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階思維是物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中的重要內容,培養高階思維要尋找突破口,并需要有效策略的支持。在“超重和失重”一節課的教學中,通過認知沖突建立突破口,利用自創實驗激發認知沖突,運用有效策略培養高階思維。
關鍵詞:高中物理;高階思維;認知沖突;自創實驗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24)12-0018-4
在高中物理學科核心素養中,科學思維培養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培養高階思維更是科學思維的核心部分。認知沖突能引發認知不平衡,使學生產生解決沖突、獲得認知平衡的需求,形成想學、要學、求學的自主課堂。認知沖突是實現高階思維的突破口。實驗作為揭示學生原有認知結構與新觀念建立的重要手段,是形成學習契機的有效途徑。因此,筆者提出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從實驗視角喚醒、凸顯、激發、內化認知沖突,并指向高階思維培養,本文以“超重和失重”教學為例開展論述。
高階思維是一種系統思維模式,是需要多種認知協同作用的思維過程,是發生在較高認知水平層次上的智力活動。高階思維的發生常指向開放性的新問題,這就導致個體需要根據自己的圖式,去提取與新問題相關的經驗與知識,在此過程中,個體能輕松地提取那些達到自動化水平的執行策略或者既定規則,當這樣的操作無法解決問題時,個體就需要進一步建構能靈活調整的認知策略,這個過程并非可以自然發生,而是需要經歷創設問題新情境、建立新舊知識關系、不同維度的信息綜合等一系列認知操作[1]。
1 自創實驗創設問題新情境,“喚醒”沖突,澄清錯誤前概念
奧蘇伯爾強調:“要探明學生已經掌握了什么, 并據此開展教學”[2]。那些來自學生生活經驗的認知,是學生憑直覺和不夠嚴謹的統計形成的,往往與科學知識相悖或不盡一致,這會阻礙新知識的建構。因此,筆者通過自創實驗來形成對這些來自于生活的先前認知的認知沖突,然后學生自己經歷主動建構的過程,通過反思發現錯誤,有利于學生摒棄錯誤前概念,積極主動建構新知識,為養成科學思維奠定基礎。
在學習“超重和失重”前,學生頭腦中對于失重問題往往存在著宇宙中、漂浮、無重力等根深蒂固的錯誤認知。鑒于此,筆者自創了“皮筋彈弓”實驗,具體如下:
實驗儀器如圖 1 所示,以手持式臺秤為基座,讓皮筋處于拉升狀態,并用重物壓住,使皮筋彈弓處于待激發狀態。
1.定性觀察并設置挑戰任務:單手水平托住“皮筋彈弓”裝置,通過快速下蹲的方法把皮筋發射出去。
2.設置問題:(1)讓皮筋成功發射的關鍵物理量是哪個?
(2)皮筋發射時重物所受的重力是否發生了變化?
3.定量探究失重如圖 2 所示:打開臺秤電源(改裝過帶極值記錄),重復上述挑戰過程,觀察記錄數據、討論交流后得出失重的力學原理,矯正錯誤前概念。
4.極限法探究完全失重:逐漸減小皮筋拉力,多次重復挑戰任務,數據顯示值越來越小,觀察、交流、討論后得出完全失重的力學原理。
2 自創實驗建立新舊知識的關系,生成準認知
高階思維的第二個環節是建立新舊知識間的關系,首先將分解后的先驗知識根據其作用與新信息進行匹配,然后通過識別背景知識在新問題中承擔的角色,通過角色和新情境內容之間的綁定,最后讓先驗知識與新信息發生融合,形成對應的映射關系,從而促進準認知的生成[1]。
對于超重的教學,學生在獲得失重概念的正確認知后,其認知已經到達了由被動向自主階段轉變的臨界點,此時學生完全有能力運用自創實驗進行超重的探究設計,從而完成對超重概念的自主建構。設計如圖 3 所示儀器,在彈簧秤上吸上磁片,彈簧秤下拉時,磁片被彈簧秤指針推動。在探究超重實驗的過程中,可自動記錄下拉力的最大值,通過與重力大小比較,初步可得出超重的力學原理。通過翻閱資料、小組討論,進一步加深認知。
3 自創實驗綜合不同維度信息,“凸顯”認知沖突,建立科學認知
高階思維的第三個階段是不同維度信息的綜合,即將相互關聯的新舊知識通過收集、分類、組織和整合等方式,形成系統化的科學知識[1]。皮亞杰認為:“認知發展得以發生的主要機制是平衡,而平衡可以通過同化與順應獲得”。學生通過前面的積累和學習建立平衡,形成準認知;接著必須再次經歷失衡過程,打破原有平衡和認知方式形成新平衡和建立科學認知[3]。通過自創實驗“凸顯”認知沖突,讓學生先經歷失衡再轉向平衡,在解決認知沖突的同時,掌握學習方法、理解知識內涵、提升科學素養,通過對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入,讓學生的思維水平不斷向高階提升。
通過第一階段的學習,學生從力學角度對超重、失重有了一定的認知,此時筆者結合牛頓第二定律設計“手機下落”自創實驗,讓學生“被迫”從運動學的角度認識超重和失重,并和力學原理相互佐證。
儀器如圖4 所示:手機裝上防水套,并安裝羽毛浮力塊;液體上層為煤焦油,下層為水。
1.操作:讓手機從一定高度自由下落進入液體中。
2.設置問題:下落過程是超重還是失重?
課堂反饋顯示:學生用力學原理分析,對于手機在空中階段為失重非常肯定,但對于是否為完全失重存在一定的疑慮;對液體內有浮力也很肯定,但由于浮力大小未知,故而無法判斷超重還是失重,通過此過程打破了學生原先的準認知。
3.Phyphox 定量顯示加速度,如圖 5 所示。
(1)手機在空中的加速度向下,為 9.20 m/s2,結合牛頓第二定律和當地的重力加速度,得出在考慮空氣阻力的情況下,手機運動情況不是完全失重,與力學原理結論一致,交流、討論后初步得出與運動學相關的失重認知。
(2)手機在水中的加速度向下,為 5.29 m/s2,運用動力學知識判斷為失重,然后通過慢放和截屏,發現手機在水中加速下落,結合牛頓第二定律與力學原理,結論仍舊一致,建立科學新認知。
(3)手機在油中的加速度向上,為 1.46 m/s2,運用運動學知識判斷為超重,然后通過慢放和截屏,發現手機在油中減速下落,結合牛頓第二定律可知,物體必定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查詢資料顯示煤焦油對羽毛有很強的黏附作用。
4 自創實驗產生創新認知,“激活”認知沖突,完善科學認知
創新認知產生的標志是認知結構的更新和拓展[1]。杜威說過:“沖突是思考的翅膀 ”。但當翅膀不強勁無法展翅遠行時,就要暫且讓其棲息一下以便積蓄力量。因此,筆者巧妙設計了相關實驗,成功化解了學生思維中的障礙,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靈感和創造力,并使之產生新理念、新創意,從而達到“激活”認知的效果。以自創實驗為立足點,學生通過觀察、探究、思維,形成更深層次的認知沖突。當原有的認知結構無法解釋實驗結果時,學生既感到好奇,又渴望求解,從而有利于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狀態,也有利于學生的思維層次向高階提升。
通過前面對于超重和失重的自創實驗研究,學生掌握了自創實驗探究的方法,對于超重、失重也建立了科學的認知。但由于都在豎直方向,因此在學生對超重、失重的認知中會埋下隱患,故而追問:超重、失重只能發生在豎直方向嗎?引出探究任務,此時學生已經具備自行設計實驗探究不同方向上超重、失重現象的能力。通過實驗探究小組合作交流得出結論,傾斜方向發生變速運動時,也會出現超重、失重現象,水平方向則不會出現。通過小組交流和論證,教師播放相關視頻進行驗證,最終完善對超重、失重概念完整而正確的認知。
5 自創實驗監督、管理、調節認知過程,“內化”認知沖突,實現整合性認知
高階思維過程需要元認知能力來監督、管理、調節認知過程[1]。學生在遇到新問題和新情境時,往往依據他們原有的經驗和認知對新問題提出假設或給予解釋,但由于學生的認知過程不夠全面,這就導致其預期往往與科學事實不符。此時,通過自創實驗引導學生甄別有用信息,從不同的視角分析問題,帶領學生深入挖掘新問題中所蘊含的特殊內容,進一步推理論證,使得認知沖突得以“內化”,最終形成對該問題的創新性、整合性認知。
人在體重計上起立時,體重計的示數會發生變化。小管同學質量為 50 kg,在腰間掛有一只加速度傳感器,顯示“+”表示加速度方向向上,顯示“-”表示加速度方向向下,起立過程中的某時刻顯示為“+4 m/s2”,那么此時體重計的讀數可能為
( )
A.70 kg B.50 kg
C.60 kg D.20 kg
學生普遍知道用牛頓第二定律運算,可得答案 A。
錯誤情境認知:把起立情境當成加速度相同的加速運動。
如圖 6所示,在學生頭部、腰部、小腿處各放上一個手機,打開 Phyphox 軟件測加速度,讓學生加速起立,結果如圖7 所示,頭部和腰部的加速度明顯大于小腿處的加速度。
原因分析:通過起立錄像回放對比發現,身體各部分運動時間相等,運動距離的不同將決定其加速度的大小,因此體重計的讀數應該略小于70 kg。
6 指向高階思維的物理自創實驗反思
指向高階思維的學習課堂要根據“主體優先,建構思維”的原則,創設“學科”與“情境”相融合的實驗,體現“立足主體地位,探尋學科本質,感悟科學方法”的學習過程。本文以“超重和失重”為例,立足于自創實驗,針對不同類型的認知沖突,分別采用喚醒、凸顯、激活、內化的策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認知的不足、情境理解的不合理、概念的不清、規律和方法的欠缺等,通過課堂實踐,明顯提升了超重和失重概念的教學效果,能夠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養成,實現高中物理學科育人的價值追求。
參考文獻:
[1]馬淑風,楊向東.什么才是高階思維——以“新舊知識關系建立”為核心的高階思維概念框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11(5):58-68.
[2]劉建浩.基于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的教學設計——圓周運動[J].物理教師,2019,40(7):31-33.
[3]徐將二.基于認知發展機制的過程設計——以“胡克定律”為例[J].物理教師,2018,39(8):27-31.
(欄目編輯 趙保鋼)
收稿日期:2024-07-22
作者簡介:朱銀智(1983-),男,中學高級教師,主要從事高中物理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