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食伊始,農之所先”,我國擁有燦爛悠久的農耕文明。在周而復始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中,孕育了古代詩詞中的一個重要類別——農事詩。“率時農夫,播厥百谷”,自《詩經》起,詩人便將目光投向田間地頭,創作了大量以糧食、農業為主題的詩歌。這些古詩或記事,或言志,或抒情,詮釋了古代事糧保生、惜糧憫農、以農為本等樸素的糧食安全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谷為民命,糧為國本。古代詩人出于對糧食重要性的深刻認識,創作了大量謳歌農業、敬畏糧食、勸農勤耕等主題的詩歌,闡釋糧食安全思想。唐代詩人聶夷中《古興》云:“片玉一塵輕,粒粟山丘重。唐虞貴民食,只是勤播種。前圣后圣同,今人古人共。一歲如苦饑,金玉何所用?”首聯通過糧食與金玉的對比,強調了糧食的重要性。無獨有偶,李白也曾寫下“雖有數斗玉,不如一盤粟”的詩句。可見,“貴五谷而賤金玉”是古代詩人們的共識。唐代末年的農民起義也印證了聶夷中的詩句:“一歲如苦饑,金玉何所用?”民眾衣食無憂、自給自足才是長遠之計。糧食生產的富足自給是人民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此外,順時、勤耕也是農事詩中重要的思想內容。杜甫有詩云:“谷者命之本,客居安可忘。青春具所務,勤懇免亂常。”聶夷中的《贈農》(一作孟郊詩)也寫道,“勸爾勤耕田,盈爾倉中粟”“青春如不耕,何以自拘束”。農桑之事,關鍵在于勤。勤力耕作是民眾確保糧食順利生產,免于禍亂之苦的保障。
糧食安全涉及糧食生產、加工、儲藏、流通等多個環節。古人在長期的農業實踐中積累的糧食生產技術與經驗,于古詩中也可窺見一斑。杜甫《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云:“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亂。插秧適云已,引溜加溉灌。更仆往方塘,決渠當斷岸。公私各地著,浸潤無天旱。”此詩描寫了插秧后引水灌田的情景,記載了唐代成熟的田間管理技術。“淤泥肥黑稻秧青,闊蓋深流旋旋生”,北宋詩人林逋的詩句形象地描述了“葑田”這一獨特耕種技術的樣貌。宋代詩人楊萬里的《圩丁詞》里有諸多“圩田”景觀的描寫,“圩田元是一平湖,憑仗兒郎筑作圩。萬稚長城倩誰守,兩堤楊柳當防夫”。同時,詩人還歌頌了“圩田”防旱抗澇的重要作用:“六七月頭無滴雨,試登高處望圩田。”“河水還高港水低,千支萬脈曲穿畦。”此外,農具也是詩人們重點關注的對象。“翻翻聯聯銜尾鴉,犖犖確確蛻骨蛇。分疇翠浪走云陣,刺水綠針抽稻芽。”蘇軾在《無錫道中賦水車》中描繪了水車的外形,反映了水車引水灌溉、抵抗旱情的重要功能。這些詩句,體現了古人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順天時、因地勢、憑己力的思想智慧。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李紳的《憫農二首》,通俗質樸,飽含對糧食的珍惜、對農民的同情,情理深厚,傳誦不衰。“人牛力俱盡,東方殊未明”“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艱辛歷盡誰得知,望斷天南淚如雨”“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無數詩句道盡農民的血汗辛苦,直至今日仍令人動容。詩人們在為農民奔走呼號的同時,也不忘指出苦難的根源,即封建統治階級的剝削與壓迫。《詩經》中的“碩鼠”是用來比喻不勞而獲的剝削階級,后世農事詩逐漸將這種比喻固化為一種模式。唐代曹鄴《官倉鼠》云:“官倉老鼠大如斗,見人開倉亦不走。健兒無糧百姓饑,誰遣朝朝入君口。”詩人以官倉鼠比喻那些只知道吮吸人民血汗的貪官污吏,控訴其無恥行徑,而后又在尾聯故執一問,將矛頭直指最高統治者,諷刺性極強。宋代詩人鄭獬《采鳧茈》云:“朝攜一筐出,暮攜一筐歸。十指欲流血,且急眼前饑。官倉豈無粟,粒粒藏珠璣。一粒不出倉,倉中群鼠肥。”詩人將“群鼠”與“饑民”對比,饑民采鳧茈十指欲流血,而官倉卻一粒不出,宋代社會的腐朽可見一斑。若論站在勞苦農民的立場上痛斥封建統治者殘酷冷漠,聶夷中所表達的情感最為強烈。《詠田家》云:“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二月還未著手養蠶,五月稻子尚處青苗期,然而,貧苦的農民迫于生計,竟不得不以未來的新絲、新谷作抵債之物。賣絲糶谷、挖肉補瘡,是對當時廣大農民瀕臨絕境的高度概括和生動寫照。“綺羅筵”“逃亡屋”對比鮮明,詩人將強烈的感情充斥其中,昭示了農民血淋淋的傷口和剝削階級最為嚴酷的壓榨。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每到夏收時節,田疇盡染,麥穗飄香,中華大地一派豐收景象。一望無際的麥田中,顆粒歸倉,是對辛勤勞作的最好贊美,是維護糧食安全的生動實踐。如今,生產技術大大發展,農田愈發寬廣,食物供給更加多元,古詩詞里萌發的糧食安全思想的幼芽,經過時間的滋養與歷史的澆灌,已于今日結出金黃的谷穗,粒粒飽滿。
責任編輯: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