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山渝水逶迤處、川陜鄂渝交匯點,重慶市云陽縣因“四時多云、山水之陽”而得名。
數年前,人們初識云陽縣,張桓侯廟歷史悠久、天下龍缸景色壯麗;數年后,云陽縣再度聲名鵲起,一條長約33公里的城市綠脈蜿蜒江岸。
云陽縣沿江庫岸環湖綠道因江岸治理而生、因文脈傳承而建、因市民所需配置,書寫了云陽縣城市建設的新篇章,讓世界知道了云陽、讓云陽走向了世界。
生態蝶變
1999年,因三峽工程建設,云陽縣城實施整體遷移。距離老縣城32公里的雙江鎮,地勢平坦、交通方便,新云陽縣城拔地而起。
新縣城“百業待興”,經年累月施工修建,必定會出現大量建設棄土。長江、澎溪河兩江環繞的云陽縣城,受三峽蓄退水影響形成了30米高差的消落帶。
這條消落帶,除了容納棄土,還被傾倒垃圾。不知不覺間,長江與澎溪河兩江的庫岸成為了大型而隱匿的垃圾場。
在云陽縣委宣傳部、縣文聯策劃實施的一部重大題材作品——《三峽彩虹——云陽環湖綠道建設紀實》一書中這樣記載道:
“這是2013年初夏時節的云陽。加固或尚未加固的庫岸邊,垃圾、土石堆積如山,除了臟亂還有一番鬧熱景象。”
“乍一看,江岸似乎被人為劃分為好幾塊‘功能區’:有多年來一直被默認‘存在即合理’的菜地,居民們挑肥種菜、收割裝筐,一切恰似鄉村田園的繁忙。也有人搞生產經營,搭起了棚子充當店鋪,并且生意不錯,來來往往;有人靠岸建起了砂石堆場,非法小碼頭應運而生,貨船往來其間;有人搭起窩棚,租給周圍的農民工居住。”
“江灣隱蔽之處,隱約可見一座座墳頭,清明過后,墳頭一直插著紙串,紙幡迎著江風招搖。”
未經整治的江岸線,不僅沒有為三峽庫區腹地新城增色,反倒成了城市的一道生態“瘡疤”。
留下傷痕,也留下隱患。
云陽縣公園城市規劃建設研究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陡坡土層流失、基巖裸露,隨時都有塌岸、滑坡等危險,縣城濱江地帶地災隱患突出,嚴重影響城市安全,庫岸生態環境脆弱。
從2014年開始,云陽縣搶抓國家三峽庫區后期扶持機遇,對縣城沿江庫岸環境進行綜合整治,著力構筑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一時間,全國各地尋覓到的設計界“千里馬”們,集聚云陽新城參與項目設計規劃。按照“生態保護修復+”理念,創造性地將庫岸整治與城市文化、自然景觀有機結合,圍繞縣里提出來的“騎走跑坐可享、山水花石可賞、文史科藝可品”建設策略,以及“一天的公園、一年的公園、一生的公園”建設愿景,繪制了一張“一道兩江、七彩生活”規劃藍圖。
一場與生態民生等一攬子大事密切相關的硬仗,轟轟烈烈拉開了帷幕。
修復沿江庫岸14處,治理河堤25公里、護坡77萬平方米,綠化面積330公頃,建成8大主題公園……歷時7年精心雕琢,一條長約33公里的城市綠脈蜿蜒在兩江四岸,昔日傷痕累累的庫岸成為“三峽腹心”的“綠色明珠”。
這項舉全縣之力打造的民生工程,由始至終也伴隨了人大關注的目光。
楊桂林、蒲紅軍、王建東、劉道春等13位往屆和本屆縣人大代表持續接力,先后提出關于加強江河岸線消落帶治理的建議21件次,建議重點推進植被恢復,高標準建設“一江四岸”環湖綠道,增設移民文化等元素;呼吁在環湖綠道線內禁止引入污染企業、不搞商業房地產開發。
據了解,自2014年云陽縣委、縣政府啟動縣城沿江庫岸環境綜合整治以來,縣人大常委會連續8年將此作為監督重點,依法討論審議環湖綠道建設方案,人大代表參加環湖綠道會商、評估、視察等事項500余人次。
人大的助力加快了云陽縣城沿江庫岸環境綜合整治的步伐。
2021年9月28日,環湖綠道全線建成開放,2022年9月成功創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2023年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美好生活
在環湖綠道建成之前,人們有過不少抱怨——
老年人,抱怨公園廣場太少,沒地方活動;年輕人、中小學生抱怨,缺少打球鍛煉的場所。甚至有游泳愛好者反映,需要邁過垃圾堆、撥開漂浮物,才能游到江里去。
直至環湖綠道建成開放,云陽人民終于有了一條“幸福道”。
什么是綠道?這一概念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是一種與景觀相交叉的人為開發的走廊。
如今,更多人認為綠道是以自然要素為依托和構成基礎,串聯城鄉游憩、休閑等綠色開敞空間,以游憩、健身為主,兼具市民綠色出行和生物遷徙等功能的廊道。在我國,綠道從珠三角地區興起,隨后在浙江、安徽等地推廣發展,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一定規模,為人們提供了景美、暢達的城市休憩空間。
正如云陽縣公園城市規劃建設研究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長約33公里、總面積約500公頃的環湖綠道集園林綠化、休閑觀光、健身娛樂、生態旅游為一體,三條平均寬度分別為3米的自行車道、跑步道和漫步道,串聯起月光草坪、濱江公園、外灘公園、四方井公園、白鷺公園、立新公園、福星公園、白兔井公園八大主題公園。
在這里,建起了占地面積500余畝、西南片區最大的人工草坪,長江三峽最大的連片草坪公園——月光草坪,打造了“天地人和”婚慶文化產業園,布局有“七星廣場”“月光劇場”“宇宙星座”“一生一世廊架”等景點,世界大河歌會、七夕音樂會等大型文藝演出在這里唱響,戀人在這里牽手浪漫。
在這里,建起了西南片區最大的人工海沙沙灘——陽光沙灘,成功舉辦了四屆全國沙灘排球賽、沙灘足球錦標賽預選賽。
“一老一小”關系千家萬戶,環湖綠道也承載著歡樂的童年和幸福的晚年。
據說,在建設環湖綠道的考察時期,縣領導曾走到一個收費的兒童樂園,發現一些小孩站在圍欄外眼巴巴地看著里面,便決心要修建兒童樂園就一定免費。
于是,在環湖綠道上,就有了西南地區最大的無動力兒童樂園——彩云陽光兒童公園。公園布局有海陸空七大功能區,同時大量采用自結紋類防摔傷材料,防止兒童摔傷,保障安全,讓兒童盡情跑、跳、攀、爬,鍛煉運動協調性。
還有不少老人獨愛環湖綠道上的智慧健身長廊,這里有扭腰器、漫步機、蹬力器等智慧健身器材。
智慧健身器材上面有遮陽擋雨的頂棚,還安裝了太陽能電池板,人們可以一邊健身,一邊通過USB接口,為手機等移動設備充電。
此外,每部器材上還配置有智能顯示屏、安裝了傳感器模塊,一旦開始運動,智能系統會語音播放動作要領和運動指標,屏幕上也會顯示運動時間、卡路里消耗、心跳頻率等數據。
從晨光熹微到夜色籠罩,人們在這里跑步騎行、散步聊天、打球鍛煉,流連忘返。
據介紹,環湖綠道輻射鄰近13個社區、10萬居民,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地游客,都能免費享受到這份“城在山水間、人在公園中”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鄉愁寄處
濱江公園位于云陽縣長江大橋北橋頭,是環湖綠道的一個重要景點。云陽人尤為眷戀之處——“云江敘事”,就位于濱江公園回水溪段。
淹沒在水面之下的云陽老縣城回不去,人們的鄉愁該往何處寄?
于是,云陽縣邀請專業團隊一比一還原了老城建筑,將溫暖而親切的老城記憶還給人民。
此處以一條長680米、蜿蜒曲折的自然小溪為依托,串聯起了長江云陽段68公里經典節點,微縮集聚了原巴陽鎮、雙江鎮、老縣城、新津鄉、故陵鎮、龍洞鎮等鄉鎮近20處人文精華,用寫實手法再現記憶中的故鄉。
“那里是電力公司,以前我的家就在旁邊!”“看這邊,是百貨公司,還有菜市場。”站在“云江敘事”前,老人們久久不愿離開;遷往外地的云陽人,每每返鄉流連此處,總忍不住潸然淚下。
在環湖綠道上,還有一處可供人品味農耕文化、回憶點滴鄉愁的地方——四方井公園。
“公園構思很好,有文化底蘊,有懷舊特色。”居住在四方井附近的張先生曾在老縣城居住過,現在幾乎每天飯后都愛到這里來走一走。
在四方井公園,對人們最有吸引力的就是“石來運轉”迷宮建筑。走進迷宮內,鑲嵌的石磨、腳下踩的石板都是難得的老物件,古樸氣息蔓延開來。
這是從鄉村搜集而來的一萬多件石碾、石磨、水缸、碓窩等“老物件”,組成了一個承載了數千年農耕文化的石器石具博物館,其中大多數都是由老百姓自發捐贈。
彼時建設中最大的難點,就在于如何將上萬件老物件既安全又考究地堆砌成這個大迷宮。
施工方首先設計了初步施工圖紙,隨后建設了墻體試驗段,試驗段反復試驗成功后,再將方法復制到其他墻體。如此反復,歷時一年半,才成就了如今的石來運轉“大迷宮”。
走在環湖綠道上,欣賞滿目蔥綠的秀麗景色,撫摸歷經滄桑的歲月痕跡,感受公園城市的美好生活,濃濃的暖意不由自主地在人們心頭升起。
云陽縣公園城市規劃建設研究中心有關負責人自豪地介紹,環湖綠道的建成,對保障云陽縣城沿江庫岸生態安全、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完善城市功能品質、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