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針對服裝洗滌環節在服裝生命周期中對環境影響較大的問題,提出了一種減少服裝洗滌頻率的模塊化設計方法。首先劃分服裝為固定模塊和可選模塊,并確定其控制屬性;然后采用問卷調研的方法,對用戶洗滌行為進行調研;使用交叉分析法進行數據分析,探究不同品類下款式設計、色彩印花、面料和污漬分布情況對服裝高洗滌頻率的影響,以及不同洗滌原因下較為適合的設計方法。根據問卷調研結果,提出可拆卸設計和運用功能性模塊的服裝模塊化設計方法。可拆卸設計包含扣合系統、拉鏈設計和系帶3種連接方式;功能性模塊是在改變固定模塊的控制屬性,使用輔料或沖孔鏤空使服裝具有透氣性或可調節性,或直接使用抗菌抗污、防水和單向疏水的功能性材料,以達到減少洗滌頻率的目的。文章分析了適用于不同部位的模塊設計連接方法,豐富服裝模塊化設計的研究內容,為可持續服裝設計提供創新思路。
關鍵詞:服裝洗滌;模塊化設計;用戶調研;可拆卸服裝
中圖分類號:TS94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265X(2024)07-0116-10
隨著國家可持續政策的落實,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將更加深入人心。服裝的生命周期中,生產、使用和回收階段都會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2016年環球服裝生產社會責任組織出具的服裝生命周期報告表明,服裝使用階段的洗滌行為對環境產生的影響超過了生產與回收階段[1]。因此,研究如何降低服裝洗滌頻率,不僅可以延長服裝生命周期,而且還能降低服裝洗滌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2]。
服裝的模塊化設計是指將服裝拆分成多個模塊,然后根據設計目標進行模塊的連結和排序,最終得到符合需求的服裝設計效果[3]。模塊化設計有利于服裝使用時的局部維護和回收時的分類與重復利用,同時滿足使用者的個性化需求。在服裝可持續設計中引入模塊化思想,有助于延長服裝的生命周期,促進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4]。目前,關于服裝模塊化設計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虛擬展示[5]、服裝定制[6]和功能性服裝設計[7-10]等方面;與可持
續相關的研究,則討論了模塊化設計思想在廢舊服裝循環利用中的應用[11-12],即主要著眼于服裝回收階段。現有研究中對于模塊化設計在服裝使用階段的洗滌環節中的應用研究較少,因此其研究價值有待進一步挖掘。
模塊化服裝為消費者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包括可拆卸、可調節和可變形等設計特性[13]。在服裝使用和洗滌環節中,消費者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對服裝模塊進行拆解變形,以減少其受污程度;或對拆卸部分模塊進行局部清洗,避免整件服裝的洗滌,旨在減少服裝生命周期內洗滌對資源的消耗和環境污染。本文將以消費者日常洗滌習慣為基礎,分析不同服裝品類在洗滌頻率上的差異,考察款式、色彩、面料和洗滌原因的影響,以及在不同洗滌原因下消費者的設計方法偏好。基于服裝款式結構的模塊劃分,提出減少服裝洗滌頻率的模塊化設計方法,為可持續服裝設計提供創新思路,促進可持續時尚的推進,提高服裝行業的綠色創新水平。
1 設計邏輯與模塊劃分
1.1 設計邏輯
本文的設計對象是日常服裝,最終產品需要滿足日常的可穿戴性[14],又要實現減少洗滌頻率的目標。因此,本文將會保留日常服裝的基本功能,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模塊的劃分、歸類、細化;通過問卷調研的方式,調查消費者的服裝使用和洗滌習慣,以及對服裝模塊化劃分、構成方式的偏好;提出減少洗滌頻率的模塊化服裝設計方法,實現產品的可持續性和對市場需求的相適應性。
1.2 模塊劃分
服裝模塊可分為兩大類別,即固定模塊和可選模塊[3]。固定模塊是在服裝設計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通常按照服裝的特定部位劃分,包括上裝的衣身、領口、袖子、下擺等,以及下裝的腰頭、褲身、裙身等[15]。相對而言,可選模塊用于實現功能性差異或裝飾效果,其存在依附于固定模塊,包含:可選結構、可選工藝、可選輔料以及服裝紋飾。每個模塊都擁有控制屬性。控制屬性指的是模塊在形態和功能等方面的可調節的特性,通過調整這些屬性,能夠使模塊產生變化,從而形成多樣化的服裝款式。服裝模塊的組成具體見表1,主要包括模塊的種類、模塊名稱以及相應的控制屬性。
基于服裝的模塊劃分,將在問卷中深入研究固定模塊與污漬產生及洗滌頻率之間的關系,同時探究用戶在模塊連接方式和可選模塊搭配方面的傾向。
2 服裝用戶洗滌頻率調研
為提出設計方法,需了解服裝穿著者的日常服裝洗滌頻率和穿著需求。基于模塊的劃分,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各年齡段用戶進行了訪查調研,根據調研結果和現有模塊化設計方法研究,總結出減少洗滌頻率的模塊化服裝設計方法。
2.1 問卷設計
基于第一部分提出的服裝模塊劃分標準,將服裝模塊對洗滌頻率產生的影響作為預測變量,不同季節下不同服裝款式的洗滌頻率作為響應變量,制作問卷變量示意圖如圖1。
問卷由基礎信息、服裝洗滌頻率調研和受眾評價3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調查樣本用戶基礎信息,包括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和收入情況,旨在為不同性別或不同年齡段的服裝設計提供研究數據和設計意見。第二部分是服裝洗滌頻率調研,如表2、表3所示,共8個相關問題。首先收集夏季和冬季不同服裝品類的洗滌頻率;然后調查服裝基礎要素模塊與洗滌頻率的關系,即服裝款式設計、服裝色彩印花、面料及不同洗滌原因對于洗滌頻率的影響。第三部分是受眾評價,調查用戶針對服裝結構部位模塊劃分、連接與設計方式的傾向性,同時調查用戶的產品選擇意向與建議,了解用戶對可減少洗滌頻率的模塊化服裝的消費意愿、不選擇的原因和建議。
2.2 樣本數據收集與分析
2.2.1 樣本收集情況
共回收有效問卷340份,其中男女比例約為5∶13,年齡主要分布在18~55歲,本科及以上學歷占到80%。樣本涵蓋各類職業人群,涉及到多種生活方式和場景,回答相對全面,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綜上,回收樣本基本符合實證數據需求,將進行下一步的數據分析。
2.2.2 問卷信度效度檢驗
通過SPSS工具對問卷進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得出克倫巴赫α信度系數和KMO值以證明本問卷樣本的數據可靠性。
克隆巴赫α信度系數用于評估問卷樣本的可信度。將樣本信息導入SPSS后,得出α=0.802,結果大于0.8,則該量表的信度非常好。KMO值用于評估變量的相關性,導入樣本信息,得出KMO為0.747,最終結果在0.7~0.8范圍內,表示變量之間的相關性良好,題項設置合理。
綜上,該問卷的題項設計有效合理,問卷樣本可信度高,可以為該研究提供良好的數據支撐。
2.2.3 數據分析方法
問卷使用交叉分析法進行樣本數據分析,得出日常服裝的洗滌頻率和用戶更傾向的減少洗滌頻率的日常服裝設計方法。
為得出日常服裝的洗滌頻率,題干選擇了6種常見品類,分別是T恤、衛衣、襯衫、連衣裙、褲子、半身裙。將6種品類服裝的洗滌頻率作為變量a,款式設計、色彩與印花、面料、洗滌原因分別作為變量b1、變量b2、變量b3和變量b4,交叉分析后可以得出每種品類下款式設計因素、色彩以及面料因素如何影響洗滌頻率,以及造成高洗滌頻率的原因。洗滌頻率分為穿一洗一、穿二到三次洗一和穿多次洗一次3種頻率,其中高洗滌頻率為穿一洗一,低洗滌頻率為穿多次洗一次。款式設計、色彩與印花、面料、洗滌原因的樣本數據分別按照樣本選擇比例排序,多維度評判不同款式高洗滌頻率的因素,即穿一洗一頻率中選擇比例最高的因素。
為得出日常服裝設計方法,將洗滌原因作為變量x,設計方法作為變量y,交叉分析得出基于不同洗滌原因,用戶更傾向的設計方法,為減少洗滌頻率的模塊化設計方法提供有效參考。
2.2.4 影響日常服裝的洗滌頻率分析
將不同品類服裝的洗滌頻率和款式、色彩與印花、面料、洗滌原因分別交叉分析后,根據用戶選擇比例,整理造成不同服裝款式高洗滌頻率的色彩、面料、污漬分布情況,數據結果如表4所示。
根據表4中結果可得出,造成不同品類高洗滌頻率的原因各異。在款式設計方面,用戶認為更貼體、較為合身和長度較長的設計都會增加洗滌頻率,選擇比例分別占43.37%、35.10%和40.52%;而寬松的、長度適中的設計洗滌頻率相對較低。較貼體合身的服裝,與皮膚貼合度較高,更容易附著人體分泌物,導致服裝受污。而長款服裝容易在日常活動中接觸到地面或外部環境,增加了沾染污漬的可能性。針對T恤、衛衣和襯衫的上裝款式,用戶認為短款會造成的洗滌頻率也較高,短款上裝的下擺處在人體活動較為豐富的位置,更易沾染外部污漬和人體分泌物。
造成不同品類高洗滌頻率的色彩因素影響度排序具有一致性,影響高洗滌頻率的色彩選擇比例如圖2所示。其中洗滌頻率較高的色彩均為白色、米色系、淺藍色、粉色和黑色,洗滌頻率較低的為紅色、綠色,印花位于中位偏后。明度較高的色彩的服裝更容易被洗滌,因其污漬隱藏程度比低明度色彩更差,其中白色高洗滌頻率的選擇比例達到91.78%。此外穿著頻率也影響了不同顏色的洗滌頻率,如白色、黑色和米色系為日常服裝中較為常見的色彩,而紅色和綠色在日常服裝中出現得較少。盡管黑色日常穿著頻率較高,但洗滌頻率中排名位于中位,選擇比例為23.29%,說明從用戶體驗角度出發,黑色較為耐臟。印花作為常見的設計方法,洗滌頻率較低,也是作為減少洗滌頻率的設計方法的較好選擇。
面料方面,棉和滌綸面料在所有品類的服裝中都具有較高的洗滌頻率,在全品類高洗滌頻率選擇比例分別為82.89%和56.40%。棉除了在日常服裝中使用頻率較高以外,本身具有吸濕性強、舒適度高的特性,也更容易吸附污漬,從而需要更頻繁地清洗。滌綸在日常服裝中的使用頻率也較高,低吸濕性使得滌綸織物在使用過程中可能會感到悶熱和不適,從而可能導致穿著者更易分泌汗液。同時,由于不易吸濕,滌綸織物也更容易沾染灰塵和污漬[16]。除此之外,T恤、連衣裙、褲裝、半裙常用的麻和絲,以及衛衣、襯衫常用的毛纖維洗滌頻率也較高。絲纖維具有易勾絲的特點,導致用戶更加謹慎地對待此類服裝,需要分類洗滌而增加衣物洗滌頻率導致更多的能源消耗。麻纖維本身具有較好的吸濕透氣性,但由于其纖維表面結構粗糙,更容易吸附灰塵和污垢,導致其洗滌頻率也較高。冬季中,動物毛絨的面料使用率較高,且面料容易藏污納垢,造成其高洗滌頻率。皮革、其他化纖和混紡面料,洗滌頻率均較低。
污漬分布情況方面,上衣如T恤、衛衣和襯衫,因領口、袖口易臟而造成高洗滌頻率,大身易臟的影響度也占比較高。領口及領口附近的衣身,通常容易附著脖頸分泌的汗液污漬、化妝品或食物油脂等;而袖口則靠近人體活動最頻繁的手部,增加了其沾染污漬的概率。造成連衣裙和半裙等洗滌頻率較高的原因中,裙身污漬和下擺污漬占比較大,褲裝除了下擺易臟,臀襠部位污漬也成為其高洗滌頻率的原因之一。下裝的下擺距離地面環境更近,更容易沾染環境污漬。根據此方面的調研結果,可以讓研究更加聚焦和具體化,在服裝局部做有效處理,也可以達到減少洗滌頻率的目標。
2.2.5 基于不同洗滌原因的設計方法選擇
將洗滌原因與設計方法因素交叉分析后,根據用戶選擇比例,總結了基于不同部位的污漬,受眾更傾向的設計或解決方式,如表5所示。提供的設計方法選項有局部可拆卸、加入具有功能性的結構或模塊、通過色彩和印花改善。
根據表5可得知,面對不同部位產生污漬的問題,用戶對于設計方法的選擇也有所不同。若領口與袖口的污漬,用戶選擇局部使用功能性面料和局部可拆卸的比例較高,其中局部可拆卸中用戶更傾向使用拉鏈、按扣的方式進行連結。若服裝大身產生污漬,用戶會更希望在色彩和印花方面進行設計處理,同時也會選擇使用拉鏈、紐扣和系帶連結的局部可拆卸設計。若下擺部位產生污漬,用戶選用色彩和印花干預的同時,會選擇在此部位使用或附加功能性面料。針對腋下產生污漬,多數用戶認為功能性模塊的使用,如拼接或附加功能性面料,或加入一些透氣的功能結構,可以有效減緩污漬的產生。以上設計方法在不同情況下均有較高的選擇比例,說明用戶基于日常穿著和洗滌習慣,認為3種設計方法均可以在不同場景下有效減少服裝洗滌頻率。
2.2.6 減少洗滌頻率的模塊化服裝的可行性
用戶對于減少洗滌的模塊化服裝的接受度和選擇原因的調研顯示,會選擇此類服裝的與不會選擇的人數占比分別為76.71%和23.29%。其中,不會選擇此類服裝的用戶給出的原因中,“局部拆卸和安裝較費時間”占比最大;其次是外形美觀性和價格,也是用戶考慮的因素;可拆卸部位和功能性材料在身體上穿著的舒適性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若以上問題可以得到有效處理,用戶將會愿意選擇此類產品,所以從用戶層面,減少洗滌頻率的模塊化服裝具有可行性。
3 減少服裝洗滌頻率的模塊化設計方法
根據問卷調研結果,影響服裝洗滌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將排除色彩和面料因素,針對服裝款式設計進行討論,總結出減少服裝洗滌頻率的兩個服裝款式模塊化設計方向:可拆卸設計和功能性模塊。可拆卸設計主要探討模塊間的連接方式,是針對服裝的固定模塊,使用可選模塊中的輔料和工藝模塊,輔助達到局部拆卸的功能,以避免整件服裝洗滌。功能性模塊則是聚焦模塊的控制屬性,探討改變模塊本身屬性的設計方法,使其具有特定的功能性,如透氣、速干等,以達到減少洗滌頻率的目的。
3.1 可拆卸設計
通過調研得知,上裝領口、袖口、大身,下裝褲腿、下擺易產生污漬。這些部位都作為服裝的固定模塊存在,其功能具有單一性,可拆卸的設計方法保證了固定模塊與服裝整體的連結,同時作為用戶所傾向的設計方法,還需遵循日常服裝的特性,符合用戶日常行為習慣。
3.1.1 日常服裝的可拆卸設計原則
(a)便利性:日常服裝的可拆卸,需要做到不影響日常生活的正常運行,同時應避免在洗滌過程中投入過多的時間,所以其便利性較為重要。模塊組合應使用簡單易上手的連接方式,無需額外工具或專業技能,且可以獨立完成。
(b)一體感:一體感,一是指將模塊拆卸后的服裝外觀仍保持相對完整且功能性尚有,二是可拆卸的模塊與服裝的組合效果需要具有協調感。所以,可拆卸模塊的外觀、顏色和面料應與主體服裝相匹配,不一定是完全一致的,但需呈現和諧不突兀的效果。其次,模塊與主體服裝之間的過渡應該平滑自然,避免明顯的分界線。同時,保持一體感的設計,服裝主體與可拆卸部分,應不受模塊因色彩和面料不同而導致不能一起洗滌的影響,避免出現多次洗滌過程。
(c)舒適性:舒適性是指在穿著使用時,可拆卸模塊不會引起用戶的不適反應,確保用戶的穿著體驗盡可能地舒適,以便日常生活與行動[17]。作為連接的輔料應選用無刺激性的,盡可能避免有凸起,造成皮膚異樣感。同時,模塊的分割處需仔細考量,不應選在人體重要或敏感的關節部位,以確保不會限制運動自由。
3.1.2 模塊連接方式
(a)扣合系統:常用的扣合輔料包含紐扣、按扣、卡扣、磁扣、搭扣等,是較為便利的連接方式,可以做到隱匿也可以具有裝飾作用。魔術貼也作為扣合材料,運用在服裝中,但需選擇合適的色彩和厚度以適配服裝,使其具有美觀和一體性。
(b)拉鏈設計:為了保證模塊可以完全分離,需使用開口拉鏈進行連接。無需隱藏的情況下可以使用不同材質或不同色彩的單開口或雙開口拉鏈,需要遮蓋的情況下可以使用開口隱形拉鏈以保證服裝的一體性。
(c)系帶:系帶是一種實用性和美觀性結合的連接方式。可以使用不同粗細、材質或色彩的系帶來匹配服裝的整體設計,同時達到可拆卸的效果。系帶還通常使用在可變形設計中。
3.1.3 具體部位的模塊連接方式
按照服裝領口、袖口、大身、下擺的具體情況,進行了不同模塊部位的連接方法和圖示說明,并整理如表6所示,更明確地展現適用于不同部位的模塊設計連接方法。
領子有兩種存在方式。第一種是不與服裝連結的形式,即通常所說的“假領”,它直接通過自身扣合后圍繞在人體脖頸處,或部分塞進衣身的內部;第二種是與衣身連結,使用紐扣、按扣、拉鏈和系帶的方式達成模塊連接的目的。夏季襯衫、連衣裙等輕薄的品類,模塊組合方式應注重便利性、一體性,宜選用體積較小的隱藏按扣或小型紐扣連結,保證服裝外部的美觀性和舒適性,可以局部拆卸洗滌,減少整件服裝的洗滌次數,同時也避免在洗滌過程中投入額外的時間和資源;冬季的服裝如連帽衛衣、羽絨服等,可以使用拉鏈和系帶,這些輔料可以承受拆卸模塊的重量,同時作為外穿服裝不影響舒適性。
袖子模塊可細分為袖身和袖口。袖身袖窿弧線與衣身袖窿、肩線銜接,若是夏季較為貼身的衣物,不推薦在此部位使用可拆卸的模塊化設計方法,因為正處人體關節部位,無法保證其舒適性;而較為寬松或冬季較厚的服裝,則可以使用拉鏈和扣合的連接方式,進行局部的拆卸和洗滌。袖口部位可以根據設計的具體需求,遵循可拆卸設計原則,使用扣合和拉鏈等連接方式。袖口離手部較近,若使用較長的系帶會因頻繁的手部活動而產生污漬,反而增加了洗滌頻率,所以系帶的連接方式不適用于袖口部位。
衣身部位,以腰線為分界線劃分為上下兩個模塊。腰線以上的模塊,涉及肩部、胸部、肩胛骨等人體較容易出汗的部位,通過調研可知這些部位產生污漬會增加衣物的洗滌次數。因為重力關系,服裝會與這些部位貼合,所以連接部位不適合使用較硬的材質,以隱藏的按扣和系帶的方式較為合適。衣身腰線以下及下裝的下擺或褲腳,不受貼體影響,可以使用拉鏈、紐扣等輔料進行連接,為避免額外的洗滌,不適宜使用系帶。
3.2 功能性模塊運用
根據問卷調研結果,在領口、袖口、下擺、腋下產生污漬時,用戶傾向于選擇加入功能性模塊的設計方法。此設計方法是在改變固定模塊的控制屬性,如:加入結構設計使其具有一定的性能,間接達成減少洗滌頻率的目的;或加入一些本身具有功能性的可選模塊,使易臟部位可以通過擦拭清潔或自清潔,避免整件服裝的洗滌。
3.2.1 功能性結構設計
功能性結構的設計方法,是為避免服裝在不同環境的切換下出現污漬,使固定模塊具有透氣性或可變形性,以達到減少洗滌頻率的目的。
3.2.1.1 透氣性結構設計
透氣性設計,主要為了解決服裝包裹人體導致汗液分泌,使服裝產生污漬而增加洗滌頻率的問題。此問題通常在腋下和大身部位出現,可以通過鏤空結構設計、網眼面料拼接和開氣孔等方式實現,整理服裝透氣性結構設計方法如表7所示。
鏤空結構設計是在正常使用的情況下提高露膚度,以達到透氣的目的。鏤空結構可以以裝飾的形式呈現,如在肩臂、腰部、背部、褲腿和裙身部位做鏤空結構設計,具有透氣性的同時體現美觀性和設計感。鏤空結構也可隱藏在服裝的分割線中,如使用現有的衣身結構線或設計符合人體且美觀的分割線,以及腋下等部位,加入隱形拉鏈的設計,在需要的時候將其拉開,也可達到透氣的目的。
網眼面料的拼接適合運用在腋下、腰部、肩背部、褲腿和裙身部位,透氣的同時具有彈性功能,可以更好地適應人體構造[18]。網眼面料也可以作為外套或運動服的里布,增加人體與服裝之間的空氣流通,減少汗液分泌從而降低衣物洗滌頻率。
氣孔可以運用在服裝肩部、脊背等與人體較為貼合的地方,也可運用在腋下和襠部等較隱秘的部位。夏季輕薄的服裝中使用激光切割的方法進行沖孔,可以產生通風透氣的作用;冬季較為厚重的服裝,可以使用扣眼鎖邊的方式制造氣孔,同時可以與單向疏水的面料相結合,防風同時具有透氣性,保證服裝御寒的功能性同時避免人體氣味和分泌物污漬導致的高洗滌頻率。
3.2.1.2 可調節設計
可調節設計,指使服裝的適體度和長度具有可調節的形式,以適應應用場景、天氣、溫度等環境變化造成的可能出現污漬的情況[19]。通常會使用扣合系統、系帶、抽繩等輔料輔助服裝進行調節,整理服裝可調節設計方法如表8所示。
服裝適體性的調節,也是針對人體分泌汗液的這一特點而存在。例如夏季,室內通常會開冷氣,而室外溫度較高,人體經歷從低氣溫向高氣溫的環境和溫度變化后,會分泌汗液導致服裝產生污漬,這時便可以調節服裝貼體程度,使服裝變寬松,增加透氣性。
長度可調節可以適應環境與天氣的變化。如在進行一些活動和工作,或是遇到降雨等天氣,可以將袖長、衣長和裙長,通過調節的方式,將其縮短,避免沾染外部污漬,以減少洗滌頻率。
3.2.2 功能性材料的組合使用
此設計方法是使用市面上現有的材料,作為固定模塊或可選模塊,通過可拆卸或縫合的方式與服裝本體連結。不同功能性材料的組合和使用可以從多方面達到減少洗滌頻率的目的,根據材料性能對功能性材料分類如下:
a)抗污抗菌:具備抗污和抗菌特性的材料可以有效減少固態污漬和微生物的附著,適用于服裝的領口、袖口、下擺等區域。抗污抗菌材料的運用保證了服裝自身的潔凈,還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對水資源和洗滌劑等資源的過度依賴。這種綜合的性能改進不僅有益于延長服裝的使用壽命,還有助于推動可持續時尚的發展。
b)防水與單向疏水:防水性能可以有效地防止液態污漬附著在服裝上,適用于袖口、下擺等易受污染的區域,可以減少濕潤環境導致的異味和細菌滋生。單向疏水材料具有防水性能,在保持衣物干燥的同時,還能夠有效從衣物內部排出人體蒸發的汗液等分泌物。通過維持衣物的干爽狀態,可以降低洗滌的頻率,延長服裝的使用壽命。結合防水性能和單向疏水材料的特點,不僅可以有效地避免污漬的形成,還能保持舒適的穿著體驗,并降低服裝的清洗需求。這種綜合的性能提升不僅有助于提高服裝的實用性,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水資源和洗滌劑等資源的過度消耗。
4 結語
洗滌作為服裝生命周期的關鍵環節,所帶來的污染和碳排放問題不容忽視。基于降低洗滌頻率而提出服裝模塊化設計方法,通過在設計階段干預服裝洗滌頻率,可以為自然環境和服裝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構建良性循環。本文首先劃分了服裝模塊及其控制屬性,然后通過問卷深入調研用戶的洗滌習慣,使用交叉分析法深入研究固定模塊與污漬產生及洗滌頻率之間的關系,同時探究用戶在模塊連接方式和可選模塊搭配方面的傾向。結合問卷調研結果,提出了兩種模塊化設計方法與建議:
a)注重模塊連接方法的可拆卸設計,在遵循便利性、一體感和舒適性的設計原則下,使用扣合系統、拉鏈設計和系帶3種模塊連接方法,使服裝的局部可拆卸單獨清洗,避免整件服裝的洗滌以達到減少洗滌頻率和減少洗滌資源的損耗的目的。
b)注重模塊自身控制屬性的功能性模塊設計,針對汗液等人體分泌物污漬,使用鏤空、沖孔設計或網眼面料拼接,使服裝具有透氣性;使用扣合系統、拉鏈設計和抽繩設計使服裝具有可調節性以避免外部環境污漬;或是使用現有功能性材料,如具有抗污抗菌、防水或單向疏水的面料,使服裝具有自清潔功能,以減少服裝的洗滌頻率,同時為實現減少服裝洗滌頻率的目標提供了有力的設計方向。
當然,款式模塊化設計僅是減少洗滌頻率的服裝設計方法的一種參考思路,后續可在本文對服裝款式結構影響因素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并驗證所提出的模塊化設計方法的實際效果。此外,還可以深入探討服裝色彩因素對洗滌頻率的影響,并進行相應的實驗研究。通過多角度的設計方法,在可持續服裝設計領域展開更為嚴謹的研究,可為未來的可持續時尚發展提供更深入的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WRAP. Design for extending clothing life[R/OL].[2016-05-10]. https://wrap.org.uk/resources/report/design-extending-clothing-life.
[2]MCLAREN A, OXBORROW L, COOPER T, et al. Clothing longevity perspectives: Exploring consumer expectations, consumption and use [C]// PLATE conference. Nottingham: 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 Press, 2015, 07:229-235.
[3]周海媚,徐燕妮,張旭靖,等.服裝款式模塊化設計方法[J]. 紡織學報, 2015, 36(8): 104-109.
ZHOU Haimei, XU Yanni, ZHANG Xujing. et al. Modularized design method of garment style[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 2015, 36(8): 104-109.
[4]宋慧慧,盧業虎.基于技術接受度模型的模塊化服裝使用意愿分析[J]. 紡織學報, 2023, 44(10): 157-163.
SONG Huihui, LU Yehu. Analysis of use intention of modular garment based on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 2023, 44(10): 157-163.
[5]江紅霞,黃智威,劉基宏.基于模塊化劃分的旗袍虛擬展示[J]. 紡織學報, 2021, 42(5): 138-142.
JIANG Hongxia, HUANG Zhiwei, LIU Jihong. Virtual display of cheongsam based on modularization[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 2021, 42(5): 138-142.
[6]閆亦農.基于“互聯網+”的蒙古族服裝個性化定制模塊化設計[J]. 毛紡科技, 2023, 51(3): 66-73.
YAN Yinong. Mongolian personalized custom clothing modular design by “Internet+”[J]. Wool Textile Journal, 2023, 51(3): 66-73.
[7]李滿宇,陳淑聰,周捷.基于模塊化保健型老年T恤衫個性化定制研究[J]. 針織工業, 2023(3): 73-77.
LI Manyu, CHEN Shucong, ZHOU Jie. Personalized customization of health care T-shirt for the elderly based on modularization[J]. Knitting Industries, 2023(3): 73-77.
[8]凌怡,李滿宇.模塊化設計在心臟病老年患者服裝上的應用[J]. 輕紡工業與技術, 2023, 52(1): 41-43.
LING Yi, LI Manyu. Application of modular design in clothing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heart disease[J]. Light and Textile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2023, 52(1): 41-43.
[9]白瑋,王宏付. 快遞員服裝的模塊化設計初探[J]. 服裝學報, 2020, 5(3): 216-221.
BAI Wei, WANG Hongfu. Discussion on the modular design of courier clothing[J]. Journal of Clothing Research, 2020, 5(3): 216-221.
[10]李璟屹,寧弘,李旭. 醫療防護服模塊化設計[J]. 設計, 2020, 33(6): 44.
LI Jingyi, NING Hong, LI Xu. Modular design of protective clothing[J]. Design, 2020, 33(6): 44.
[11]王倩.模塊化的服裝循環利用設計方法[J]. 毛紡科技, 2018, 46(6): 83-85.
WANG Qian. Design method of clothing cyclic utilization based on modularization[J]. Wool Textile Journal, 2018, 46(6): 83-85.
[12]LAITALA K, BOKS C. Sustainable clothing design: use matters[J]. Journal of Design Research, 2012, 10(1/2):121-139.
[13]VOINEA L C, ROIJAKKERS N, OOMS W. Sustainable Innovation:Strategy, Process and Impact[M]. Taylor and Francis, 2021: 01-12.
[14]郭佩萍, 梁燕.基于零浪費技術的合體服裝設計研究[J]. 現代紡織技術, 2023, 31(4): 37-47.
GUO Peiping, LIANG Yan. Fitted garments design based on zero-waste technology[J]. Advanced Textile Technology, 2023, 31(4): 37-47.
[15]王雨薇,常辰玉,劉鋒,等.南宋女裝的多層次模塊化解構與計算機設計[J].絲綢, 2023, 60(1): 114-121.
WANG Yuwei, CHANG Chenyu, LIU Feng, et al. Multi-layer modular deconstruction and computer implementation of women's clothing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J].Journal of Silk, 2023, 60(1): 114-121.
[16]BAN L. Sustainable solutions for fashion design: adjusting the fashion design process for a more sustainable industry[J]. Arts and Design Studies, 2020, 81(3): 21-30.
[17]CHEN Yilian, ZHU Lidan, FANG Yuwei, et al. Research on the use behavior and satisfaction of green express packaging[J]. Statistics and Application, 2019, 8(3): 508-512.
[18]汪洋,張振霖,韋玉輝,等.基于人體工學的籃球服裝結構優化研究[J]. 輕紡工業與技術, 2022, 51(1): 58-60.
WANG Yang, ZHANG Zhenlin, WEI Yuhui, et al.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of basketball clothing structure based on ergonomics[J]. Light and Textile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2022, 51(1): 58-60.
[19]肖文婧,邱健榮,馬力,等.戶外服裝如何具備可拆卸多功能性質:以作品《可拆卸戶外馬甲》服裝設計為例[J].紡織報告, 2021, 40(9): 61-62.
XIAO Wenjing, QIU Jianrong, MA Li, et al. How can outdoor clothing have detachable and multifunctional properties: Taking the clothing design of “Detachable Outdoor Vest” as an example[J]. Textile Reports, 2021, 40(9): 61-62.
Modular design on clothing to reduce washing frequency
HU" Yueying," TANG" Ying," JIN" Qian
(School of Design,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use, and recycling stages in the lifecycle of clothing significantly impact the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a lifecycle assessment by the organization WRAP in 2016,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washing behaviors during the use phase of clothing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production and recycling. Changing design methods to influence the frequency of clothing washing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extending the lifespan of garments and reduc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 clothing industry. Clothing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of modules: fixed and optional ones, each with its control properties. A modular design method aimed at reducing the frequency of washing has been proposed to decrease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pollution throughout the garment's lifecycle. This not only helps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ility of clothing but also offers consumers a variety of choices.
An initial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daily washing habits of clothing users. The questionnaire consisted of three parts: basic information, research on clothing washing frequency, and audience evaluation.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were analyzed by using SPSS, yielding a Cronbach's alpha coefficient of 0.802 and a KMO value of 0.747, demonstrating the reliability of the data. Cross-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ight, fitted, and longer styles, as well as light colors such as white, beige, light blue, pink, and black, and the use of cotton and polyester fabrics, lead to a higher frequency of washing. Tops are frequently washed due to easily soiled collars and cuffs, while bottoms are washed due to stains on the hem and crotch areas.
The survey results reveal numerous factors affecting the washing frequency of clothing. This paper focuses on garment style design, excluding color and fabric factors, and summarizes two modular design directions to reduce washing frequency: detachable design and functional modules. Detachable design focuses on the connection methods between modules, namely utilizing accessories and process modules to achieve partial detachment, thereby avoiding the need to wash the entire garment. Considering convenience, integration, and comfort, connections such as buttons, zippers, and ties were used, and appropriate connection methods f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garment were explored. Functional modules change the properties of fixed modules by incorporating designs with specific features, such as breathable hollow structures and adjustable designs, or by adding optional modules with self-cleaning capabilities, to reduce the need for washing. These innovations not only lessen the environmental burden but enhance the practical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clothing.
Keywords:
clothing washing; modular design; user research; detachable cl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