宣傳推廣等方面仍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在消費市場中所占的比重較低,面臨同業競爭時,由于產業結構發展不完善,導致市場受眾群體較少,市場競爭力弱,并且存在長期虧損或低收益現象。因此,在經濟發展和產業規劃方面面臨著較大挑戰[6]。
2.4.2" TT-技術挑戰
為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產業結構需進行調整和優化。茶產業應由生產導向型向市場導向型、數量效益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以適應市場對茶產業發展提出的更高要求。晴隆縣茶產業的發展在對接標準化、規模化、現代化、機械化的要求上還有較大的距離。如何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產業發展質量、著力構建“減水、減肥、減藥、減人、減地”五減技術體系等手段,有效將“茶、文、旅、消、體”融為一體,形成效益更高、聯動性更強的融合性產業,加快推動晴隆縣茶產業由單一向綜合、低質向高效邁進[7]。
3" 發展路徑
3.1" 增強品牌效應,提升產業影響力
加強晴隆縣茶品牌的宣傳與推廣,是提升晴隆縣茶品牌知名度和推動茶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為提高晴隆縣茶品牌營銷的有效性,應積極拓寬推廣途徑。加強對“晴隆綠茶”“貴隆小蘭花”“晴隆扁型茶”等品牌的宣傳力度,不斷提升茶葉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在推廣方式上,積極借助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貴州茶產業博覽會等會議,采用活動營銷、創意廣告等方式,充分利用抖音、微視頻、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對晴隆茶品牌進行專業化、科學化、品牌化的傳播與宣傳,提升晴隆茶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知名度。
在內容制作上,強化頂層設計,以品質促品牌,培育品牌形象,著重突出晴隆縣茶產業的亮點、獨特性,以及地理優勢和資源優勢。以更加生動、直觀的形式呈現在消費者面前。
3.2" 注重人才培養,引領產業高效發展
高質量人才是產業發展的關鍵。打造高質量產業發展人才隊伍,有助于推進晴隆縣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面對不斷變化的產業市場,企業作為產業發展的主力軍,要加強對企業高管、技術負責人等高級人才的專項培訓,從而提高企業的市場適應能力、產業創新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積極加強對縣內茶葉技術骨干、重點茶葉企業、茶農等主體提供更加科學、精準的技術服務,從而有效推動晴隆縣茶產業的發展[8]。
此外,要充分發揮大中專院校的人才培養優勢,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與合作院校共同制定專項人才培養方案,建立產業培訓基地,采用講授理論知識與校外實踐相結合的聯合培養方式,培養一批懂知識、會技術、能管理的實用型高水平人才。不斷壯大晴隆縣茶產業發展的人才隊伍,為茶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3.3" 延長產業鏈條,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茶產業作為晴隆縣的重要支柱產業,完備的產業鏈體系能夠有效地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經濟發展。通過構建多元化的茶產業鏈創新體系,深入挖掘茶產業的價值,將茶產業鏈做大做強,提升產品的附加值,提高產業經濟效益,更好地提高生態茶產業的扶貧效應。
在產業發展上,要打造以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或農戶為主的前端產業鏈,承擔茶葉基地的日常管護、茶樹種植等工作;以服務專業化組織為中端產業鏈,做好茶葉采摘、茶園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工作,上承前端產業鏈,下接后端產業鏈。而企業則作為后續產業鏈,負責統一技術管理、產品研發、包裝標識等工作,通過前中后產業鏈的有效銜接,更好地提高茶產業的標準化生產經營能力。
此外,通過整合區域資源優勢,大力引進精深加工、倉儲物流、電商、食品、文旅等關聯性較強的優質企業,積極促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和上下游產業的集聚,形成產業集群發展,更好地提升產業競爭力和產業創新發展能力,從而更加有效地提高產業的創收能力和綜合效益[9]。
3.4" 加大生態保護,促進產業綠色發展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是促進晴隆縣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把綠色、生態發展貫穿于茶產業發展的全過程,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增強產業的市場競爭力。推進茶產業綠色、循環、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將天然的生態資源優勢轉化成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經濟優勢,提高茶產業在綠色、低碳方面的經濟占比,更好地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
通過建立“茶-林-灌-草”立體化生態系統,樹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理念,積極推廣林間套種、林下養殖等新型發展模式。逐步打造出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綠色、高效生態茶園。從建設標準、病蟲防治、種植技術、施肥灑藥等方面進行科學化、合理化的規范,認真抓好茶區的施肥、修剪除草、病蟲草害防治等關鍵環節。積極引導規模化的高效茶園推廣肥水一體化技術,努力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同時,堅持“以茶助旅、以旅興茶”的發展模式,逐步形成以茶葉種植為主,集加工、休閑、消費、旅游為一體的生態、高效性茶園[10]。
4" 結語
晴隆縣在發展茶產業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發展過程中,要積極抓住發展機遇,充分將資源優勢轉化成市場競爭優勢。積極做好政策引導,構建科學完備的茶產業發展保障機制,加強茶產業的科技創新,探索茶產業發展的新模式。要不斷深化人才培養,為茶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外,還需進一步完善晴隆縣茶產業的品牌建設體系,提升茶品牌的市場影響力。持續挖掘深厚的茶文化內涵,做好茶旅融合發展,不斷加強產業協作和市場拓展,促進一二三產業的高效融合發展。積極圍繞茶產業的產品鏈、價值鏈、供應鏈和創新鏈,推進茶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延長茶產業鏈條。開辟出一條茶農實現增收、產業實現增效、生態實現增值的茶產業綠色發展之路,更好地助推鄉村振興,帶動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蔚藍, 陳泰斌, 張金峰, 等. 晴隆縣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思路探討[J]. 貴茶, 2023(4): 65-68.
[2] 黃春. 江西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以中國式現代化為視角[J]. 農業考古, 2023(5): 123-128.
[3] 保繼剛, 陳苑儀, 董宇恒. 普洱茶產業發展對鄉村振興的作用機制——以云南省易武鎮為例[J]. 自然資源學報, 2023, 38(8): 1941-1954.
[4] 王剛. 關于進一步推進蘇州市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考[J]. 上海農業科技, 2024(3): 17-18, 30.
[5] 肖楚. 銅仁生態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J]. 福建茶葉, 2024, 46(5): 6-8.
[6] 姚泰宇, 龔艷霞, 楊穎睿. 基于EFE和IFE矩陣模型的永川茶產業發展策略[J]. 福建茶葉, 2024, 46(3): 126-129.
[7] 鄒念, 朱萬春. 新發展理念下普安縣茶產業助力鄉村振興路徑探析[J]. 南方農業, 2024, 18(4): 150-152.
[8] 方英藝. 貴州省鳳岡縣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J]. 農業工程, 2024, 14(2): 139-142.
[9] 呂思航. 茶產業可持續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對策探究——以福建省安溪縣為例[J]. 廣東蠶業, 2024, 58(2): 115-117.
[10] 黃春, 陳蘊茜. 全面鄉村振興背景下江西茶旅融合發展路徑研究——以江西資溪縣為例[J]. 農業考古, 2021(2): 84-8
(責任編輯:易"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