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時代的發展,“00后”“10后”學生已然成為數字原住民,他們的成長過程伴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革新。然而筆者在教育教學中發現,很多“00后”“10后”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癥和網癮行為越來越普遍。本文嘗試探討心理健康教育視域下構建青少年網癮防治機制的路徑,希望能通過健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提高青少年網絡媒介素養等途徑,來解決青少年網癮問題,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長。
一、心理健康的含義
綜合國內外心理學專家的多種觀點可以發現,多數學者認為心理健康并非僅僅是指沒有心理疾病,而是強調個體內部的心理協調和對外部環境良好的適應能力,呈現出一種良好的、積極的心理功能狀態。心理健康狀態是人的一種動態平衡狀態,心理健康的人會根據人生際遇的變化適時調整心態,針對當下境遇給出一個穩妥、積極的應對方案。
二、青少年網癮問題現狀
青少年網癮問題是指青少年由于長時間和習慣性地沉浸于網絡當中,對互聯網產生強烈的依賴,以至于達到癡迷的程度,而難以自我解脫的行為狀態和心理狀態。當下,青少年網癮問題主要體現在對網絡游戲上癮。據統計,中國青少年網絡游戲用戶規模已經超過2億,占青少年網民總數的66.5%。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
網絡游戲斷開了青少年與現實生活的連接,削弱了青少年與父母親友交流的欲望,影響了青少年感受愛和表達愛的能力的發展,阻礙了他們心理健康的發展和潛能的激發。沉迷于虛擬的網絡游戲,青少年變得對現實世界缺乏興趣、學習注意力受損、缺少同理心、自私自利和偏執狂躁。如果任由其發展下去,這將是對家庭和社會的一場災難。
三、青少年網癮防治機制的構建路徑
1.父母應重視孩子的情感需求
首先,父母應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狀況和情感需要,使其獲得歸屬感、認同感和幸福感,避免他們從網絡世界中尋找情感寄托。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豐富孩子的視野,拓寬其精神生活,避免其陷入虛擬的網絡世界。
其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自身媒介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孩子媒介素養的發展。第一,父母應幫助孩子甄別不良網站與信息。第二,父母應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如果父母一邊擔心孩子沉迷于手機屏幕,一邊自己又把大部分時間花在手機屏幕上,孩子有樣學樣,網癮自然難改。第三,在孩子上網的過程中,父母要加強監管,設定上網時間、內容限制。上網時間、內容可以由父母與孩子協商后決定。
2.在學校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是滋養心靈的圣地,校長是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的管理者。
第一,校長要提高一線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定期邀請心理學專家為教師提供團體心理輔導,不斷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導能力。
第二,校長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改革,不斷完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第三,校長要定期抽查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袋,了解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導師負責制的執行情況,并為不同的學生創造適合其心理健康發展的條件。
第四,校長要把構建師生心理健康支持體系放在學校管理工作的首位,組織各類活動讓師生共同參與,溝通交流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體會。
3.對青少年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
學校應定期邀請本地區網警來校,給學生宣講青少年網癮防治中的法律法規。
此外,學校應在設立的家長委員會和家長學校中,大力宣揚《網絡游戲管理暫行辦法》《關于嚴格規范網絡游戲市場管理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政府也應加強對互聯網的監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相應法律法規。
4.提高青少年的數字領導力
數字領導力是隨著數字化時代的發展對未來的網絡公民提出的新要求。它要求人們不僅僅是參與網絡生活,還要參與網絡創造生活。優秀的網絡公民應利用新的媒體技術來引領社會風尚,把誠實、同理心、尊重、責任、勇氣帶到網絡社區中。
落實到青少年身上,學校應鼓勵、引導學生發揮創造潛能,進行創意制作,使其在積極運用網絡的過程中收獲成就感和價值感。例如,可以鼓勵他們在短視頻平臺上發布活動項目的介紹視頻、簡短的體育競賽視頻等,讓學生從網絡平臺的單一使用者,變成創意內容的生產者、時代浪潮的引領者,給學生插上一雙翅膀,讓他們展翅高飛,見識外面更廣闊的天地。
綜上所述,青少年網癮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涉及多方面因素,探索其背后成因才能更好地對癥下藥。青少年網癮治理是一項重大的綜合治理工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通力合作,才能起到良好的治理效果。愿家校社共同攜手,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