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峰剪紙逐漸成為指尖上流淌的藝術潮流。
劉緒陽是資陽市雁江區東峰鎮一名普通的初級中學教師,他扎根鄉村三十余年,教學之余,將剪紙藝術融入課堂教學,推出蘊含傳統文化和時代氣息的剪紙作品,讓剪紙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繼承和發揚,更讓莘莘學子在正能量剪紙作品中得到豐潤的滋養。他的事跡先后被人民網、中國新聞網、《四川日報》等主流媒體廣泛宣傳。劉緒陽曾獲評“四川省金熊貓獎先進個人”“感動資陽人物”。
“小剪刀”澆灌“希望花”
東峰鎮是距資陽城區33公里的一個小城鎮,因境內鳳凰山建有東峰寺而得名。劉緒陽在東峰鎮從教三十余年間,本有多次到更好地方發展的機會,他都毅然放棄。他說:“孩子們需要我,我的價值才能更好地發揮出來。”
1987年,因為工作關系,劉緒陽結識了一位剪紙老師。對美術的共同愛好讓兩人相談甚歡,劉緒陽也獲得為期半月的剪紙學習時間。由最初粗獷的北派剪紙到細膩的南派剪紙,劉緒陽不斷學習、鉆研、揣摩,最終融合南北兩派剪紙風格。
2001年,他被調到東峰鎮初級中學擔任數學老師,兼任美術老師。為豐富學生課余生活,開發學生的智力,他將剪紙藝術引入課堂,讓剪紙文化在東峰鎮生根發芽。他告訴同學們,他愿意在午休時間教他們剪紙。漸漸地,教室里主動學習剪紙的學生越來越多,這引起學校領導和部分家長的憂慮,他們擔心影響升學率。劉緒陽雖不被理解和支持,但深深感受到學生是真正喜歡剪紙,更重要的是他和學生有共識:剪紙不會拖主課的后腿。為了不影響其他人,他把剪紙傳授地點轉移到美術器材管理室。師生們默契地保守著這公開的“秘密”,他們時常用手勢交流,以至于剪紙發出的細微聲都能捕捉到。這種暗地里的學習反而讓學生學習的勁頭更足了,進步也非常明顯。劉緒陽看在眼里,適時加以鼓勵,學生臉上洋溢出快樂的笑容,他也因此而快樂。劉緒陽就這樣癡癡地澆灌著這些剪紙藝術之花……美術器材保管室里,掛滿了用巧手和記憶定格的一張張內容豐富、姿態多樣的剪紙,有雙喜臨門的祝福,有好好學習的共勉,更有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非遺傳承”培育“天下桃李”
剪紙作為民間藝術,是一種藝術情操的陶冶。在傳承剪紙藝術方面,劉緒陽以“以美立校,以美施教,以美育人”為宗旨,主編了校本教材——縣域生態教育《剪紙》,成立學校藝林社團。東峰鎮也將剪紙作為特色教育在該鎮各學校開展,營造剪紙藝術氛圍,讓剪紙技藝逐漸從課堂滲透到全鎮的千家萬戶。
東峰剪紙從無到有,從有到精,其獨有的藝術魅力豐富著鄉村學校的藝術教育。如今,東峰剪紙逐漸成為指尖上流淌的藝術潮流,一改從前“難登大雅之堂”的尷尬局面。學生邵雷,在成都開辦公司推廣和傳承剪紙藝術;學生李虹葵,開辦剪紙制作工作室,走上了電商之路;學生卿凌宏,將剪紙帶到部隊……
21年來,劉緒陽先后培養了4000余名學生,其中剪紙特長生2000余名。東峰鎮初級中學在2019年成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體驗基地”,獲得了“十大美術教育基地”榮譽稱號。
文化滋養助力鄉村振興
如何讓剪紙文化傳承下去?劉緒陽成為東峰鎮民間剪紙藝術協會的領頭羊,探索“周五課堂”“能人講座”等培育模式,開辦中小學、農民夜校的特色課程,剪紙技藝漸漸從課堂滲透到全鎮的家家戶戶,非遺文化也通過這一張張剪紙走進了千家萬戶。
“在東峰鎮,村民都會剪上兩剪刀。”一把剪刀、一張彩紙、一把刻刀,普通的彩紙就在“咔嚓”聲中煥發生機。巧手之下,花鳥、臉譜、人物、風景畫等十余種剪紙成為風靡東峰鎮的一種新時尚,《花開富貴》《鳳舞九天》《雙喜臨門》《采花姑娘》等剪紙作品應勢而生。
“全面實現東峰鎮成為資陽市的剪紙藝術之鎮”,這是劉緒陽給自己訂立并一直在努力的目標。十多年來,剪紙文化在東峰鎮發展迅速,成為村民茶余飯后的休閑方式之一。全鎮8所中小學、10余個村級陣地還成立了剪紙工作室,剪紙能人們已開展20余場“送剪紙下鄉”“關愛留守兒童”等剪紙類主題活動,進村居、進農家、進校園送剪紙300余幅,努力營造良好的剪紙文化氛圍。
東峰剪紙在2018年度被評選為資陽市第四批非遺保護項目;東峰剪紙于2019年在成都國際非遺節資陽分會場參展;劉緒陽、邵雷師徒二人耗時三年才完成的長達25米的剪紙《長征》等作品亮相“風云·100”剪紙巡回展暨建黨100周年剪紙展覽。資陽東峰剪紙巧手折剪,方寸之間盡顯創意無限,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傳藝人劉緒陽的堅守與付出。劉緒陽個人先后被評為雁江區首屆“最美鄉賢”、第二屆“資陽市杰出人才”“資陽十佳非遺傳承人”等。
“我希望剪紙藝術可以幫助更多人,也希望更多的剪紙能手能將剪紙變得更有價值,帶動村民生活富裕起來。”對于未來的生活,劉緒陽滿懷憧憬。如今,東峰剪紙之花四處開,東峰人的文化底蘊也透過這一張張剪紙走進千家萬戶,東峰剪紙已成為資陽一張不可忽視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