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車間內,機械手臂正對著剛生產出的土壤調理劑進行擺放碼垛。在這條全自動化的生產線上,每隔5秒鐘,就有一袋土壤調理劑產出。12月20日,《科學導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像這樣的科技化生產線在山西東大土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大土壤”)共有3條,每條分別針對不同的土壤問題生產對應的調理劑。
作為“生命之源、食物之基”,土壤的健康直接關系到生態環境和糧食安全。東大土壤正是瞄準了土壤修復這一細分“賽道”,致力于土壤調理劑系列產品的研發與生產,為“生病土壤”當好“土醫生”。
東大土壤坐落于山西省陽泉市循環經濟產業園區,是一家專注研發生產以礦物源為基礎的多功能土壤調理劑的企業。公司研發針對不同類型的土壤調理劑,用于改善土壤酸化、板結、元素缺少等問題。今年年初,東大土壤與山西農業大學生態環境產業技術研究院開展合作,共建“山西農業大學—東大土壤研究院”。依托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明崗團隊,在土壤調理劑產品研發、人才培育、實驗室建設、課題申報以及帶動地方產業發展等方面深化產學研合作,為土壤治理與修復提供更加科學有效的解決方案,共同推動陽泉、山西乃至全國的生態綠色農業向前發展,為鄉村振興和綠色農業產業發展作出積極貢獻。9月,該院“基于農業大數據的土壤調理劑和新型肥料研發項目應用”成功入選2024年度省科技重大專項計劃“揭榜掛帥”項目。
土壤是農作物生長的重要營養來源,但它同樣也會“生病”。土壤問題會導致作物長勢弱,產量降低。那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在東大土壤的展廳內,一款款由公司自主研發的土壤調理劑展現在記者眼前。“我們這兩款產品是針對土壤缺乏鈣鎂元素研發的非水溶性元素肥,這兩款是針對重金屬超標和微生物菌群失衡研發的產品,目前土壤中普遍存在PH呈酸化和鹽漬化的問題,我們針對這樣的問題還在進行相關的研發。”東大土壤研發工程師李傳福說,“前期,公司對山西、山東、遼寧等地大棚、果園土壤進行調研,發現土壤普遍存在酸化、有機質缺乏、微生物菌落失衡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將加大研發力度,達到農作物提質增產的效果。”
萬事開頭難,為問題土壤“配方制藥”也是一樣。開展土壤改良核心技術攻關,強化人才支撐是頭等大事。去年,公司面向全國招引專業對口的研究生,優先吸納“雙一流”大學的畢業生。山東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畢業的研究生李傳福就是其中一員。這段時間,李傳福和產品研發部的同事不是實地考察周邊農田做土壤采樣、分析,就是“泡”在實驗室里針對不同類型的土壤問題研究土壤調理劑配方、制備工藝。李傳福介紹道,“傳統肥料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元素,如氮、磷、鉀等。我們研發的土壤調理劑選用陽泉本地富集的中微量元素礦石和多種輔料,成分則更多是土壤活化因子、微生物劑,改善土壤環境,從而強壯作物根系、促進作物吸收轉化營養元素,作物的產量和質量自然就能提高。”
眼下,東大土壤的工作人員正有條不紊地調試產品生產線,讓每一個環節精準可控。“下一步公司年產50萬噸障礙土壤調理劑項目具備生產條件后,將生產酸性土壤調理劑、堿性土壤調理劑、中量元素肥料、重金屬鈍化調理劑、富硒肥等產品,年產值預計可達10億元。”東大土壤技術負責人李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