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四川省會東縣雨熱同季、日照充足,具有高原、山地立體氣候特色,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通過2022—2023年在會東縣的實地調查,發現會東縣本地所產蜣螂主要為神農潔蜣螂(Catharsius molossus)和糞金龜,同時了解了蜣螂在自然環境中的生活習性、棲息偏好及環境需求等參數。以蜣螂取食情況為考察指標,系統研究了蜣螂的食性規律,并建立養殖場進行規模化試養,成功設計并初步構建了符合蜣螂生物學特性的規范化生態養殖場,為會東縣乃至全國范圍內的蜣螂養殖業提供了一定的技術支撐,未來將繼續深化研究,優化養殖技術,促進蜣螂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生態價值的最大化實現。
關鍵詞 蜣螂;生活習性;養殖;四川省會東縣
中圖分類號:Q969.93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1.050
蜣螂是一種常見的鞘翅目(Coleoptera)昆蟲,也被稱為推屎爬、屎殼郎、糞球蟲、鐵甲將軍或推車蟲。在傳統中醫藥中,蜣螂具有定驚、破瘀、通便和攻毒等功效,常用于治療驚癇、癲狂、瘕塊、腹脹便秘、血痢、痔漏和疔毒等。蜣螂作為一種動物類中藥材,其提取物中的各類活性組分,如多肽[1-5]、殼聚糖[6]、黑色素[7]等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如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結腸定位給藥、止血[8-9]及無害染色[10]等,可滿足醫療、美容、食品等多個領域的需求。此外,蜣螂具有吞食量大、消化能力強等特性,通常被稱為“大自然的清道夫”,可通過挖洞活動增強土壤通氣性、滲透性、孔隙度,減少了土壤侵蝕,增加了土壤中的養分含量[11-12],有助于減輕干旱對植物的影響[13],促進作物生長[14-15]。相關研究表明,在玉米田投放蜣螂能有效降低土壤密度,增加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并有效提高玉米產量及農業生產效益[16]。因此,蜣螂是一類重要的資源昆蟲,在生態學、農業、環境科學、醫藥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潛力。
目前蜣螂原材料的收集大多采用傳統野外采集的方式,但存在采集效率低下、破壞生態環境、蜣螂繁殖率低等問題,加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鄉環境的改善,野生蜣螂數目劇減,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近年來蜣螂人工飼養領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主要包括取食偏好性、腸道微生物菌群等方面[17-18],這些研究為蜣螂的人工飼養提供了一定的指導和啟示。蜣螂養殖方式包括地上/地下蟲籠法、水泥池養殖法、紗網圈圍法,這些方法具備通風足、排水好、防逃逸等特性[19],適用于小規模養殖試驗,但相關養殖參數不明確,難以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因此,需要探索開發出一種高效、經濟、環保的人工蜣螂養殖技術,通過技術推廣及應用,產出高品質蜣螂,以實現畜禽糞便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也為昆蟲產業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為此,在四川省會東縣開展了蜣螂的調查與人工飼養研究,以期為蜣螂的人工飼養提供技術支撐。
1" 研究區域與方法
1.1" 研究區域
1.1.1" 地理位置
會東縣地處四川省涼山州最南端,四川盆地西南緣山地,金沙江中游西側,地理坐標為東經102°20′~103°03′,北緯 26°12′~26°55′。東南面隔金沙江與云南省的巧家縣、祿勸縣、昆明市東川區隔江相望,西鄰會理,北接寧南。海拔范圍640~3 310 m,全縣面積3 227.55 hm2。全縣地處橫斷山脈南部,“康滇地軸”中段東緣,地形復雜。山地(低中山、中山為主體)約占總面積的90%。整個地勢中部高,西部緩展,北部綿延,東部陡峭。全縣大體可劃分為金沙江河谷、河谷平壩、中山斷陷丘狀盆地和深切割中山4種地貌單元。
1.1.2" 氣候特點
會東縣年平均氣溫16.2 ℃,其中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1.9 ℃,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8.1 ℃,屬于國內中亞熱帶西部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熱同季,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具有高原、山地立體氣候特色。冬暖無嚴寒,夏涼無酷暑,四季如春,該縣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
1.2" 研究方法
1.2.1 野生蜣螂生存現狀調查
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對會東縣農耕區和牧區糞食性昆蟲進行現場抽樣調查,并對采集地周邊的人群做問卷調查,以了解蜣螂種類、數量、分布動態變化及分析人為因素對其種群的影響,為生態保護、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害蟲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樣地選擇。根據海拔差異對會東縣本土牧區及農耕區進行實地調查。農耕區主要為夏季長期有放養牲畜且有較多糞堆的地區,牧區主要為冬季牧場且牧民聚居地和夏季牧場且經常放牧的地區。
蜣螂采集。根據海拔差異對會東縣內的牧區及農耕區進行實地調查,找到糞堆后對其周圍進行觀察,在洞穴周圍用鋤頭挖,邊觀察邊拍照,小心用小鏟子轉移糞球,用鑷子夾住蜣螂放進塑料瓶中,以紗布密封瓶口,貼好標簽,記錄海拔、經緯度等采集信息。
蜣螂鑒定。查閱有關蜣螂文獻資料,通過測量蜣螂體長、體寬,觀察外觀色澤、鞘翅的形態,比對角突、觸角等進行性狀鑒定,并采用BTS-300V體視顯微鏡觀察其形態特征,以鑒定蜣螂品種。
1.2.2" 蜣螂人工養殖試驗
蜣螂取食偏好性研究。蜣螂的取食偏好性研究對于理解蜣螂的生態功能、廢棄物管理、農業應用、飼養優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本試驗對蜣螂食性的主要影響因素開展了探究,通過選擇適宜原料,針對性地按照不同配比設計不同營養主成分飼料,進行粉碎、混合等加工處理后,開展單因素試驗,在相同飼喂環境下養殖觀察,根據取食頻率、取食量、存活率、生長狀況等了解取食偏好性。
養殖場地建設。在背風向陽高燥平坦地段,選擇撂荒地或天然草坪,按照長4.0 m、寬2.5 m圍地,四周下挖1.0 m深,建養殖池壁,池壁用單磚拌漿砌成,高度與地面平齊,在池壁地基上建鋼架大棚,棚高2.0 m,在一側做1個高1.5 m、寬0.8 m的門。大棚四周及棚頂用9目·cm-2的鋼絲網包圍,以防蜣螂逃逸,為防日光過度照曬可在棚頂加蓋一層遮光網(見圖1)。
lt;E:\工作文件\南方農業\南方農業2024年第21期\李天菊1.tifgt;
圖1" 蜣螂養殖場
野生蜣螂種蟲的收集和放養。在傍晚19:00—21:00期間,蜣螂成蟲出洞活動時,用細尼龍網捕捉。捕捉到的小蜣螂應馬上放回洞內,大蜣螂需盡快用可透氣的瓶裝好,避免太陽暴曬。收回后,在12 h內放入養殖池,養殖池內投放密度為種蟲20只·m-2以上,雌雄各半。蜣螂放入養殖池后馬上投入新鮮牛糞, 5~10堆·m-2,每堆300~500 g。
2" 結果與分析
2.1" 調查結果
會東縣野外蜣螂主要在每年4月中下旬氣溫暖和后結束冬眠,出土活動,此時貯存的糞料基本用完。蜣螂根據氣味尋找新的糞便,重新打洞居住,開始新一輪生產周期。調查人員找到外有松土的洞口并挖開后,一般可在每個洞中找到2~5只蜣螂成蟲,以及5~10只小蜣螂。發現會東縣本地蜣螂喜歡在野外干燥地方挖洞,洞直徑2~3 cm、深10~25 cm,以80°左右的傾斜度進入。蜣螂洞由上下2個空間組成,上面供蜣螂居住,下面為儲糞洞和產育洞(見圖2、圖3)。
會東縣本土蜣螂隸屬昆蟲綱鞘翅目(Coleoptera)金龜總科(Scarabaeoidea),分布范圍廣泛,從海拔600 m的金沙江河谷到海拔3 300 m的魯南山峰頂均有蜣螂生存。會東縣蜣螂主要有2個品種,一種是體型較大的金龜科(Scarabaeidae)蜣螂屬昆蟲神農潔蜣螂(Catharsius molossus L.),分布在海拔2 500 m以下的溫熱帶地區,活動范圍較大,主要以人糞、牛糞和豬糞為主食,體黑色有光澤,腹部有棕色剛毛,成蟲長3.0~3.2 cm、寬2.0~2.5 cm,體質量2.5~3.2 g,頭部較大,唇基、刺突扇面狀、有魚鱗形狀的刻紋,雌雄有別,雄性唇基后中部有發達的角突,角突底部的后側有小突一對,胸背板寬大,中間有很高很尖的橫脊(見圖4),而雌性稍小無角,頭面中部向上隆起,中點凸出。另外一種為糞金龜科(Geotrupidae)糞金龜,體型較小,體質量1.8~2.1 g,鞘翅基部之間有一個三角形的小盾片,主要分布在2 500 m以上的高山寒冷地區,活動范圍較小,以羊糞為食(見圖5)。
2.2" 養殖試驗結果
2.2.1" 蜣螂取食偏好性研究
本試驗初步探明不同食物顆粒大小、微生物豐度、氣味、水分、黏度是影響蜣螂取食的主要因素(見表1),為人工餌料的調配奠定了一定基礎 。
2.2.2" 養殖研究
到2023年6月,10個養殖池累計投放蜣螂種蟲2 000余只,大約2周后,出現過種蟲死亡情況,主要原因,一是種蟲在捕捉和運輸過程中可能受傷,引起死亡;二是種蟲之間出現打斗。發現死亡后,馬上按照性別補充投放新的種蟲。試驗養殖蜣螂,一般當年即可產卵,8—9月蜣螂幼蟲孵化、蛻皮結束后,變成成蟲,就可將其捕捉作為商品成蟲出售。
3" 人工養殖蜣螂建議
3.1nbsp; 選擇種蟲
飼養種蟲以5—6月最佳,因這部分成蟲都為越冬成蟲,一旦放養,1個月就能產卵。7月氣溫太高,種蟲在運輸中易死亡,同時此期又有大雨或暴雨,飼料易被沖走,也會造成種蟲死亡。
3.2" 勤喂飼料
投入種蟲后,及時投料。起初每天投料,以后視取食情況,隨時補充,一般每2~3 d 補1 次。在食料選擇上,雖然人糞優于豬糞,豬糞優于牛糞,但根據來源與習慣,以牛糞作飼料最方便,投放時,要注意選擇新鮮糞便,生霉或曬干的都不宜飼喂。
總之,要結合養殖場設施、飼喂技術、繁殖管理和健康監控等方面制定詳細的管理和操作規范。根據蜣螂的生長階段和營養需求調整飼料比例、頻率和配比,最大程度保證飼料的新鮮度和營養價值;按照適合蜣螂的習性設計養殖場地,包括足夠的空間用于活動、挖掘和隱藏;合理規劃養殖密度,避免密度過高導致的食物爭奪和脅迫;建立健全疾病監測、預防和控制措施;維護詳細的飼喂、生長、繁殖和健康記錄,以便進行數據分析,優化生產策略。
本研究后期將從品質選育、糞便營養成分確定、餌料配方優化、生長環境參數細化、飼養設備及方式確立等方面,深入分析不同營養成分對蜣螂生物學特性的影響,以提高蜣螂的存活率及生長發育效率,縮短養殖周期,建立蜣螂養殖基地,以便努力提高資源昆蟲開發利用率,為可持續農業發展提供科學依據,最終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參考文獻:
[1] 譚承佳, 馬家驊, 于亞男, 等. 蜣螂抗良性前列腺增生癥活性部位的篩選(II)[J]. 中藥藥理與臨床, 2014, 30(1): 83-86.
[2] 馬家驊, 譚承佳, 衣文嬌, 等. 基于有效組分檢測與理化表征相結合的蜣螂有效部位制備工藝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 2010, 35(9): 1123-1126.
[3] 馬家驊. 蜣螂抗良性前列腺增生癥有效部位及其新型給藥系統的研究[D]. 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 2009.
[4] AZMIERA N," KRASILNIKOVA A, SAHUDIN S, et al. Antimicrobial peptides isolated from insects and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s[J]. Journal of Asia-Pacific Entomology, 2022, 25(2): 101892.
[5] 趙興梅, 朱敏, 楊明, 等. 蜣螂抗實驗性前列腺增生作用研究[J]. 中藥藥理與臨床, 2006, 22(5): 37-38.
[6] 馬家驊, 譚承佳, 鄧霞, 等. 蜣螂藥渣中殼聚糖的回收與初步表征[J]. 中藥材, 2012, 35(7): 1029-1032.
[7] 辛超.蜣螂殼聚糖復合物化學結構與藥輔適宜性研究[D]. 綿陽:西南科技大學, 2015.
[8] 溫華強. 蜣螂疏水殼聚糖的止血作用及其機制初探[D]. 綿陽:西南科技大學, 2019.
[9] 李雨秋, 溫華強, 馬家驊, 等. 蜣螂疏水殼聚糖的制備及其止血活性研究[J]. 中草藥, 2019, 50(5): 1141-1144.
[10] 王雪雪. 蜣螂黑色素染發劑的研制[D]. 綿陽:西南科技大學, 2018.
[11] KELLER N, VAN MEERVELD I," GHAZOUL J, et al. Dung beetles as hydrological engineers: effects of tunnelling on soil infiltration[J]. Ecological Entomology, 2021, 47(1): 84-94.
[12] BANG HS, LEE J H, KWON OS, et al. Effects of paracoprid dung beetles (Coleoptera: Scarabaeidae) on the growth of pasture herbage and on the underlying soil[J]. Applied Soil Ecology, 2005, 29(2): 165-171.
[13] JOHNSON, LOPATICKI G, BARNETT K, et al. An insect ecosystem engineer alleviates drought stress in plants without increasing plant susceptibility to an above-ground herbivore[J]. Functional Ecology, 2016, 30(6): 894-902.
[14] KALERI A R, MA J H, JAKHAR A M, et al. Effects of dung beetle-amended soil on growth, physiology, and metabolite contents of bok choy and improvement in soil conditions[J].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2020, 20(4): 2671-2683.
[15] KALERI A R, MA J H, ABRO S A, et al. Dung beetle improves soil bacterial diversity and enzyme activity and enhances growth and antioxidant content of Chinese cabbage (Brassica rapa ssp. pekinensis)[J].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2021, 21(4): 3387-3401.
[16] 王學春, 王紅妮, 楊強, 等. 蜣螂活動對玉米田土壤理化性狀及玉米生長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 2016, 44(5): 132-133,189.
[17] EBERT K M, MONTERTH G B," MENéNDEZ R. Bait preferences of Australian dung beetles(Coleoptera: Scarabaeidae)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Queensland forests [J]. Austral Entomology, 2019, 58 (4): 772-782.
[18] Suárez-Moo P, Cruz-Rosales M," Ibarra-Laclette E, et al. Diversity and composi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the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the dung beetle Copris incertus Say (Coleoptera, Scarabaeidae) [J].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2020, 24 (11): 1698.
[19] 陳建軍, 劉立春. 兩種藥用蜣螂蟲的人工飼養及誘捕技術[J]. 南京農專學報, 2001, 17(4): 44-48.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