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訪專家》
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院長 牟元義
重慶市文化和旅游協會文旅教育分會秘書長 張云耀
隨著“寬洪大量”“資足常樂”“七星攬月”“美石美刻”等一批川渝文旅組合持續“出圈”,洪崖洞、寬窄巷子等標志性景點已成為巴蜀文旅的流量擔當;大足石刻、樂山大佛等一批文化遺產地入選長江世界遺產之旅推薦線路;巴蜀慢生活體驗游、川渝生態康養產業等新業態快速興起……川渝兩地正努力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成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一大亮點和世界級休閑旅游勝地。
目前,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還存在哪些梗阻?在文旅產品優化消費升級、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等方面還有哪些短板?下一步,如何按照《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推動走廊建設持續走深走實?
本刊記者采訪了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院長牟元義、重慶市文化和旅游協會文旅教育分會秘書長張云耀,兩位專家圍繞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目標、項目、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議。
記者:《規劃》提到,推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為全國提供區域文化和旅游協同發展樣板。在您看來,走廊二字的背景和意義何在?
牟元義:什么是樣板?樣板就是可供觀摩和學習的人或事物。協同是指協調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不同資源或者個體,協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標的過程或能力。文化和旅游協同發展,目標就是建好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國內“走廊”建設成功的案例較多,如河西走廊、海上走廊等。意味著作為“走廊”,就是沿途合作開發,實現共贏。到了重慶,必走四川;到了四川,必來重慶。
張云耀:旅游廊道的研究和實踐由來已久,它是一種線形的旅游生產力空間布局形式,通過線形通道將旅游業所有要素進行聯結聚合。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屬于旅游廊道的一種形式,這里的走廊建設不僅僅是追求經濟效益與產業效益,以滿足游客食、住、行、游、購、娛為主,更是強調“旅游+”,側重對生態和文化遺產保護,集文化傳播、旅游開發、交通改善、經濟發展等多重目的為一體的綜合價值追求。
記者:自《規劃》出臺以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中,哪方面變化最大?如何構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大開放協同發展新格局?
張云耀:我們課題組對2023年重慶市及各區文旅委官網、官微和主流媒體新聞,重慶文旅簡報、重慶各區文旅工作總結等相關文本匯總后,作了分析,看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這一關鍵詞排第四位,可見從官方層面獲得了高度認同,協同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文旅產品的供給日益豐富,“寬洪大量”“點石成金”“江天一色”等成渝CP文旅品牌獲得廣泛關注。
牟元義:要構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大開放新格局,應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格局和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成為我國文化和旅游創新發展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
同時,利用好重慶戰略地位優勢、文化和旅游資源優勢,構建面向東南亞、南亞乃至全球的文化旅游開放合作平臺。借鑒河西走廊、遼西走廊、海上走廊等建設案例,不斷優化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規劃布局。
記者:在完善巴蜀文旅區域協同發展機制上,兩地還應做實哪些工作?
牟元義: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已從“全面起勢”邁入“深化創新”階段,應持續完善協同發展機制。要充分發揮項目的拉動作用,一方面,兩地應合力爭取國家層面更多政策和資金的傾斜與支持,策劃一批國家級重大項目、重大活動、重大改革事項,為走廊建設提供堅實保障。推動巴蜀兩地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
另一方面,兩地應結合巴蜀文旅資源分布、特色和比較優勢,建立完善合作共建“一盤棋”整體謀劃機制,劃分文旅功能區,實現差異化發展和優勢互補,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名縣,整合四川天府旅游名縣經驗,啟動“巴渝旅游名縣”戰略,形成在全國具有示范意義的旅游發展品牌。在經費保障上落實獎勵資金、在用地政策上給予傾斜、在金融支持上注入活力。
此外,建立和完善巴蜀兩地在文旅資源開發、市場營銷、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長效合作、協同治理機制。搭建互聯互通的智慧旅游治理平臺,提升在科技創新、公共安全、市場監管、數字服務等方面的高質量發展水平,形成文旅新質生產力。
記者: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中,當前最突出問題是什么?
牟元義:一是走廊中部“塌陷”問題,即重慶市的渝西地區、四川省的東部地區,在推動走廊建設、形成走廊效應方面還有差距,還未能真正成為旅行社主推、游客及“網紅”打卡、社會各界充分認可的文旅發展引擎。
二是社會企業參與走廊建設還不足。對比四川省、重慶市的文旅規上企業數量,四川目前有2800余家,重慶僅1100余家;從企業產值角度講,2023年四川企業總產值近5000億元,重慶2300余億元,重慶的文旅企業參與度,相比四川還有差距。且兩地的企業重點分布在四川省成都市和重慶主城都市區,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雙核”建設方面發揮了帶動作用,但兩核連線地區的企業參與不多,未能形成走廊效應。
張云耀:巴蜀味的文旅IP品牌不顯;巴蜀韻的旅游產品不足;政府學界業界關注點不一致,市場主體參與不積極。
記者:讓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走向世界,接下來的著力點在哪,有什么具體建議?
牟元義:應激發巴蜀文旅產業協同發展新活力。要出臺激勵政策,充分發揮企業的積極性和帶動作用。要加強跨界融合發展,培育旅游產業,實現產業鏈整合、供應鏈協同,實現橫向區域合作,縱向產業聯動。要在政府主導基礎上,出臺激勵政策,引導兩地企業開展合作共建。深化文旅商體展聯動,積極促進“大消費”。以政策統合強化業態融合,促進要素聚合,推進市場復合。
要實施科技創新驅動,打造“巴蜀文旅”超級IP。運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數字孿生等技術,對大足石刻、釣魚城、三星堆、金沙遺址等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復原,使古老文化煥發新生。推動智慧文旅體系建設,推動5G、物聯網、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在文旅領域的應用,提升游客體驗感。
應推動區域協作聯動,建立區域旅游合作聯盟,聯合周邊省份,實現資源互補、客源互送、品牌共建。充分發揮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慶、成都“雙核”虹吸效應、溢出效應,輻射帶動邊緣城市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打造高質量文旅消費新空間,重點打造成渝“后花園”,建設一批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擦亮“兩江游”“街巷游”等夜間經濟名片。要推進人才流動,實現兩地游客互動、人才互換。
張云耀:針對巴蜀韻的旅游產品不足問題,鼓勵百花齊放,但要做好示范引領。川渝地區石窟寺數量占全國的47.6%,反映了九至十三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高超水平,可以圍繞“雙核三帶”著重打造巴蜀石窟藝術精品旅游線路;當下研學旅行產品火爆,可以打通“采鹽—運鹽—用鹽”通道,打造世界級的“咸說歷史”研學旅行線路;還可以利用“三線建設”、美食等文旅資源打造相應的旅游產品。同時,加強旅游集散體系建設,提高進入的便利性。
(本組圖片除署名外由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提供)