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目的性的動物,行為的目的性是由動機決定的,動機是由需要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對象是人,研究人就必須把人的需要作為首要的研究對象。所謂需要,就是有機體缺乏某種物質時而產生的一種主觀意識,它是有機體對客觀事物需求的反映。簡單來說,需要就是人對某種目標的渴求和欲望,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泉和動力,只有充分了解人的需要心理,才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為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服務。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由于遺傳、家庭環境以及學校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的需要心理是具有差異的。遺傳是先天性的,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改變,所以,遺傳是大學生需要心理的基礎。原生家庭環境也是影響大學生需要心理的另一重要因素,在大多數情況下,如果家庭情況比較富裕,家庭成員之間和諧相處,個體會有比較正確的需要心理,因為物質和精神條件都得到了較大的滿足;相反,如果家庭情況不太樂觀,家庭成員之間相處冷漠,那個體可能會形成比較消極的需求心理。另外,學校教育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生的需要心理,在學生個體從接受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過程中,由于教育者以及教育水平等各方面的影響,會使大學生的需要心理產生強烈的個體差異性。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證明了人的需要是分為不同層次的,大學生也不例外。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把人的需要分為五種,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個體在實現了簡單低級的衣食住行等生存需要之后,就會產生高級的需要,如大學生會產生交往的需要,通過和別人進行交流來不斷提升自身、完善自身,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之后就是被認可的需要,即尊重的需要,大學生具有強烈的自尊心,希望能夠得到群體和社會的認同和肯定。自我實現需要是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個體通過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和事情,讓自己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使自身的價值不斷得到顯現。從生存需要到自我實現需要是一個不斷發展逐步遞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
大學生的需要是復雜多樣的,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需要,這些需要本身具有不同的層次、性質和特征。因此,經常處于相互矛盾變化的狀態。大學生需要心理的矛盾性主要表現為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之間的矛盾。個人需要受社會需要的支配和制約,社會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大學生承擔社會責任,但是大學生對自身比較關注比較多,而且如果社會要求過多,往往容易造成大學生的逆反心理,造成社會需要對個體需要的制約,體現出需要心理的矛盾性特點。大學生處于身心發展不成熟的階段,辨別是非能力不強,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所以他們的需要心理具有不確定性和多變性。
教育者直接影響學生的認知、情感、行為和需要。需要是個人生存和發展最基本的動力之一,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質以及重視程度影響大學生的需要心理。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只注重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對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情況和心理需要關注程度不夠,與之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指導,會使得大學生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如果對大學生的需要心理關注不夠,就會使他們的心理出現偏差,會造成人格不完善、心理不健康等比較嚴重的后果。
大學生本身是影響其需要心理的重要的內在因素。一方面,大學生處于由高中向大學生活轉變的時期,大學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是相對自由的,這就增強了大學生的獨立意識,會產生許多合理或者不合理的需要,此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對大學生的合理需要進行滿足,對其不合理需要進行適當的引導。另一方面,大學生身心發展不太成熟,內心渴望獨立,擺脫父母和老師的管束,但沒有經濟能力;向往自由和娛樂,但是還需要認真學習,完成自己老師布置的任務,得到他們的認可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些需要都是相互矛盾的,所以教育者要及時關注受教育者心理狀況,敏銳地察覺到他們的情緒變化,給予必要的引導,使大學生順利完成這個轉變。
網絡社會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一方面,網絡提供了更多的學習資源,包括課程視頻、在線圖書館等,使大學生能夠獲取更加豐富的知識和更加廣泛的經驗。同時,網絡社會也提供了更多的社交和娛樂活動,可以便于大學生與其他人進行交流,拓展社交圈和增強社交能力。網絡社會也為大學生提供了便捷的信息獲取途徑,他們可以通過互聯網了解當前社會的熱點話題、政治動態以及職業信息等,幫助他們更好地提升和完善自我。但是,另一方面,網絡上也存在不良的信息和內容,如暴力、低俗色情、謠言信息等,會使自控能力不強、分辨能力較弱的大學生產生不安和困惑,甚至可能引發焦慮和壓力,不利于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并且,過度依賴網絡也會影響大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社會環境是影響大學生需要心理的外部因素之一。人是社會性動物,不能離開社會和集體而獨自生活。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國際關系錯綜復雜,而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變化和改革開放深入推進,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個人至上、享樂至上的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一些大學生,使他們的價值取向趨于功利化和實用化,集體觀念淡薄。而且,文化多元化迎來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西方的價值觀和文化也在不斷滲透,會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造成沖擊,這些嚴重影響大學生的需要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深入而全面地洞察大學生的學習動態、思想脈絡及心理訴求,準確把握其合理需求,從而科學規劃并有效實施教育內容。對于契合當前社會正向發展標準的需求,應盡力予以滿足;面對因社會發展局限而暫時無法滿足的需求,則需誠懇溝通、闡明現狀,以防學生因此產生失落與挫敗情緒。在具體實踐中,教育工作者需秉持精準施策的原則,靈活應對,有效提升大學生對生活與未來展望的積極預期。同時,應建立基于平等與尊重的對話機制,以朋友的姿態親近學生,增進師生間的情感共鳴與雙向交流。這樣的互動不僅有助于深入了解學生的真實困境,還能更有效地協助他們解決生活與學習中的實際問題,促進他們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
在針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應圍繞其生活實際與心理需求,采取合理有效的策略。當大學生的個人需求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產生偏差時,思想政治教育便需發揮其疏導與調節功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大學生的認知體系處于動態發展之中,既獨具個性又具備可塑性,思想政治教育者需持續不斷地融入正面、科學的教育內容,使學生形成更加成熟、健康的認知結構,從而滿足其合理需求。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應秉持耐心與智慧,針對學生的不切實際需求,采取循循善誘的方式,通過深入淺出的理性分析,進行積極的說服教育。同時,對于大學生合理且合法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給予充分的關注與支持,努力創造條件,協助學生實現這些正當愿望。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能夠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更能激發其內在潛能,促進其全面發展。
當人們的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滿足后,往往會轉向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對于大學生而言,生存需求作為其最基礎的需求,理應得到高度重視。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應當細致關注并引導學生的日常生活方式與行為習慣,培養他們形成勤儉節約、理性消費的良好生活習慣與消費觀念。交往需求是大學生對歸屬感和愛的渴望的體現,同樣不容忽視。為此,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積極創造條件,強化校園文化建設,精心策劃并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安全的校園環境,滿足其社交與情感交流的需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作為需求的最高層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因此,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觀,激勵他們為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貢獻力量。這一過程的內在邏輯,在于不斷引導和激發大學生追求高層次需求的動力,促使他們不斷提升個人素養,從而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導向性的同時,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西安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